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万历皇帝明白这个建州左卫指挥使能发展到今天的局面,与自己曾经的判断和失误有莫大关系。所以他毫不掩饰自己懊恼的情感。
炮击努尔哈赤的这幅画,杨林采用的是远近相交的角度。一边是明军红夷大炮喷出灼热的火舌正在猛烈开火;一边是努尔哈赤被硝烟笼罩摔落马下,周围后金将佐被炮火炸翻的一瞬间。整个画面展现了后金军突遭重炮打击之下的窘迫和慌张,以及明军英勇作战、战斗到底的决心。
之后的一幅画画的是战斗结束后,一队明军官兵或坐或站或骑马,他们有的摘下头盔在擦汗;有的在包扎伤口;有的解下水囊喝水;还有的轻抚红夷大炮紧握刀矛,盯着面前的后金俘虏和远遁的后金军。而在明军战马脚下,踩得正是后金军的正黄旗军旗。因此这幅画名为“马踏正黄旗”。
最后一幅画画的是叆阳城头一面大明战旗迎风招展,旗下一盏造型美观、质感大方的长明灯熠熠生辉,用它的光亮驱散了初春最后的一丝寒意。
这幅画的寓意很明显是夸赞大明的。战旗表示大明神圣不可侵犯;长明灯意指大明的国运和寿命,永不熄灭。不得不说这幅画的寓意极好。
而杨林对这幅画的文字注解是:大明治隆唐宋、远迈汉唐。不割地、不和亲、不赔款。天子御国门,君王守社稷。历朝历代不可及也!
这段话本是后世人包括满清皇帝对明朝的评价,如今却被杨林抢了先机拿来用在此处,并且改动和增加了几个字。整个意思立刻就不同了。
果然,万历皇帝一下子就被这些注解的字吸引住了,目光紧紧盯在上面不肯移开半分。他反复轻声的吟诵着,脸上惊喜、震撼、欣慰等表情不断变换。这是他登基以来看到的对大明最中肯、最客观的评价。他被这些文字所感染,心中激情彭拜豪气万丈。换句话说,谁这样夸自己的祖宗和国家谁不高兴?他也知道对于杨林这个小小的游击来说,这是在拿着自己的脑袋写下了这些字。
在这一刻,万历皇帝把自己登基后能叫上名的武将从脑中都过了一遍。例如麻贵、戚继光、俞大猷、陈磷、李成梁、李如松、杜松、刘铤等等,哪一个拿出来都是名将。可是这些人与自己心目中的名将却总感觉缺少了些什么。他们要么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老丘八一个;要么攀附文官实现自己的目的;要么养寇自重和朝廷玩儿心眼。怎么比较都没有杨林能让自己这么喜爱和中意。他甚至暗叹杨林为何出生晚了,怎么才让自己遇到。这样懂事故、还能打仗的年轻将领,放在哪个皇帝手里不喜欢?
其实杨林在写这些注解时并没有要刻意讨皇帝欢心,他只是觉得寓意这么好的画要不配上些绝妙的文字,那真是妥妥白瞎了自己的一番心思。所以他把后世对明朝的评价给写了上来,没想到让万历皇帝心动感慨不已。
万历皇帝过了好半晌才道:“杨林深得朕心,此人可堪大用。来人,拟旨......”
“擢升杨林为叆阳参将,行副将事。麾下将佐官吏皆各升一级,其余兵民人等按战功赏赐有佳。由朕的内帑拨付此赏银。将本为险山参将管辖的镇江、宽甸、长甸等边堡归其管辖,军政民事皆由其决断。望其不负朕望,有朝一日荡平建奴。为朕雪耻,为国解忧!”
王太监闻言惊得下巴都快掉下来了,暗呼道:“我滴天老爷,杨林这是祖坟冒青烟了吗?能获得陛下如此赏识,给与这么大的权力。这在大明开国以来的历史上也没谁能比得了了。要知道这位万岁爷可不是什么大方慷慨的主儿.......”
“你还傻愣着干什么?还不快快拟旨!”万历不耐烦的向还呆立在原地的王太监怒喝道。
“是是是,奴婢这就拟旨.....”
万历皇帝这么大力封赏杨林的目的,一是喜爱和器重他;二是要以叆阳抗敌的战绩为榜样,告诉辽东其他各地的军民,你们只要好好干那么我这个皇帝不吝封赏;三是他要在辽东搞势力平衡,最重要的是他要恶心文官集团;四是通过此事试探朝臣们对皇帝要重掌军权的反应,为继任自己皇位的子孙探路。最后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
这位大明皇帝在位将近五十年,他能不知道辽东那些将门与朝里那些大臣的关系吗?正因为如此,他很清楚努尔哈赤这种蛮夷之所以成了气候,正是他们互相勾结的结果。但正如他自己哀叹的那样,没有真凭实据奈何不了这些人。
他多年不上朝是事实,但他这么做不是傻也不是不理国事。遥想当年他要夺回军权,仿造先祖骑马要重振武功。岂料马毛了把他摔下来受了伤,因此腿上落了残疾。
说实话这事儿发生的很蹊跷也很怪异,偏偏皇上骑马的时候马毛了。可是没证据说是有人故意让马毛的。可这事发生的太匪夷所思了。所以他心中明明知道是怎么回事,但也得捏鼻子认了。
通过这件事让万历皇帝明白,自己在没有掌握一支绝对忠于自己的军队前,任何意图掌握军权的行为都可能招致致命的危险。因此他只能躲在后宫里,避免与文官集团产生冲突和矛盾。可在暗地里,他或明或暗的与文官集团斗了一辈子,凡是能给这帮家伙添堵的事儿都乐见其成。
如今杨林这位年轻将领的出现,让憋屈了一辈子的万历皇帝看到了一个突破点。李成梁这些人是你们文官们捧起来的,那么我这个皇帝捧个新人没问题吧?杨林年轻没啥根基,我大力提拔他让他感怀皇帝的知遇提携之恩。这样就和你们文官们没啥关系了。
你们要收买杨林?好啊,那我就把他的官职一直向上提。二十一岁就当了参将并行副将事的杨林,你们怎么收买?难道想节制戚继光那样卡他的脖子?那么我要给他地盘、给钱粮、给武器,让他有资本不受你们这些文官节制,那么你们还有什么办法动他?如此一来等我没了以后,杨林不得感谢我朱家和大明?更重要的是你们谁也猜不透我这么做的真实用意。
万历皇帝明白,如今辽东的局势只要辽东将门和大臣们还穿一条裤子,那么建州的叛乱将一直存在下去。但是朝廷如今又无力来解决这个问题。那么擢升一名优秀的年轻将领来平衡和抵消这种状况,将是他目前最佳的选择。就如汉武帝当初选择霍去病来抑制卫青一样,都是政治上的需要。
至于说杨林会不会成为第二个“努尔哈赤”或是“李成梁”,在万历皇帝的安排里根本就不可能存在。因为他还有后招儿没有出,现在他要看内阁和兵部的意见。然后才能根据对方的反应出后招儿。
次日,万历皇帝超规格、超规制提拔杨林的事很快被内阁、兵部和朝廷上下知道了。言官们率先行动起来,反对的声音第一时间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接着是兵部和内阁的反对声接踵而至。
这些人的观点基本一致,认为这样擢升杨林是大明历史上绝无先例的。一个营伍兵的将领,连朝廷的正式武官都不是。不能仅仅因为他打胜了两次守城战就给与这样大的敕封。这样做的话让其他的边镇将领怎么想?
而且边城将领守土有责,不能因为打胜了两场守城战就给与这么大的封赏。如果官军将领都是依靠守城来获得功绩,那么所有人都将不思进取。以后都窝在城里等着敌人来就行了。何谈开疆拓土?这违反了大明军制!
而最不能令人容忍的是,皇帝陛下竟然更改了辽东防区的设置,提拔杨林为叆阳参将行副将事不说。还把险山参将的管辖权变小了。把镇江、宽甸、长甸等堡划给了杨林。皇帝陛下这是想干什么?不要忘了当初努尔哈赤就是这样一点点壮大起来的,以致遗祸辽东。
尤其把镇江堡划入叆阳管辖,等于让杨林可以组建和管辖水师。先不谈水师的巨大作用。单说假如有一天杨林反了,那么谁来制衡他?到那时辽东局势将彻底完了。
因为根据战报杨林不仅颇有学识和勇略,还擅长练兵,麾下标营极有战斗力。另外他还擅长使用炮兵,能把努尔哈赤一炮轰下马来就是明证。这样的人要是有野心反了,就是十个努尔哈赤也比不上他。所以杨林有功不假,但是按照大明军制他的功劳还不足以让皇帝如此封赏他。
其实这些文官们的意思只有一个,皇帝你不经过我们同意就想提拔将领,那是不行滴。这个口子一开那么武将们都以你皇帝马首是瞻,那么我们怎么办?等着让那些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丘八们骑在我们头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