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拳无可争议是武术中威力最大的一个单独招式,历来有很多形意名家都是只用一招崩拳就可以打遍天下,比如郭云深、尚云祥,都是个中高手。
那么形意崩拳的秘奥到底是什么,这些古人传男不传女,传子不传婿的传统使常人总难得堂奥,今日末进不才,愿与同好管窥一斑。
几大力学原理支持了形意拳使其成为了无与伦比的绝世神功:
1,三星在天。形意是短拳,其肩,肘,腕各要弯曲放松,使三处各显出小窝,但也只有在极其放松的状态下才能显露,内家拳之所以能久战之下精力倍长,就在于其放松。
2,拳打一阴反一阳。就是对称,你看大炮开炮时炮弹出膛,都会猛地一挫,包括炸弹爆炸炮弹两个方向上的动量也是完全一致的,这对力方向相反,而大小一致,其拳如此,威力倍增。
3,消息全频后脚蹬。不动如处子,夺之如惧虎。又云力从地起。此为崩拳威力之源。
4,趟步。前脚如临渊跳崖,不可犹豫,后脚如铁犁耕地,不可恍惚。
5,劈。劈是物理学的原理,真佩服古人,不懂物理,竟然凭直觉做到与物理原理相合。
劈就是一个三角,凿子之所以无坚不摧用的就是劈的原理。
美国有个大盗,用遍了各种工具都无法打开一家银行的保险箱,钢板太厚了,后来用了几百个劈,一路楔过去,果真就把这个炸弹都炸不开的超级保险箱给楔开了。
6,旋转。拳经云手不离心,肘不离肋,出洞入洞紧相随。意思是走直线,但是表面直线,其实三节皆转,踝转,膝转,胯转,腰是节节转,肘转,腕转,传到臂上时又加上挑。
其拳下挫,犹如穿甲子弹,故而不管你练过什么铁布衫,金钟罩,一拳下去,中者立仆。
统武术的“门规”和“排辈”
旧时武术界授徒传艺,最讲究门规与班辈。各派有各派门规,但大体以武德为本,对弟子提出具体规范约束。
有的弟子即使已经入门,师傅也是头三年只教基本功,视其品行是否端正,行为是否符合门规,方始教其登堂入室武功。
这样,门规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对弟子约束、检验,并起着武德教育的作用,故武林中历来对门规极为重视。
武术各派有何门规?
八卦掌门规要求学者:
“(一)无论内外家,全有高明之人。总要求名师、访高人,方能得奇技,不致枉费工夫。
(二)得明师后,总要虚心求教,往深处追求,对师要心地诚实,方为练武之宗旨。
(三)艺成之后,不邈视他人,……以义气相待,不逞自能,或与高人比较武术,点到为止,胜负自知,外人难分,以便保存对方名誉。
(四)练武之人,最宜注重道德,为国尽忠,为双亲尽孝,对友要信,对师要恭,见义勇为,当仁不让,方不愧武术家侠义之本旨。
(五)功夫成后,切忌奸淫妇女,欺压良善,劫夺财产,伤残世人,胡作非为,违拗师长,结交匪人,开口骂人,口出妄言,犯者不得善终”
——孙锡堃《八卦拳真传》”
门规的形成,无疑对拳种的传习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作为某一门派的管理条例,被严格执行。
与八卦掌门规相比,少林门门规就显得更为严厉一些了。这主要由于少林武术系佛门所传,综合了佛门悲悯戒杀以及与世无争的思想,故少林门规历来在武林中影响深远。
历史上少林门规有过两次增删演变。
1、一次是金元时期之觉远上人,深感当时“遁迹空门者,流品甚杂,……若不严立戒约,则劣习流传,将为世人所诟病”(尊我斋主人《少林拳术秘诀》)。
乃立少林戒约微言,凡十条,“自此戒约倡立后,而缩衣之徒,始渐趋于慎重”。
2、另一次是在明末清初。清兵入关后,明室遗老,忠烈侠义之士,深感种族沦丧之耻,纷纷遁入空门,借少林佛门净地,研习技击,蹈光养晦。
习者深感旧时少林戒约已不适用,遂重新增订。除一般武德规范外,增加了一些包含民族意识在内的内容,如“肄习少林技击术者,必须以恢复中国为志意”;
“少林技术之马步,如演习时,以后退三步,再前进三步,名为踏中宫,以示不忘中国之意”;
“两手作虎爪式,以手背相靠,平与胸齐,用示反背相族,心在中国”。
这种武林门规与民族意识相结合,在近代武术史上各派门规中都屡屡可见。
武林班辈有何讲究?
武林班辈,是武术界师承传递的辈份依据。班辈的规定,一般由某一门派祖师订立,后代传人依其质序,互相授受。弟子投师拜帖后,必须恪守排辈长处之分。
形意门初由始祖姬隆风立十字班辈,清成同年间,复由郭云深、刘奇荫议定,增订为四十字班辈,曰:“武尚海疆新,穆斌黄族强;仁义似天重,慈悲如海量;礼让从先进,儒道循宗兴,谨守圣贤钵,传华亿万良。”
第一代武字辈是姬隆风,第二代尚字辈是马学礼等;第三代海字辈是戴龙邦等;第四代疆字辈是李洛能等,依此类推。
六合门班辈由“大枪”刘德宽立二十字辈,曰:“仁厚尊家法,忠良报国恩,通经为世用,明道守儒真。”
少林门也以守班辈最严、不得管越而着称。元初,福裕禅师立曹洞宗七十字辈。
自元以来,少林僧取名,皆不越此,有关少林石刻碑文,所载寺僧名,均于七十字辈宗派世谱所订一致,直至今日,仍谨守焉。
班辈的规定,并不仅仅表现在取名上,而且还考现在长幼之分以及礼法的讲究上。
形意门班辈规定。凡“升堂入室者,为门路弟子。投门路者,必须遵宇师之规则,及见同门长辈之礼法,否则虽不以反教论,然必为同门所不承认”(姜容樵《形意母拳》)。
所谓门路弟子,即通过门里人介绍投师入门,必须严格遵守礼法,谒见长辈时,须先行叩头礼,后垂手站立一旁,听命惟谨。
昔年孙禄堂以六十九岁高龄,见到小于他数岁的师叔张占魁,依然进门便拜,由此可见其班辈严格之一班。
但是,这种武林班辈的讲究,一般只适用于某一派内部,对于各类武术团体及组织则不适用。
如近代兴起的国术馆、所、拳社,就没有这种讲究了。南京中央国术馆设少林门、武当门,学员不必拘于一门,可数门兼学。
武林门规、班辈的产生,是中华武术的特有形式之一,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
他在中国古代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无疑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如武德教育、行为规范、尊重长辈等优良传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