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松、戚继光、李成梁、无疑是这一时期最为风头无量的帝国将军,往下还有马芳、杨文也能独镇一方。再往下还有南北讲武堂每一期毕业的年轻世袭新锐将士。
准确的说,是大明朝从太祖朝之后终于再一次迎来了军事将领梯队老中青结构的合理化。成祖朝没有靠谱的将领,逼得只能成祖自己披挂上阵亲自北伐。再往后真就是一代不如一代。土木堡之变后,武将几乎无人可用,不得不开启文官领兵的模式。
没想到,经过世祖皇帝晚年的南北折腾,竟然迎来了如此完美的军事人才梯队。
正是有了这样一个人才结构,张居正才敢放心收李成梁、戚继光的谢礼。也正是如此,对于高拱提议的麓川之战、麓川之战,张居正也才如此顺从。
理论上讲,只要将领人才梯队序列完备,一时的输赢反而不那么重要了。只要坚持下去,总会赢的。比兵丁,大明就不缺人。现在补上缺将这个短板,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关注到这个局面的兵部尚书张居正,如今对军务又有了新的理解。
那就是在将领梯队完备的情况下,大明军备真正应该解决的各种顽疾。以前朝廷缺将,可不敢真的去解决,如今不一样了。
整军备边也是高拱去年提出的重大国策之一。
张居正倒不介意多给高拱送功劳。如今高拱以帝师的身份当首辅,只要隆庆皇帝还没厌弃这个老师,谁也动不得分毫。只有做事,才能保持自己在高氏内阁下的独立位置,才有机会在将来成为被择选项之一。
张居正的第一个尝试目标就是改革将领家丁。
这个家丁从土木堡之后就逐渐兴盛起来。跟其他朝代将领私自豢养家丁部曲还不一样,明朝这玩意是公开的,而且多数家丁也是领取朝廷的家丁银军饷的,算是给卫所兵拉胯的战斗力打一个补丁。
但终究这玩意名不正言不顺,而且谁能成为家丁,谁不能成为家丁,这玩意朝廷可管不着。
将领手里有家丁的入门人事权,朝廷光一个财权与考功很难制衡的。因为朝廷压根也无法杜绝下面将领私分战功的事情。
现如今,随着麓川之战、援倭之战打响,大面积天南地北地集结军队,终于在家丁之外,朝廷有了足够的营兵支柱。那么就可以反过来对家丁动刀了。
张居正的思路很简单,就是家丁营兵化,特别是标营化。
本来就是对卫所兵的补充,既然如此干脆承认募兵制,在各地对家丁进行筛选拆汰,剩余的直接转为营兵。营兵则都是随时可能被抽调出征的战兵。
而与此对应,卫所兵的改革在手段上其实简单很多,只是要顶着不尊祖制的帽子,张居正有些拿不准。
卫所兵,现在才是正经两极分化特别严重。兵部在去年一年就收到一千多条状告上官侵吞军士田产的状纸,另外也收到上百条军官状告军士逾期未归,甚至暴力催收的状纸。
作为军户出身,张居正对卫所一来是有感情的,没有卫学那么便宜的学费,根本不可能考上科举。如今大明朝官场军户出身的官员几乎占到小两成,大家自然都是感激军户卫所制的。
但与此同时,张居正对卫所的认识也更清醒,里面厉害的将官将士兵像猪狗一样使唤,厉害的军户利用返乡探亲的权力,自由地在大明南北经商贩卖而不必承担分文税负,大发横财,经常一两年都不回营点卯。几代人下来,有些强势的普通军户,虽然官场不行,但仗着家大业大同样能役使打骂上官。百户上门吃席都得坐小孩那桌。
? ?多谢多谢书友流水_Aa的月票、推荐票,多谢多谢书友江船星雨十年灯的推荐票。前几天电脑跑模型直接烧主板了,这才修好。耽误了。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