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表唐三藏谨遵菩萨教旨,再度接纳了孙悟空。
自那时起,师徒四人恰似剪断二心、锁住猿马一般,齐心协力,坚定不移地朝着西天赶路前行。
时光仿若白驹过隙,匆匆流逝,日月如梭般一晃而过。
他们历经了骄阳似火的炎炎夏日,转瞬之间,便迎来了秋意渐浓的三秋霜景。
师徒四人继续前行,渐渐地,一股炽热的气息如汹涌的浪涛般扑面而来,蒸得众人浑身燥热难耐,仿佛置身于蒸笼之中。
唐三藏赶忙紧紧勒住马缰,神色凝重,面露疑惑地说道:“如今正值秋高气爽之时,为何反倒有这般炽热的气息?”
猪八戒挠了挠那毛茸茸的脑袋,瓮声瓮气地说道:“师父有所不知,西方路上有个斯哈哩国,那可是日落之处,民间都俗称它为天尽头。每至申酉之时,也就是傍晚时分,国王便会差人登上城楼,擂鼓吹角。
这是因为太阳乃天地间的真火,落入西海之际,就如同火淬入水,会发出如海水沸腾般震耳欲聋的声响。若没有鼓角声混杂其中,那声响之大,便能震死城中小儿。此地热气蒸腾,想来怕是快要到日落之处了。”
孙悟空听了,忍不住纵声笑道:“呆子,休要胡言乱语!若说起那斯哈哩国,还远在天边呢。像师父这般时而勤勉、时而懈怠,耽搁行程,就算从小走到老,老了又变小,历经三生三世,也难以抵达。”
猪八戒不服气地嘟囔道:“哥啊,照你这么说,这里不是日落之处,可为啥会如此酷热难耐呢?”
沙僧低头思索一番,缓缓说道:“想来许是天时不正,本该秋凉之际,却好似还在延续夏令的炎热吧。”
三人正争论得面红耳赤之时,忽见路旁矗立着一座庄院。但见那庄院红瓦覆顶,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刺目的光芒;红砖砌墙,整齐而又厚重;红油门扇紧闭,仿佛隐藏着什么秘密;红漆板榻摆放其中,满眼一片通红,宛如被烈火渲染过一般。
唐三藏翻身下马,对着悟空说道:“悟空,你去那户人家打听打听消息,问问究竟为何这般炎热。”
孙悟空收起金箍棒,将其稳稳地插入耳中,而后整理好身上的衣裳,故意摆出一副斯文儒雅的姿态,迈着从容的步伐离开大路,径直来到庄院门前。
他正上下打量着这庄院,门里忽然走出一位老者。
那老者猛一抬头,瞧见孙悟空,像是见了鬼魅一般,吃了一惊,下意识地拄紧竹杖,大声喝道:“你是从哪里冒出来的怪人?在我家门口鬼鬼祟祟做什么?”
孙悟空赶忙恭敬地行礼,赔笑道:“老施主,切莫害怕,我并非什么怪人。贫僧乃是东土大唐钦差,肩负着前往西方求取真经的重任。
我们师徒四人,刚来到贵地,便觉这天气酷热难耐,一来不知其中缘由,二来也不知此地究竟叫什么名字,特来向您拜问,还望老施主不吝赐教。”
那老者这才稍稍放下心来,脸上挤出一丝笑容,说道:“长老莫怪,老汉一时眼花,竟没认出您的尊颜。”
孙悟空谦逊道:“不敢当。”
老者又问道:“令师在何处?”
孙悟空抬手遥遥一指,说道:“那南首大路上站着的,正是我师父!”
老者忙不迭地说道:“快请进,快请进。”
孙悟空满心欢喜,伸手一招,唐三藏便同猪八戒、沙僧,牵着白马,挑着行李,稳步走上前来,众人纷纷向老者行礼。
老者见唐三藏举止文雅、风度翩翩,猪八戒和沙僧相貌奇特,形态迥异,不禁又惊又喜,赶忙热情地请众人入内就坐,一边吩咐小的们赶紧看茶,一边又忙着安排准备饭菜。
唐三藏起身,诚恳地称谢,而后问道:“敢问公公,贵处正值秋季,理应凉爽,为何反倒如此炎热呢?”
老者长叹一声,说道:“敝地名叫火焰山,此地与众不同,无春无秋,四季皆如酷热的炎夏。”
唐三藏又追问:“火焰山在哪个方向?是否会阻碍我们西行之路?”
老者神色凝重地说道:“西方可去不得啊。那山离此地有六十里远,恰好是西方的必经之路。山上有八百里火焰熊熊燃烧,四周一片荒芜,寸草不生。莫说常人,就算是铜头铁臂之人,到了那里,也会瞬间被烧成汁水。”
唐三藏听闻,顿时大惊失色,脸上的忧虑愈发浓重,不敢再问。
这时,只见门外一个少年男子,推着一辆红车,停在门旁,扯着嗓子高声叫卖:“卖糕咯!卖糕咯!”
孙悟空见状,拔下一根毫毛,轻轻一吹,变作一枚铜钱,走上前去向那人买糕。
那人接过钱,也不仔细查看,直接揭开红车上面的衣裹,顿时热气腾腾,一股热浪扑面而来。
他伸手拿出一块糕递给孙悟空。
孙悟空刚将糕托在手中,便觉那糕犹如火盆里烧得通红的灼炭,又似煤炉内炽热的红钉,烫得他连忙左手倒右手,右手换左手,口中不停地叫嚷着:“热!热!热!难吃!难吃!”
那男子见状,不禁笑道:“怕热就别来这里,这里向来都是这般炎热。”
孙悟空皱了皱眉头,说道:“你这汉子好不通情理。常言道,不冷不热,五谷不结。此地如此炎热,你这糕粉又是从何而来?”
那人神秘兮兮地说道:“若知糕粉米,敬求铁扇仙。”
孙悟空好奇地追问道:“铁扇仙是怎么回事?”
那人耐心解释道:“铁扇仙有一把神奇的芭蕉扇。若能求得此扇,一扇可熄灭熊熊烈火,二扇能生出徐徐清风,三扇便会降下绵绵细雨。
如此,我们便能适时布种、收割,得以五谷养生。否则,这里莫说庄稼,就连寸草都难以生长。”
孙悟空听了,急忙转身走进屋内,将糕递给唐三藏,说道:“师父放心,先别为以后发愁,吃了糕,我有话跟您说。”
长老接过糕,转而对本宅老者说道:“公公,请吃糕。”
老者连忙摆手,说道:“我家茶饭还未奉上,怎敢吃您的糕?”
孙悟空笑着说道:“老人家,茶饭就不必麻烦了。我想问您,铁扇仙住在哪里?”
老者疑惑地问道:“你问这个做什么?”
孙悟空将缘由娓娓道来:“方才那卖糕的人说,这位仙长有柄芭蕉扇,求得此扇,一扇息火,二扇生风,三扇下雨,此地百姓便可布种收割,五谷养生。我想找他借来扇子,扇熄火焰山的火,一来好让我们继续西行取经,二来也能让此地百姓能按时耕种收获,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
老者点头道:“确有此说。只是你们若没有礼物,恐怕那圣贤不肯轻易前来。”
唐三藏忙问:“他要什么礼物?”
老者道:“我们这里的人家,每十年拜求一次。需备下四头肥猪、四只肥羊,还有花红表里、奇异香料、当季水果,以及鸡鹅美酒,并且要沐浴斋戒,诚心诚意地前往仙山,恭请她出洞,至此施展法术。”
孙悟空急切地问道:“那座山在何处?叫什么地名?离此地有多少里数?我这就去问他要扇子。”
老者道:“那山在西南方,名叫翠云山。山中还有一仙洞,名为芭蕉洞。我们这里去拜仙山的信众,往返需走一个月,大约有一千四百五六十里路程。”
孙悟空自信地笑道:“不打紧,我去去就回。”
老者赶忙阻拦道:“且慢,先吃些茶饭,准备些干粮,最好两人结伴同行。那路上荒无人烟,又多狼虫虎豹,可不是一日能到的,切莫当作儿戏。”
孙悟空洒脱地笑道:“不用不用,我去了!”说罢,身形一闪,忽然不见踪影。
那老者惊慌失措地叫道:“我的爷爷呀!原来是腾云驾雾的神人啊!”
且不说这户人家对唐僧如何供奉殷勤,单说孙悟空转眼间便来到翠云山。他按下祥光,在山林间四处找寻洞口。忽然,一阵丁丁的声响传入耳中,原来是山林中有个樵夫正在伐木。
孙悟空快步走上前去,又听到樵夫悠然唱道:
“云际依依认旧林,
断崖荒草路难寻。
西山望见朝来雨,
南涧归时渡处深。”
孙悟空上前恭敬地作礼道:“樵哥,问讯了。”
那樵子停下手中的斧头,回礼道:“长老要往何处去?”
孙悟空道:“敢问樵哥,这里可是翠云山?”
樵子点头道:“正是。”
孙悟空又问:“那铁扇仙的芭蕉洞在哪里?”
樵子笑道:“这芭蕉洞倒是有,可没有铁扇仙,只有个铁扇公主,又名罗刹女。”
孙悟空道:“听人说她有一柄芭蕉扇,能熄灭火焰山的大火,难道就是她?”
樵子道:“正是正是。这位圣贤有此宝贝,能熄灭火焰,护佑那方百姓,故而被称作铁扇仙。我们这里的人不太用得上她,只知道她叫罗刹女,是大力牛魔王的妻子。”
孙悟空听了,不禁大惊失色,心中暗自思忖:“又是冤家对头!当年降伏了红孩儿,就听说那红孩儿是她所生。之前在解阳山破儿洞遇到她小叔子,尚且不肯给我们水,还想找我们报仇。如今又碰上他父母,这扇子可怎么借得出来?”
樵子见孙悟空沉思不语,不住地嗟叹,便笑着劝慰道:“长老,你既是出家人,有何事让你这般忧虑?沿着这条小路向东走,不上五六里,便是芭蕉洞,不必如此心烦。”
孙悟空无奈地说道:“不瞒樵哥说,我是东土唐朝派往西天取经的唐僧大徒弟。前年在火云洞,与罗刹女之子红孩儿有些过节。我只怕罗刹女心怀仇恨,不肯借扇,所以才忧心忡忡。”
樵子道:“大丈夫应能鉴貌辨色,你只管以借扇为名,莫提往日那些没用的话,想必能借到扇子。”
孙悟空听了,深深作揖道:“多谢樵哥教诲,我这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