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很伟大,中医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要认识到一点,那就是中医遇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机。
这个危机其实不是来自于洛菲财团,也不是来自为人类谋福利基金会,最大的危机来自于中医内部。
众所周知,中医诊病靠的是望、闻、问、切四诊合参,靠的是医生的个人能力。
而中医的培养方式又是师承教育。
所谓师承教育,通过师傅的口传心授、示范指导等手段,传承中医理论、医术及医德。徒弟跟随师傅共同学习、实践,逐步掌握中医的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和辨证施治的原则。
师承教育是非常有讲究的。
一方面要徒弟有学医的天赋,还要有学医的意愿。
天赋是要一方面,这需要综合测试,各种流派都有自己的方式方法。
有了天赋,意愿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学医要从小抓起,因为要学习的东西非常多,典籍、药方、辨别药材,过程是非常漫长而且枯燥乏味的,而且学这些还是基础,后面还要实操积累经验,等到你学有所成,估计已经到了而立之年了。
要培养一个合格的中医,需要二十年以上的时间。
在古代因为劳动力低下,农业生产产出很少,如果遇到天灾人祸可能还会家破人亡,遇到太平时节,光靠种田也很难让一个劳动力脱离生产专门去学医,那个花费成本是非常大的。
而且并不是你学医了,你就能学有所成,成为一名医生,如果中途中断了,学无所成要回到家里干农活,所学知识对农业生产并没有什么帮助。
所以民间有“劝人学医天打雷劈”的说法。
而在老师这一方面,因为医生的每一次诊断,每一次开药方,都关系到一条人命,所以医生不管是诊病还是收徒都是非常谨慎的。
因为人命关天。
而他们个人精力也是有限的,同时最多也就能带个位数的徒弟,多了根本教授不了,否则教学质量就没了。
这师生两方面的原因也导致中医的培养效率很低,好中医一直都是非常稀缺的。
这方面西医就非常有优势了。
西医的培养方式是学院派的培养方式,即把学生招进学校里,然后统一进行培养,通过四年或五年本科教育,三年硕士研究生教育,加上三年的博士研究生教育,尽管和其他专业相比也算时间长,相比中医还是很有优势的。
这个优势体现在时间和培养人数上。
中医培养一个合格中医的时间,西医可以培养一千个,一万个。
中医培养效率低下还不是最致命的问题,最致命的问题来自面对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医还没有找到一条新的道路。
中医诊病靠的是望、闻、问、切四诊合参,靠的是医生的个人能力,而西医,靠的是各种仪器,各种化验试剂、机器、仪器。
所以一个西医可以不用会自己诊断,也可以不用自己会做手术,只要他会操作各种仪器,能看得懂各种化验数据,他就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西医(当然不是西医的名医)。
就拿骨科医生来说,中医的骨科医生要会正骨、接骨、推拿等,而西医只要你会看片子,知道哪里断了、哪里裂了,然后做手术,上钢板就行了。
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成为一名合格的西医比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容易太多了,陈晋穿越前,全国超过百分之八十的医学生都是学西医,剩下的不到百分之二十学中医的,也不是纯中医,而是学的中西医结合,其实就是学习怎么操作西医的仪器,看懂西医的数据。
这还是中医吗?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都没有了,医生看病不是先诊脉,而是先让你去检查,然后跟你说你的检查结果,然后给你开一堆中成药,这已经不是中医,这已经是西医了。
但这不能怪学生不愿意学中医。
人都是利己的,中医是很好,但是中医太难学,学了也太难学成,学成了也因为资本的绞杀而很难就业,还有谁会去学中医呢?
陈晋认为,中医的危机除了不适应科学技术发展以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中草药的生产和使用。
其实这个问题从清朝末年就开始有了。
为什么梁任甫先生、鲁迅先生等这么多名人都推崇西医,反对中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药材起不到治疗效果,而相反,西医起效很快。
加上好中医太难得,非常少见,大部分中医医生能力一般,治病就算有好药材,也见效很慢,给中医得了个慢郎中的外号。
所以才会让很多人选择西医,不选择中医。
中药材的问题很难解决,因为野生的药材面对庞大的人口需求肯定是供不应求的,甚至是九牛一毛,所以中药材的种植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
如果用西医的理论来解释,中草药其实就是在最合适生存的地方把各种营养物质吸收进来,然后通过煎煮等方式输入人体内。
野生中草药在最合适的地方经过多年生长,吸取日月精华和土地里的独特养分,才能成为最道地的药材,比如东北的人参、甘肃定西的黄芪、晋省的党参、冀省的金银花等。
种植中草药因为人工干预,用了化肥农药,加上生长时间不足,吸取的日夜精华和独特养分不足,药效肯定不如野生中草药。
而很多中医的庸医在开药方的时候,只会机械地应用古代名医留下来的经典药方,但是不知道里面药材的分量是按照古代野生中草药的药效开的,现在用的是种植中草药,分量还是一样,病人用了肯定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于是怪罪中医没用。
再加上资本的打压,中医怎能不走到生死存亡的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