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在朝堂上宣布了一些人事任命,其中包括将诸葛均和张华调入京师等事宜。之后,他正准备宣布退朝,却突然有一个人站出来,高声说道:“陛下,微臣有一句话,如鱼刺哽在喉咙一般,不吐不快,恳请陛下听微臣一言。”
刘禅不禁有些惊讶,他抬起左手,轻轻撩起眼前的冕旈,定睛一看,发现说话之人竟然是谏议大夫、兴业将军王连。王连年近七旬,身材高挑而消瘦,脸上却透露出一种与生俱来的傲慢神情。
想当年,诸葛亮南征时,就是这个王连据理力争,极力阻止。不过,刘禅认为他是个敢于直言的诤臣,所以还是任命他为谏议大夫。然而,今天的王连却突然摆出一副要与自己激烈争辩的样子,这让刘禅感到有些诧异。
于是,刘禅缓缓坐了下来,说道:“有何事,你尽管说吧。”
王连见状,赶忙拱手行礼,然后说道:“陛下,今日您当朝改封了皇长子刘璿和皇次子刘瑶,并让他们前往各自的封国。微臣认为,此举恐怕有些不妥。”
刘禅听到王连的话后,不禁一怔,心中暗自思忖:“这王连竟然如此直接地反驳我,难道他不知道我这样做是有深意的吗?”
原本,马谡也曾提醒过刘禅,此举可能会引发朝野的争议。毕竟,大汉立储的规矩一直是立嫡立长,而现在刘禅让皇长子刘璿去之国,无疑是向众人表明他不会册立刘璿为太子。
然而,刘禅自认为凭借自己的权威,应该不会有人敢公然反对。而且,他坚信自己的决策是正确的,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着想。
可他万万没有想到,王连这个耿直的臣子,竟然在这个时候站出来反对自己。刘禅虽然心中有些不悦,但也知道不能完全忽视王连的意见,于是他沉下脸来,问道:“你以为朕此举有何不妥?”
王连毫不退缩,直言道:“陛下,您应该清楚,我大汉的立储制度乃是册立长子。如今您让皇长子刘璿封王之国,这岂不是意味着您不打算将他册立为皇太子了吗?这显然与我汉家的制度相悖啊!”
王连的话音刚落,朝堂上的百官们便开始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其实,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对刘禅的这一举动也持有不同看法,只是慑于刘禅的威严,没人敢像王连这样直接说出来罢了。
刘禅面色阴沉地说道:“立储和封王。两者性质截然不同,岂能混为一谈?况且……”他话锋一转,猛地站起身来,义正言辞地继续说道,“有一句话朕必须要告诉诸位爱卿!天下大权集于一身,尤其是天下大事,最终的决策权必定掌握在朕的手中,这不仅是上天赋予朕的权力,更是朕所肩负的责任。无论朕所做出的决策是对是错,最终承担后果的人都只能是朕,这一点,希望诸位爱卿能够铭记于心,绝不可有丝毫的遗忘!”
这番话犹如一记重锤,狠狠地敲在了在场百官的心上,他们都被刘禅的气势所震慑,纷纷惶恐地跪倒在地,齐声高呼道:“臣等不敢!”就连一直以来都敢于直言进谏的王连,此刻也被吓得噤若寒蝉,不敢再多说一句话。
刘禅见状,心中的怒火稍稍平息了一些,但他的脸色依旧阴沉得可怕。他缓缓地从剑架上拿起那把象征着皇权的青辰剑,然后迈步走下御阶,头也不回地朝着宫门外走去,只留下一群战战兢兢的百官,面面相觑,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