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法的核心是什么?是速度。
你光出拳快出腿快只能在有限的小圈子里运动,遇见一个有身法好的人就要挨打了。
身法的要素很多,最关键的是步子,深里头就是胯腿腰上筋骨膜的功夫,要着重于内炼出东西。
身手合一。这句话主要是指练,是求整的话。用起来,身子得能追上手,是初步懂用了。
等身子超过手,就可以做到从容进退游刃有余。
所以,打拳光是追求胳臂快腿快还不中,身子还得快。
这个快,一是绝对速度,说有就有;二是绝对距离,一出去要多远,一退要多远,一横也要多远。形意拳,路漫漫其唯求索啊。
昨天看了朋友推荐给我的武林传奇之八极拳,里头有位老师傅的话很有同感:“如今的武术不是挽救,而是急需拯救了。”
确实练得好的人挺多,但一用起来就章法全无,练传统武术的打起来竟然也像拳击散打摔跤,我们是被人家洗了脑子了。
也没办法,现在是练拳的人多,练功的人少,手底下没硬活,自然没办法。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啊。拳重要,功也重要。拳教给你法,功教给你用。
拳杀不了人,只有功杀人。
形意拳讲究硬打硬进没遮拦,八极拳讲究勇猛直进无所畏惧。说白了身上功夫得硬。
我们练不出李书文一巴掌把人脑袋拍腔子里的功夫,一巴掌把人打昏过去的本事还是应该有的吧。
尚云祥先生一个鹰捉就可以将人打的飞出丈外。
形意拳中讲动手只有一没有二,两人动手一接触就要分胜负,动手动辄把人打出一两丈远,得往这个方向上去练才是正路,不然武术真得慢慢就只有散打了。
形意拳和八极拳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一条,二者都是化枪为拳,拳劲的基础是枪劲。
其实只一句话就可鉴别如今练形意或者练八极是不是地道,那就是“沾身纵力”。
说白了,我们是用身力整体打人,不是胳臂腿的局部之力,明白了这个路子才对。
都说过去的老前辈动辄把人打出一两丈远,从物理学的角度,仅靠胳臂腿的力量可能性是不大的。
只能是物体高速运动之中大冲量的对击,比如生活中常见的一个人骑摩托迎头撞上过来的汽车,几丈远就飞出去了。
这也就验证了一点,形意拳是以整体身力打人为基础的,依靠瞬间加速度形成的大冲量,将人发于丈外。
“手脚齐到方为真”。譬如劈拳的起手一钻,前手螺旋上打,身体带着冲量起来,打击对手喉部以上;
同时前脚趟出,打击对手膝盖以下;中间还藏了一个后手,紧贴在前手肘弯下。
这就是一个整体的冲击。一般而言,只要功夫够硬,对手防的了上面防不了下面,何况还藏着中间的一个杀手?所以形意拳是整体进击。
要想实现整体进击,整进整退,力量必然是整体的力量,而不是局部的发力。
这就很容易明白,传统武术和拳击搏击的区别了。
拳击发力和人体正常发力相似,而武术则截然不同,这个看法是正确的。
如果不能明白这个道理,怎么练、怎么打出来的都和拳击散打一样,拳是鞭拳,腿是鞭腿,劲是鞭劲。
简单说,形意拳练出来更像是高速冲击的坦克,当然,里头是有很多细活的,这个没法详细解说。
拳击有点像以前打仗的抛石机,那个瞬间发力是非常惊人的。
都有自己的道理。谁比谁行,永远不会有答案的,关键在练家子自己。
我们弘扬传统武术,其实是为了传承中华文化。
全身是一条大龙---高层功夫必经之路
蛇之折、鱼之游、兽之搏、禽之扑,纵观百兽万物,世界各大功夫高手皆有一大特质,你是否发现?
猫扑老鼠,蹲伏不动,其形短小,扑鼠纵身瞬间身形几乎长大一倍。
水中捞鱼,鱼离水面,扭动背脊,一下就滑不溜秋脱手而去。
这是为何?原因就在于动物天生就擅用自身脊骨开合崩弹之力。
哪怕是只小鱼,使用得当,也能在危机之中通过脊柱发力瞬间爆发出难以想象的力量。
那么换言之而言,如果我们人类掌握了脊柱的发力,是否就能够像动物一般做到窜奔返身如鬼魅,扑纵猎物如离弦之矢?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里的四灵图腾之一,龙象征着中华名族,象征着炎黄子孙。
在世界国际上,中国更是被喻为是一只腾飞的巨龙。
有书云:“拿得起,放得下,既能狠,又能让,既有锋利的爪牙,又有退隐的伸缩。
爪牙一出,天地震慑,爪牙一缩,身形退隐,万物寂静。”——这就是龙。
脊柱以龙为喻,被称为人体的龙骨,可想而知它的重要性。
脊柱就好像一根顶梁柱,上托颅骨,下联尾巴尖(尾闾),中附两肋,作为人体胸腔、腹腔和盆腔的后壁。
具有支撑人体躯干、保护内脏、脊髓和进行运动的功用。
若是顶梁柱脆弱,房屋便容易倒塌。
脊柱不够强壮,身体就容易失去平衡,从而患上各种各样的脊柱疾病。
成人的脊柱由24个独立的椎骨、一个骶骨及一个尾骨组成。
脊柱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头的支持者,又是人体躯干的中轴。
根据24个独立椎骨的不同部位,分为7个颈椎、12个胸椎、5个腰椎。
骶骨由 5个骶椎互相融合而成尾骨由3—5个尾椎组成。
每个椎骨可分为位于前方的椎体和位于后方的椎弓。
相邻的椎体之间借助自上而下逐渐增厚的椎间软骨——椎间盘互相连结,并起着弹性垫的作用。
作为一个多关节的连接,脊柱每个关节都是一个动力机构,既可以拉伸,也可以崩弹,所谓“龙身”,就必须将脊柱开发出来。
有了脊柱的参与,整个身体就会充满神韵,会活起来,肢节的所有劲力都可以与脊柱连接,成为身体的一部分。
我们看到动物捕食,背脊一弓就窜出去了,极其利索,脊柱一个抖弹,分分钟在手上表现出一把惊炸力,并且显得气定神闲,完全没有屏气用力的状态。
如果手上遇到阻力,可以轻松转移到“脊柱”上,使对方如按在铁板上一般。
而我们在发劲的时候,所需要做得就是调整好脊柱的形态,使其成“弓”形,将“颈椎、胸椎、腰椎”变成一个整体。
就像动物的脊柱,始终保持着一个“弧形”,而要想做到这样,我们要做到几个细节,尾闾前收,压肩拉背,以及“命门穴”位置的调整。
命门穴位于我们腰后,平时是向前“挺出”的。
我们可以用手摸一下,窝进去最深,两侧肌肉隆起的就是。我们在拳谱里看到“命门后逼”,其真实的目地是使“腰椎”一段,往后撑开,让整个脊柱成“弓”。
它就是弓的“把子”,要扯开,“弓”才会充满弹力。如果练习正确,会有种“由里及外”的酸,两侧肌肉会变得发达,将腰椎固定更加坚实。
但也有朋友问小编了,“我按照要求去做这些细节了,但为什么我的脊柱还是发不了力呢?
很简单,刚才所讲人体各大关节都是相互连接的。
脊柱与胯、与肩、与肋相连,所以练习脊柱之前一定要把胯、肩、肋各大关节依次盘开、盘活,才能具备让脊柱崩弹的条件。
不然过僵过硬的关节,会像几把大铁钳子紧紧束缚住脊柱,让脊柱动也不能动,无法后撑逼出一个明显弓形。自然也就无法发力。
但是盘好了,脊柱与其他关节配合
正所谓,练拳要抓住核心去练、抓住“筋骨、关节、内脏”去练习。
日久天长,脊椎敏感了,自然就明白什么叫“全身是一条大龙了”,也明白了什么叫背后敏感了,才能对敌。
拳谚里讲“身备五张弓”,脊柱作为最大的一张弓,与其他弓相互连接。可以单独发力,也可以同步发力。!
被喻为最难练的一张弓,我们练拳目的就是要把脊柱练成一条钢鞭、一张大弓、一根弹簧似的把上下贯通,充满弹性。
脊柱养生
传统武术在现代的存在之美,最重要的就是通过身体的开发,达到健康的效果。
既然是开发,我们就要变不能动为能动,像动物一样灵敏,不但骨架灵活,内脏也要运动起来。
内脏与脊柱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脊柱的胸椎段被称为内脏神经,其中交感神经与脊神经同行,专门就是用来调节指挥内脏的活动。
同时也是五脏六腑的反射区,脊椎弯曲变形容易压迫五脏六腑,还容易形成椎间盘突出和骨质增生,80%的慢性疾病都是因为脊椎弯曲变形所导致。
人体的五脏六腑均可在脊柱背部找到相应的对应区,如背上部对应肺和心脏,背下部对应脾、胃、肝、胆。
腰部对应肾、膀胱、大肠和小肠,背部健康与否,往往赢接反映着脏腑是否正常运转。
由此可见,脊柱是健康的晴雨表,是人体坚实的保护屏障。
长期练习下去,内脏提坠翻腾,脊柱相随,慢慢形成我们所说的“内动外随”。
当能够做到由而外,由脊柱到四肢,都连成一线的时候,无论功力还是健康都具备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