周果道:“那就在村里住,村里那么多屋子,难道还找不到住的地方?”
捕快头犹豫道:“行是行,就怕公子住不惯,农家人没那么讲究,只要吃饱穿暖就够了,很多东西不能跟富贵人家比。”
周果敷衍道:“知道了。”
她又不是没在农家待过,他们家现在还住在村里呢。
她想了想又忍不住道:“也不是所有的农家人都邋里邋遢的,很多农家人家里虽然穷,但也收拾的干干净净的,这点你可不能见到几个,就以为所有的农家人都一样啊。”
就算是那富人,不也有不爱收拾的吗?
只不过,富人都养得起下人,这些事情自然有下人做罢了。
一行人又走了一个多时辰,才终于到山脚。
村子建在半山腰上,想要进村子,还得爬上去。
捕快们一个个累的瘫倒在地,摆摆手道:“公……公子……歇……歇会吧……我……我们实在是……实在是不行了,哎呀……”
一个个累坏了,虽然他们是捕快,但也很少这样爬山,一走就是一天,体力跟不上啊。
周果道:“行,歇会吧,歇好了好爬山。”
大家开始吃东西喝水,一路来饿了就吃饿了就吃,也不知是第几顿了,反正比平常吃的多。
吃饱了喝足了歇够了,一行人开始往上爬。
好不容易爬到山村口,看见村口的第一座屋子,众人都放松下来,可算是不用再走了。
这会太阳已经到山头了。
即便是周果,也松了一口气。
村里静悄悄的,放眼看去,肉眼可见的地里都是人,埋着头不知道在干什么。
村里很少有外人来。
因此,很快就有人发现周果几个了,不大会儿,全村都知道了。
看稀奇似的,都围上来看。
尤其是没事的孩童,盯着周果几人看个不住,眼睛直勾勾的盯着他们,这些人穿的怎么跟他们不一样,身上的衣裳原来能那么好看!
原来插在头发上的东西也不只有竹签子木签子,还有那种绿莹莹的东西,真好看啊!
腰间上挂的东西也好看,还有鞋,竟然有这样的鞋,鞋帮子那么高,穿着这个再也不怕水也不怕泥了,即便是下雨,脚也是干干净净的。
周果的到来,给这个村子的大人孩子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很多人一辈子都没去过外面,不知道原来这世上还有这样的东西。
村长很快就来了,当看到周果身边的这些捕快的时候,吓了一跳,立即拱手弯腰道:“大人好,大人请屋里坐。”
周果道:“也好,我有些事正好要问问你。”
村长脸色凝重,没想到他们村子在那么深的山里,这些捕快竟然也能找来,不知道是为了什么,要是去服徭役还好说,要是服兵役……这一村子从此后,就更没好日子过了。
这年头,服兵役的,九死一生,去了就回不来了,家里人就当孩子死了,没了盼头。
村长的屋子也是几间茅草屋,只不过屋子多,一个小院子,茅草厚厚的,墙壁新糊了一层,屋里干干净净的,还有一张待客的桌子。
村长媳妇见这么多人,脸色难看,这么多人,要是吃饭,一顿得吃掉多少粮食呢?
他们家就算是有金山银山,也经不住这么吃啊。
还是村长儿子有见识,见到穿着官府的捕快,连忙扯过她娘,“娘,这些都是官府的人,你脸色好一些,要是一个惹得他们 不高兴,我们家就没好日子过了。”
妇人吓了一跳,“官府的人?官府的人怎么上咱们这儿来了?我们已经很久没出过山了,他们是怎么找到这儿的?”
那谁知道呢。
即便到了村长家,外边跟随而来的村里人还是没有散去,聚在村长家外面看热闹。
村长面对着周果有些局促,但还是恭恭敬敬的问:“大人可吃过饭了,我让我们家那个准备些饭菜,今晚就留在我们家歇息。”
也不问他们是来干什么的,实在是不敢问。
周果道:“这个不急,我这次来也不是别的事,就是来我们村看看,今年我们县大旱,我们村受灾面大不大?大家地里收了多少粮食上来?”
村长一愣,没想到她是问这个, 但他知道,不管地里收成好不好,他都要哭穷,因此愁眉苦脸道:
“今年不好,开春粮种种下去,好不容易等到出苗了,老天爷就跟着火了似的,到了六月间,更是热的似火炉子,几个月来老天爷不下一滴雨,别说地里了,就是洞里,我们喝的水都流不出来。
到了七八月上下,该收成的时候,地里一粒粮食都没有,不怕你笑话,有的地里连种子都收不回来。”
他们这样的山里,没有河,也没有塘,雨水聚集不起来。
每年是真真正正的看老天爷的脸色吃饭,老天爷要是不下雨,连水都没得浇,只能眼睁睁看着地里的庄稼死掉。
周果问:“村里有多少户人家?村里有多少人?”
村长道:“我们村子虽然小,但也有六十八户,全村老少加起来,也有四百八十二人。”
周果道:“据我所知,县里今年大旱,好多人都背井离乡,出去找活路了,我们村没有?”
村长叹气,“有是有,但出去了还没十来天,出去的人又回来了,说外面都是这样的,哪哪都没吃的,我们在这山里,别的没有,但这草根树皮是不缺的,野菜也有,不管怎么说,只要不生病,总还是能找到一口吃的,年轻人还能勉强活下去,去了外边就不一定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把村子建在离外边那么远的地方。
除了外出不方便,真是什么都好。
据说刚开始建村的时候,连税都可以不交。
他们在山里自吃自种,外出买些油盐针线啥的,足够村里人过日子了。
但今年整个县大旱,他们村子也不例外,周围山上大片大片的木材枯死,得了空闲,村里人就拖家带口的上了山,将这些柴火扛回家,好的木材烧炭,卖出去也是一笔收入,差的留着自家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