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妙云勉强笑了笑:“还是没有应天的桃花好看。“
朱棡见状,便道:“等回到太原,我带你们去汾河边赏花。听说今年的桃花开得格外盛。“
听到这话,徐妙云才渐渐开朗起来。
三月十五,车队抵达太原。得知晋王归来,全城百姓自发在街道两旁迎接。
“恭迎王爷、王妃、侧妃回府!“王府门前,和珅带着官员们跪迎。
朱棡下马,扶起和珅:“诸位请起。边境即将开市,还需诸位多多费心。“
回到熟悉的晋王府,常清韵和徐妙云都松了口气。这里才是她们真正的家。
安顿好后,朱棡立即着手整顿边贸。常清韵和徐妙云则开始打理王府事务。
这日,两人正在查看春耕的账目,孙玉茹求见。她带来一个令人担忧的消息:也先的弟弟夺得汗位后,态度强硬,要求重新商定互市条款。
“新任大汗要求将铁器贸易份额提高五成,“孙玉茹道,“否则就要断绝互市。“
徐妙云急道:“这怎么行?铁器可是战略物资。“
常清韵沉吟道:“也先的弟弟刚刚夺位,急需立威。此时若我们示弱,他必定得寸进尺。“
晚膳时,常清韵将此事告知朱棡。朱棡听后冷笑:“看来得给这位新大汗一点教训了。“
“王爷打算如何应对?“常清韵问。
朱棡道:“明日我就下令,暂停所有互市。同时调集兵马,在边境演练。“
徐妙云担忧地说:“这样会不会激怒他们?“
“就是要让他们知道,“朱棡眼中闪过锐利的光,“大明不是好欺负的。“
次日,朱棡果然下令暂停互市,同时调集三万兵马在边境演练。消息传出,瓦剌新大汗勃然大怒,扬言要出兵讨伐。
边境形势骤然紧张。常清韵和徐妙云日夜为朱棡担心,却不敢表露出来,生怕增加他的负担。
这日,常清韵正在佛堂诵经为朱棡祈福,徐妙云红着眼眶进来。
“姐姐,“她哽咽道,“我听说瓦剌集结了五万骑兵,是真的吗?“
常清韵放下经卷,轻声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王爷经历过那么多大风大浪,这次也一定能化险为夷。“
话虽如此,但两人心中都明白,这次边境的形势比以往都要严峻。
三日后,朱棡从边境回来。见他平安无事,常清韵和徐妙云都松了口气。
“王爷,边境情况如何?“常清韵关切地问。
朱棡笑道:“瓦剌新大汗见我们严阵以待,已经软化了态度,派使者前来谈判。“
徐妙云拍手笑道:“太好了!“
经过数日谈判,双方最终达成协议:互市照常进行,铁器贸易份额维持原状。
危机解除,晋王府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四月初,汾河边的桃花盛开如霞。朱棡兑现诺言,带着常清韵和徐妙云去赏花。
河岸边,粉色的桃花连绵成片,微风过处,落英缤纷。徐妙云像只快乐的蝴蝶,在花树下穿梭。
“朱棡哥哥,清韵姐姐,你们快来!“她招手喊道,“这里的桃花最美!“
朱棡和常清韵相视一笑,携手向她走去。阳光透过花枝洒在三人身上,温暖而美好。
“要是能一直这样就好了。“徐妙云轻声道。
常清韵握住她的手:“我们本来就会永远在一起。“
朱棡看着身旁的两个女子,心中满是柔情。他知道前路或许还有风雨,但只要她们在身边,他就有无穷的勇气。
这一刻,岁月静好。而对晋王府来说,这样的宁静日子,就是最大的幸福。
“姐姐你看,“徐妙云拈起落在肩头的一片花瓣,笑靥如花,“这海棠比应天的开得还要好呢。“
常清韵温柔地笑着:“太原气候干爽,花儿自然开得精神。“怀中的济熺咿咿呀呀地挥舞着小手,似乎也在为这满园春色欢呼。
这时朱棡下朝回来,见她们在园中,便走过来从常清韵怀中接过儿子:“今日可还乖?“
“乖得很,“常清韵柔声道,“方才还对着海棠笑呢。“
徐妙云凑过来,俏皮地往朱棡发间插了朵海棠:“朱棡哥哥戴花真好看。“
朱棡无奈地摇头,眼中却满是宠溺:“都当娘的人了,还这么调皮。“
“在朱棡哥哥面前,我永远都是小姑娘。“徐妙云挽住他的手臂,撒娇道。
晚膳时分,厨房特意做了春笋炖鸡、香椿炒蛋等时令菜肴。徐妙云不停地给朱棡布菜,常清韵则细心地为他盛汤。
“王爷尝尝这个,“常清韵将汤碗推到他面前,“这是用新采的荠菜做的,最是清火明目。“
朱棡尝了一口,点头赞道:“清韵的手艺越发精进了。“
徐妙云立即道:“这香椿是我亲自去园里摘的!“
朱棡忍俊不禁:“都好,都好。“
用罢晚膳,三人在园中散步。暮春的晚风带着花香,徐妙云像只快乐的百灵鸟,一会儿指着初绽的牡丹让朱棡看,一会儿又凑到常清韵耳边说悄悄话。
“要是能一直这样就好了。“徐妙云忽然感叹,“朱棡哥哥,我们以后就住在太原好不好?应天虽然繁华,但规矩太多,不如在这里自在。“
朱棡看向常清韵:“清韵觉得呢?“
“妙云妹妹说得是。“常清韵柔声道,“太原确实更自在些。只是......皇上和皇后娘娘那边......“
“父皇母后那里,我自有办法。“朱棡道,“等边境彻底安定,我们就长住太原。“
是夜,朱棡宿在常清韵房中。烛光下,他轻抚着她略显清瘦的脸庞:“这些日子,辛苦你了。“
常清韵靠在他怀中:“只要王爷平安,再辛苦也值得。“
“等过了端午,“朱棡道,“我想带你们去五台山进香。“
常清韵眼中闪过惊喜:“真的?听说五台山的菩萨很灵验。“
“自然是真的。“朱棡笑道,“我们去求菩萨保佑,让我们永远在一起。“
次日清晨,徐妙云得知要去五台山,高兴得像个孩子:“我早就想去五台山了!听说那里的素斋特别好吃!“
常清韵笑着摇头:“你啊,就知道吃。“
为了五台山之行,王府开始精心准备。徐妙云忙着准备香烛供品,常清韵则细心打点行装。
“姐姐你看,“徐妙云拿着一件新做的披风过来,“这是我让绣娘特意为你做的,五台山海拔高,早晚凉。“
常清韵接过披风,只见上面绣着精致的莲花纹样,针脚细密,显然是费了心思的。
“妹妹有心了。“她感动地说。
徐妙云俏皮地眨眨眼:“姐姐要是感动,就多教我几道拿手菜。朱棡哥哥总夸你手艺好。“
四月底,一切准备就绪。晋王府车队启程前往五台山。这一次,他们只带了必要的随从,轻车简从。
路上,徐妙云像只出笼的小鸟,不停地指着窗外的景色大呼小叫。常清韵则安静地欣赏着沿途风光,偶尔低头看看怀中熟睡的儿子。
“姐姐快看!“徐妙云突然指着远处,“那就是五台山吗?“
只见远处群山连绵,最高处几座山峰笼罩在云雾之中,若隐若现,果然有佛国仙境的气象。
朱棡笑道:“那就是五台山了。今晚我们在山脚下的客栈歇息,明日一早上山。“
客栈早已准备妥当。晚饭后,朱棡带着常清韵和徐妙云在客栈附近散步。山间的夜晚格外宁静,只能听到潺潺的溪水声和偶尔的虫鸣。
“这里的星星真亮。“徐妙云仰头望着星空,“比太原的星星亮多了。“
常清韵轻声道:“山间空气清透,看星星自然更清楚。“
朱棡握住她们的手:“等年纪大了,我们就找一处这样的山清水秀之地,颐养天年。“
徐妙云立即道:“那我要和朱棡哥哥、清韵姐姐永远在一起!“
次日清晨,众人开始登山。朱棡特意准备了软轿,但常清韵坚持要自己走:“既然是来进香,就要诚心。“
徐妙云也道:“我也要自己走!“
于是朱棡一手扶着常清韵,一手牵着徐妙云,缓缓向山上走去。济熺由乳母抱着跟在后面。
五台山果然名不虚传,沿途古木参天,梵音缭绕。每到一处寺庙,三人都要进去上香祈福。
在显通寺,常清韵虔诚地跪在菩萨面前,心中默念:“信女不求富贵,不求权势,只求夫君平安,姐妹和睦,孩儿健康。“
徐妙云则念念有词:“求菩萨保佑朱棡哥哥事事顺心,保佑清韵姐姐永远漂亮,保佑熺儿快高长大。“
朱棡看着她们虔诚的模样,心中满是柔情。
中午在寺中用斋饭时,徐妙云对素斋赞不绝口:“这豆腐做得比肉还好吃!“
常清韵细心地为朱棡布菜:“王爷尝尝这个香菇,很鲜美。“
朱棡笑道:“看来以后该多带你们出来走走。“
从五台山回来,已是五月初。太原城开始准备过端午节,处处飘着粽叶的清香。
这日,常清韵正在教徐妙云包粽子,孙玉茹匆匆来报:“侧妃娘娘,边境出事了!“
常清韵心中一惊:“怎么回事?“
“瓦剌新大汗突然病逝,“孙玉茹道,“现在各部为争汗位内斗不休,有几个部落趁机骚扰我们的商队。“
常清韵沉吟片刻:“王爷知道了吗?“
“已经派人去军营报信了。“孙玉茹道,“另外......太子殿下以巡视边境为名,正在来太原的路上。“
徐妙云闻言色变:“太子殿下来做什么?“
常清韵心中了然:“看来边境的动荡,与太子殿下脱不了干系。“
晚膳时分,朱棡从军营回来,脸色凝重。
“大哥三日后就到。“他对常清韵和徐妙云道,“你们准备一下,届时随我出迎。“
徐妙云担忧地问:“太子殿下这次来,会不会对朱棡哥哥不利?“
朱棡冷笑:“他若是安分守己便罢,若是想耍什么花样,我也不会客气。“
三日后,太子朱标抵达太原。朱棡率领文武官员在城外迎接,常清韵和徐妙云则按品级站在女眷队列中。
“三弟别来无恙。“朱标下马,笑容可掬。
朱棡躬身行礼:“恭迎太子殿下。“
接风宴上,朱标看似随意地问起边境局势:“听说瓦剌内乱,边境不太平?“
朱棡淡淡道:“些许小乱,不足为虑。“
“那就好。“朱标举杯,“有三弟镇守边境,为兄很是放心。“
宴席结束后,朱棡对常清韵和徐妙云道:“大哥这次来者不善,你们要多加小心。“
果然,次日朱标就以体察民情为名,要求巡视军营。朱棡不得不陪同前往。
常清韵和徐妙云留在府中,心中忐忑不安。
“姐姐,“徐妙云轻声道,“我总觉得要出事。“
常清韵握住她的手:“放心,王爷自有分寸。“
傍晚朱棡回来,脸色很不好看。
“大哥在军中安插了眼线,“他沉声道,“今日故意在将士面前问些敏感问题,分明是要挑拨离间。“
常清韵沉吟道:“太子殿下此举,恐怕不只是针对王爷。“
“你的意思是?“
“我听说皇上近来龙体欠安,“常清韵压低声音,“太子殿下这是在做准备。“
朱棡眼中闪过厉色:“他若是安分守己,我自然不会与他争。但他若是不念兄弟之情,就休怪我不客气。“
是夜,朱棡宿在徐妙云房中。烛光下,徐妙云为他按摩着紧绷的太阳穴。
“朱棡哥哥别太忧心,“她柔声道,“不管发生什么,我和清韵姐姐都会陪在你身边。“
朱棡握住她的手:“有你们在,我什么都不怕。“
三天后,朱标启程返回应天。送走太子,众人都松了口气。
“总算走了。“徐妙云拍着胸口,“这些天我连大气都不敢出。“
常清韵却忧心忡忡:“太子殿下虽然走了,但留下的隐患还在。“
朱棡点头:“军中那些眼线,要尽快清理。“
五月初五,端午节。晋王府按照惯例,在汾河边举行龙舟赛。全城百姓都来观看,热闹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