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高校》能否大卖?
这是铃木十三、三池导演,还有包括三浦春马等所有主创人员都关心的事情。林田惠也不例外。
在前世里,《热血高校》第一部于2007年10月上映,最后票房在25亿日元左右,属于可以挤进本土电影票房前十的存在。这个成绩乏善可陈,虽出彩但仍欠点火候。
这是林田惠的底线,如果这一世的票房低于前世太多,自己则是彻头彻尾的失败了。
对于票房,林田惠有三保底三提升。
前世里,有当红炸子鸡小栗旬和“熊猫”山田孝子作为卖点拉拢人气;这一世,三浦春马、林田惠、柳乐优弥等人的号召力也不弱,买账的粉丝们也不少。这是第一个保底。
前世里,主角泷谷源治(小栗旬饰)的抽烟、打架等形象引发模仿,甚至被批评\"教坏青少年\",但同时也成为男性气质的符号化代表;这一世,三浦春马的酷帅、林田惠的痞帅、染谷将太的幼帅,甚至柄本时生的丑帅,都将引领潮流。这是第二个保底。
前世里,《热血高校》除了电影好看,配套的主题曲和背景音乐同样强大且经典,可以说是脍炙人口;这一世,林田惠将里面的歌曲一一兑换,确保经典不流失。这是第三个保底。
而为了票房大卖,林田惠还有其他提升手段。
第一个提升,是林田惠自带的“动漫之心”——凡是客户参演的前世漫改影视剧作品,皆自动携带20%粉丝基础。也就是说,无论口碑,无论宣传,林田惠参演的《热血高校》会自动吸纳20%的观影人群,这个数量或许不多,甚至可能就托个底,但要知道看电影这种事本来就有群聚效应,一旦看的人多了,就会吸引更多人前往。
第二个提升,是林田惠从美国回来后一直未用的道具——“时尚风向标”。在林田惠一直没有关注的角落里,时尚风向标早就积攒够了能量可以使用。林田惠毫不犹豫地将它投入到《热血高校》的提升中,将日系痞帅风打造成为最新时尚。
第三个,是林田惠与铃木十三商量后,提前发起的周边生产。这一世里并没有《热血高校》的漫画,是林田惠的剧本开发了这个Ip,他有版权铃木十三有能力,两人联手提早开发设计制造出了全套的《热血高校》人物玩偶、学校模型、组织徽章、logo贴纸、时尚海报、围巾等等一应俱全,应有尽有。
……
……
挑战和机遇,糖果和炮弹,横财和意外,表扬和批判……
即便彼此厌恶,但就像是抹不掉的羁绊,当好评如潮的时候,一些恶言恶语也接踵而至。
分不到一杯羹的商家平台以及需要博取流量的媒体,已经炮制出一系列的专家采访、电视台专题、连环轰炸短视频甚至是万人签名。
主题只有一个——强烈抵制宣扬暴力的电影题材。
片面地对一部电影做出评判,是不明智、是愚蠢的。
正所谓看《金瓶梅》,淫者见淫,智者见智,你是什么样的人,决定了你能从事物中看出些什么,每一部电影都有阴暗的部分,也都有值得思考的部分,以点代面地去评判一部电影或是其他事情,其行为本身就是愚蠢的。
这些愚蠢的人,将自己看到的愚蠢一面无限放大,认为电影里的黑帮、不良、斗殴、抽烟这些都是不健康、不光明的事物,是糟粕,是污秽,不应该大肆宣扬让大家观看。
他们走向年迈的老人,向颤巍巍的人群倡导抵制根本看不到的电影。
他们走向衣着华丽的上层社会,向锦衣玉食却对大众精神食粮不感兴趣的阶级絮絮叨叨,却只换来轻蔑的笑容。
他们走向朝气蓬勃的高中生,却被因为《热血高校》R-18而无法观看的年轻人们一通抱怨——“就是你们这些垃圾媒体,才让我们的电影分级审核这么严格,去死吧!”高中生们如是说。
他们没有办法,采访了路人。
……
……
广太郎和渡边是一对好朋友,毕业后忙碌于各自的工作和家庭,这一次结伴观看了《热血高校》后,两人感触颇多。
他们本就是偏差值较低的学生,混迹于类似“铃兰高校”的高中。电影里面的一切,他们都有经历过,也是在那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对别人来说,这可能就是个爆米花商业电影,可对他们俩来说,这是他们来时的路。
在接受采访的时候 ,两人丝毫未发现眼前的记者是带着抨击《热血高校》的任务而来,一开始侃侃而谈表现出对这部电影的喜爱。
可随着记者的尖锐提问,两人这才意识到不对。
“什么叫做教唆学生打架?这里面的场景和画面都是真实的体现,你们要是勤快点,自己去偏差值低的那些男高看一看就知道了。”
“什么叫做夸张的暴力描述?喂喂喂,你到底看没看过打架?这是我见过的最贴近现实的打架画面,一拳一脚扎扎实实的,难道看那些天上飞来飞去一拳打飞十几米的啊!”
“你们媒体不是应该去寻找问题的根源吗?如果觉得校园暴力不好,就该去问问政府,问问文部科学省(日本的教育部)该怎么改变啊,难道还想着遮遮掩掩不让真相公之于众?”
两个人越说越起劲,唾沫横飞,就差直接怼记者的脸上。
采访的女记者哪里见过当着摄像机还如此霸气的路人,吓得连连后退而后落荒而逃。
广太郎和渡边则是一下子找回了当年在学校里面的意气风发,就像是打赢了一场胜仗一样高昂着头。这时,又一个媒体的记者凑了上来,不怕死地想要继续采访。
“我们是不会说《热血高校》坏话的……什么,你们想听我们真实的想法……”
“你们想要正面报导……那很好,我们一定配合。”
……
……
第二天,在一些媒体继续对《热血高校》口诛笔伐的时候,另一些媒体却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人群阶层处,反馈了不同的看法,其中不乏一些之前也抨击过林田惠电影的媒体。
“青春,那是一段充满激情与挑战的岁月。在铃兰高中,这样一群热血沸腾的高校生,为了心中的梦想和目标,奋力拼搏,勇往直前。他们不畏艰难,不怕失败,只为在那制霸赛的舞台上,绽放最绚烂的青春光彩。”
“这部电影确实能够激发男性的荷尔蒙,让人深感青春的激荡。三池崇史在电影创作上,某种程度上继承了日本电影新浪潮的精神,并对暴力美学有着独到的见解。作为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部电影正是通过展现暴力的镜头,激发了众多男观众的男性荷尔蒙,进而引发了他们对青春岁月的深刻回忆。”
“这是发生在学校里的一场争霸战,学生们正值青春年少,血气方刚,有这样的行为完全是正常现象。”
“想要登上顶点,光靠拳头是不够的,还需要洞察力、锲而不舍的毅力、政治手腕等等,引申一下可得:无论你想做什么事,如果想要做的成功,光靠蛮干是不行的,必须辅以多角度、全方位的其他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即便是举重这种看似靠蛮力的事情,都逃脱不了这个定律。”
这些报导不是空穴来风,不是信口雌黄,而是媒体孜孜不倦地采访了几百个观影人群后得出的结论。
这些观影人群的实际年龄,大多是25—45,他们最能够感受电影所要表达的精神。
而在这些采访的最后,每个人都用一句话表达了心声——
……
“我们只是老了,但我们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