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事实已经清楚了,这个惊天大案,正是小英山的土匪干的。
从老高的口供得知,这笔财宝还没有被各方势力瓜分,还在山洞里放着。
眼下,就是要趁这笔财宝保存完整,把他们夺回来。
不过这事说容易,真要操作起来,难度可不小。
要攻打小英山,必须得有一定的武装力量。
而他们,除了张信一行人外,便是州里的捕头差役,把他们都集合起来全算上,也就三十多人。
双方加一块,也就五十多人。
而小英山的土匪,除去打杂的,光武装人员,保守估计也有六七百,全部算上有八百人之多。这些喽啰兵平时都被严格地训练过,战斗力很强。
以区区四五十人的队伍,向八百余人的土匪发动进攻,这明显的是鸡蛋碰石头。
可是除了这些人外,还真没有别的力量可以寻求帮助。
正当张信急得团团转时,好消息传来,一支队伍调防,经过济宁。
这支队伍的头领,就是李标的父亲,建威将军李准。
李准一直在河南一带和李自成打仗,取得了不少的战绩,现在奉令调防北京。
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件很值得高兴的事,因为他儿李标就在山海关一带。
由于军方有规定,为将之人,不得擅离职守。以致几年了,父子都没有见过面了。
这次北上,父子二人离得近了,见面的机会也就多了。
他已经把自己的行程,以书信的形式,告知了儿子,希望二人能在京见面。
他的队伍是顺着运河西岸走的。
这支队伍包括二千骑兵,三千步兵,外加一些辅助人员,总人数有六千人。
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已经行走了好长时间了,人困马乏。因此准备在济宁休整两天,再继续北上。
刚扎上营寨,还没顾得上休息,忽然亲兵进来禀报,有重要客人来访。
说着送上名片。
李准一看,这两个客人非同一般,一个是济宁知府胡某,一个是东厂提督张信,吃了一惊。
他对于知府的来访,并不奇怪。
自己过境这儿,作为济宁的父母官,前来拜访一下,也未尝不可。自己是老资格军人,且又有世袭爵位,理应受到尊重。
但张信出现在这儿,叫人很不理解了。
他的主要职责是稳定京城的局势,监视官员的违法行为,济宁是他不该出现的地方。
但他还是在这个地方出现了,这使他想到,济宁一定有特别大的案子,否则他不会出现在这儿。
他忙把二位贵客迎进了大帐。
客套了几句,张信便直奔主题,原来他是来寻求帮助的。
他准备攻打小英山,但自己力量不够。听说李准带兵从这儿经过,大喜过望,认为这是老天在帮助他,忙拉着知府一块儿前来求助。
李准是个痛快人,听完了张信的述说后,立马爽快地答应了。
表示这是小事一桩,帮助张信,理所当然。
表示一定要扫平小英山,夺回财宝,把对国家的损失,降到最低。
经过研究,三人制订了一个作战计划。
话说这支部队是大明国的正规军,士兵都是百战老乓,作战经验丰富。
对付这些个山贼,只要投入一小部分兵力,便有能力荡平山寨,夺回失窃的银两。
现在有一个突出的问题,急待解决,便是队伍如何秘密地靠近小英山。
从俘获的俘虏口供中得知,小英山这几天明显加强了防范措施。
他们也知道,抢来的这笔钱事关重大,朝廷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一定会严令地方,限期破案。
他们己做好了对抗官兵的准备,并在周边布置好了暗探。一有风吹草动,他们便会在第一时间内得到相关消息。
这些人,在山上做土匪的目的,便是为了抢钱。
干一辈子土匪,也不可抢到这么多的钱,整整十车啊。
到哪儿都是超级富豪了。
所以要想对他们采取行动,必须快狠。
如果知道济宁来了正规军,这些人会不会被吓跑?
最后,商定了进攻小英山的时间,那就是在天拂晓前行动。
为了在行动中不暴露,决定以骑兵为主力突袭。
骑兵速度快,战斗力强,对付土匪,胜券在握。
事情就这样定了下来。
这天夜里,张信和他的原班人马,共二十人,又从李准那儿借了一百士兵,通过一阵急行军,一木到了小英山下。
看看天色不早,便悄悄地向山顶爬去。
这时候正是半夜时分,是人最困乏疲惫的时候。
守寨门的有十来个人,睡的正香,没费多大劲,便被收拾了。
张信向下边摆了摆手,下面的人看到了,便飞快地向山顶跑来。
很快完成了对寨门的占领。
这时候,即使土匪知道寨门被人夺取了,也没办法了。
张信带的那些人,都是武术高手。
其所借的一百战士,也都是久经战阵的老兵,有丰富的作战经验。死人堆里爬过,有极好的心理素质。
他们占领了寨门,根本把这些土匪全部堵在山里了。
土匪人数虽多,到底是一群乌合之众,和真正的军人对抗,还是差那么一丢丢。
黎明前,山下燃起了大火。
那是李准带来的骑兵到了。
李准他们是在三更的时候动身的,那时候正好夜深人静,他们在向导的带领下,经过了一阵急行军,在预定的时间里,抵达了小英山。
立即用一千骑兵,包围了各个路口,另一千骑兵,开始向山上移动。
与此同时,点起了一堆大火。
大火越烧越旺,直达天际,很远的地方都能看得到。
在这样一个时候,燃起这么一大堆火,所有看到这个情况的,都知道今天很不平常,一定有大事要发生。
而火光中,不时有骑兵队伍走过。他们在山下执行巡逻任务,要保证每一个从山上逃下的土匪落入法网,不使一分官银流失。
与此同时,张信也在寨门口点起了一堆大火,与山下遥相呼应。
同时也为上山的骑兵弟兄,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增加了行进的速度。
在山上火堆点起的一瞬间,平静的山上,引起了一片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