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轩老说练形意拳先打劈拳一年,然后练钻拳。
当然,悟性不同,时间可能有长短,如何判别劈拳练出来了呢?
李老说了两个标准:一是感觉身上的皮肤似大象皮;二是手心好像有吸力就想攥着。
我要告诉大家,人家说的是对的。
所谓大象皮是感觉自己手上的皮肤增厚了,手也确实老想攥着,因为有了劲的缘故。
你练了这一段时间,浮力尽去,新劲渐生,关键是气血越来越旺盛。
尤其是身体的肢段,手和脚就觉得好像膨胀起来一样,胳臂腿上的筋鼓起来了。
气血在下头顶着走,给你的感觉就是皮肤增厚了。
这种劲随着功夫加深越来越大,反映到手上就是觉得沉重感,和以前不一样了,不自觉就要攥一攥。
而且人也开朗起来。
练内家拳不可操之过急。内家拳没有速成法,需要慢慢成就。
无论是站桩还是行拳,一定不要有操之过急的心,否则短时间内上量一定适得其反。
拳道一体,悟道之后好练拳?
一定要有个悠游人间的轻松意思,思想上才能近道,练拳也才能事半功倍。
练内家拳如存钱,不怕多就怕停,日积月累方显功夫,切忌急躁。
打五行拳,可能有人会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往回收这一下。
只记得往出打这一下,往回收无所谓,简单比划一下过去了,这是错误的。
事实上,五行拳最重要却是往回收这一下,而往出打是在往回收的基础上发出去的。
往回收是个蓄力的过程,蓄足了才能打得出去。
回收做不好,打出去的是半截子拳。蹲身,蓄力,胯部要往后不露声色地微微一坐,把精气神都收拢到丹田里。
同时足跟一沉,尾椎骨一撅,劲顺着脊柱到头顶和两膀发出去,发完了再往回一收,这个劲就整了。
你可以想象拳头和丹田之间有两根橡皮筋相连,总是互相呼应的。
不但劲整了,连精气神都是整的,这样练才能所谓炼精化气,才是内家拳。
形意拳练至中高级阶段的标志
这个阶段的训练重点是连(连贯)圆(圆活)柔(柔韧)整(完整)四点。
郭云深先生称这个阶段为“暗劲”功夫。
“神气要舒展不拘,运用要圆活不滞”,“练之以腾其膜,以长其筋,起劲纵横联络,生长无穷”。
在训练中,要着重把基本姿势,基本动作连贯起来,熟练运用,使动作圆活,舒展。
连贯是指每一招式,即头、肩、肘、手、膝、胯、足相互配合,彼此呼应。
圆活完整则要求做到内外六合,以首领身,以腰催胯,以胯催膝,以膝催足,以肩催肘,以肘催手,以手催指,周身浑然一体。
这个阶段的身法训练要侧重柔韧性,灵活性。
打拳可快可慢,快慢自如,势断劲连,劲变意连,既有明快节奏,又有断而复连,绵绵不断的气势。
劲力运用要刚柔相济,含而不露。
握拳不要过紧,发拳如拉弹簧,既坚实又有弹性。
劈掌如同向前劈物。
两手不论怎样运用都要含有韧性,较前阶段的“明劲”、“刚劲”有所不同。
前者明快刚烈;后者含蓄,沉实,柔韧。
迈步落脚的声音也由大变小,由明转暗(微有音响)。
这样练习,表面看来力量好像减少了,其实周身肌肉群的调动反而增强了,突出了周身完整性。
劲力由表露于外转为蕴藏于内,提高了身体的反应能力和速度,以及柔韧等素质。
暗劲者,拳中之柔劲,即炼气化神易筋之道也。
先练明劲,后练暗劲,拳中所练之劲是将形、气、神合住,两手往后用力拉回,其意如拔钢丝。
两手前后用劲,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后拉,或右手往前推,左手往回拉,其意如撕丝绵。
两足用力,前足落地时,足跟先着地,不可有声。
然后再满足着地,所用之劲如同手往前推往下按物一般,后足用力蹬劲,如同迈大步过水沟之意。
拳经云脚打踩意不落空”是前足,消息全凭后脚蹬是后足,马有疾蹄之功,皆言两足之意也。
两足进退,明劲与暗劲之步法相同,唯明劲有声,暗劲无声。
形意合一阶段这是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意识、动作髙度结合,形神融化为一的高峰阶段。
郭云深先生称之为“化劲”功夫。我们可以把它说成是形意合一,轻松自如的自动化阶段。
这个阶段练起拳来,要求不为形式所拘,“身体转动,其轻如羽”,“清虚其心,轻松其体”,意领身随,意到手发。
着重“意”的方面多,着重“形”的方面少。
全身各部不可有丝毫拙力。在轻松柔和的活动中,随时可以调动身体各个部位,集中力点,结合呼吸,发出爆发力。
过去武术家讲技击的发劲和意、气、力合一,都是指的这种动则变,变则发,快速集中,随心所欲的劲力技巧和高度协调性。
这一阶段的训练重点,应突出轻(轻松)灵(灵巧)虚(虚静)合(形意合一)四个要领。
其运动特点和用劲方法虽然跟以前阶段有所不同,但手眼身法步的基本要领是一致的。
只不过在动静、刚柔、虚实的变化方面,更充分体现了前述的“内外六合”,“形意合一”的要求。
化劲者,即炼神还虚,亦谓之洗髓之功夫也。是将暗劲练到至柔至顺,谓之柔顺之极处,暗劲之终也。
拳经谓之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
形意拳不坑人,坑人者在于传授者
有朋友诙谐地说20年练不出来,形意拳真坑人!
看后数日深思,形意拳真的坑人吗?为何那么多人趋之若鹜,花费大半生精力研习呢?
古人常说:艺成者少如麟角,但并没有说坑人。形意拳是干枝梅,理论体系完备,艺术韵味深厚,确实好学难练,成为共识。
李洛能以来,形意拳家辈出,但最有成就的也就那么几个人,能超过前人的很少。
究其原因,一曰练起来枯燥,大多数习练者认为其不好看,不好出成绩,一旦找不到乐趣,往往知难而退。
一个三体式就站跑很多人,足见其对大多数人不具赏识力。
不练拳的常说,蹲在那里难看,不如长拳舒展大方,姿势优美;
二曰保守,有东西的得之不易,不愿轻易告人,心得体会更是守口如瓶。
三曰得真传的极少,一个门派里只有那么一两个,大多数的都是对套路下功夫,对于什么是形意拳不明所以。
以会多少套路、姿势优美为掌握形意拳程度作为衡量水准,失之偏颇;
有的以能应用为乐事,认为会很多奇巧招数能打就认为是高手了,得了真传,在明人看来,也是偏离正轨。
古云:六合自古无双传,多少奥妙在其间,设若妄传无义人,招灾惹祸损寿年。
两层含义:一曰艺术是单传,做师傅的考察徒弟们,唯有一人能继承衣钵;
二曰六合艺术真艺术只有一个,并无二致,舍此之外都是假的。
何谓真的艺术?那就是六合。
我的师兄跟师父练了几年,到外面一练,震撼了很多功深年久者,都感到练得比他们好。
当一问才练了数年,不禁仰天长叹,痛哭流涕,认为自己下了十数年功夫,白下了!
何以如此?未得真传耳!
别说十几年,就是毕生精力付出了,概念不清,真传不得,也是糊涂一生,徒具形意拳架势,没有真艺。
而得真传的就是打太极,练长拳,举手投足间也是形意拳。
有的长辈看了师兄练得,对人说:人家那才是正经形意拳!
但是大多数人不识,不懂得大道至简的道理,买椟还珠的事情时有发生,屡见不鲜。
形意拳不坑人,坑人者在于传授者,自身不具六合,往后授徒,只能以讹传讹,偏离正轨。
因为没有相应的标准和准确概念,对于何谓六合,很多人张口就来。
但是真能讲清的代不数人,练出来的更是凤毛麟角,很多人是画家不解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曲解本义。
更有沽名钓誉、见利忘义之徒妄加解释,以致后学更摸不着边际,致使20年乃至一生不得其门而入。
形意好学难练,不下功、功夫不到不行,不动脑子不行,没真传不行,悟性不具慧根不行,跟错了人、机缘不到不行。
凡此种种,能摘取皇冠明珠的就真的是凤毛麟角了。
即使如此,谁不想领略珠穆朗玛风光?
谁不想自己是那个幸运儿,得窥珍宝,艺术上身?
只是六合自古无双传好像一句谶语,为什么其它拳种不这样说呢?
是珍贵抑或是前辈辛苦磨练的总结?
形意拳是内家拳,内家拳当能有内劲,也是吸引人的主要魅力之一。
但是很多习练者都是本力,打得虎虎生风,力量骇人,但不是真劲。
对于何谓内劲,如何练成,知者不言,不知者妄言。
以致很多名家讲不清楚,也练不出来,其追随后学者也只能是瞎子摸象,无法全面诠释和习练。
这位朋友所说可能无心,但是坑人说是不正确的,形意拳不坑人,魅力无穷,三百年来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就像兰亭序等国宝字画,后人如过江之鲫,不管如何努力习练、临摹,古往今来鲜有能超越者,我们能说兰亭序坑人么?
显然不能,真要能人人写出来那个水平,兰亭魅力也就没了。
形意拳也是如此,也能称国术,因为她的艺术至臻至诚,是无价瑰宝。
所以后人才舍得花费毕生精力寻求,乐此不疲,当回味以往走过的路,当能见识到真的艺术。
当能结识到真有本事的人,能小有成就也是很开心的事,这位朋友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