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四人一路向西,孙悟空在前引领着师父踏上大路。
一路上,他们风餐露宿,行了好些时日。
忽然,前方一座高山拦住去路,唐三藏赶忙勒住马缰绳,停下身来,神色凝重地说道:“徒弟们,前面这座山,务必格外小心,恐有妖魔作祟,伤害我们。”
孙悟空拍着胸脯,自信满满地说道:“师父放心,只要有我们三人在您马前,何惧什么妖魔?”
听他这么一说,唐三藏这才安心继续前行。抬眼望去,只见那座山,当真是一座好山:此山高耸入云,山根连着昆仑,山巅直触云霄。山上有仙鹤栖息于古柏之上,猿猴攀援于藤蔓之间。山林间红雾缭绕,山谷中彩云飘荡。峰石巍峨,祥瑞之气氤氲。竹间鸟啼,花下鸡鸣,芝兰与荆棘共生。禽鸟聚集,野兽相统。涧水潺潺,似有绵绵情意;峰峦叠嶂,如在相互回环。槐竹松与桃李柳争奇斗艳,龙吟虎啸,鹤舞猿啼,好一处仙山福地,仿若蓬莱仙境一般,可见花开花谢,云卷云舒。
唐三藏骑在马上,满心欢喜,赞叹道:“徒弟们,我一路往西而来,历经无数山水,大多险峻陡峭,不像这座山这般风景秀丽,满是清幽之趣。若离雷音寺不远了,我们可得好好整顿仪容,庄严肃穆地去拜见世尊。”
孙悟空笑着说道:“还早着呢!还早着呢!离雷音寺远得很呐!”
沙僧好奇地问道:“师兄,我们离雷音寺到底还有多远呀?”
孙悟空答道:“十万八千里呢。这路程的十分之一都还没走到呢。”
猪八戒一听,着急地咧着嘴问道:“哥啊,那得走几年才能到啊?”
孙悟空说道:“要是论你们二位贤弟的脚程,十来天或许能到;要是论我老孙,一天跑五十个来回都没问题,还能看到日头呢;要是论师父的速度,那就别想啦!别想啦!”
唐三藏赶忙问道:“悟空,你说说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到呢?”
孙悟空回答道:“您从小走到老,老了再变小,就算来回折腾千次万次,也很难走到。但只要您能明心见性,意志坚定,每一个回心转意的瞬间,便是灵山所在。”
沙僧说道:“师兄,此地虽不是雷音寺,但看这景致,想必一定有品德高尚之人居住。”
孙悟空点头道:“你这话在理。这里肯定没有邪恶作祟,必定是圣僧、仙辈的修行之地。我们不妨边走边游玩。”
且说这座山名叫万寿山,山中有一座道观,叫做五庄观。
观里有一位仙人,道号镇元子,混名与世同君。
这观里产出一种奇异的宝物,乃是在混沌初开、鸿蒙始判、天地尚未分开之时,孕育而生的灵根。
普天下四大部洲,只有西牛贺洲的五庄观才有,名为“草还丹”,又叫“人参果”。
此果三千年开一次花,三千年结一次果,再过三千年才成熟,总共一万年才能吃得上。
就这么一万年,也只结三十个果子。果子的模样,就像出生未满三天的小孩,四肢俱全,五官完备。
人若有缘,闻到果子的香气,就能活三百六十岁;吃上一个,便可活四万七千年。
当时,镇元大仙收到元始天尊的简帖,邀请他到上清天上的弥罗宫中听讲“混元道果”。
大仙门下的散仙不计其数,如今还有四十八个徒弟,个个都是得道的全真道士。
当日,镇元大仙便带领四十六个徒弟前往上界听讲,只留下两个年纪最小的徒弟看家,一个叫清风,一个叫明月。
清风年仅一千三百二十岁,明月才刚满一千二百岁。
镇元子嘱咐二人,神色严肃地说道:“不可违背大天尊的邀请,我要去弥罗宫听讲。你们两个留在家里,要格外仔细。不久后,有一位故人会从此路过,千万不可怠慢了他。可以打两个我的人参果给他吃,权且表示一下往日的情谊。”
二童好奇地眨着眼睛,问道:“师父的故人是谁呀?请告诉弟子,好让我们好好接待。”
大仙说道:“他是东土大唐皇帝御驾下的圣僧,道号唐三藏,如今正前往西天拜佛求经。”
二童听了,相视一笑,说道:“孔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我们是太乙玄门的弟子,怎么会和那和尚相识呢!”
大仙耐心解释道:“你们哪里知道。那和尚乃是金蝉子转世,是西方圣老如来佛的第二个徒弟。五百年前,我和他在‘兰盆会’上相识。他曾亲手为我敬茶,以佛子之礼拜我,所以算是故人。”
两位仙童听了,赶忙点头,谨遵师父的命令。
大仙临行前,又再三叮嘱道:“我那果子数量有限,只许给那和尚两个,不可多给。”
清风说道:“开园的时候,大家一起吃了两个,现在树上还剩二十八个,不敢多给。”
大仙又道:“唐唐三藏虽是故人,但要防备他手下的人吵闹捣乱,不可让他们知道有这果子。”
二童领命后,大仙便带着众徒弟飞升,径直朝天界而去。
再说唐三藏师徒四人在山中游玩,忽然抬头,看见前方松竹成林,楼阁层层叠叠。
唐三藏抬手一指,说道:“悟空,你看那边是什么地方?”
孙悟空定睛一看,说道:“那地方,不是道观,就是寺院。我们快些过去,到那儿就知道究竟了。”
不一会儿,他们来到门前观看,只见松坡静谧,竹径清幽。
白鹤在空中往来盘旋,仿佛在为浮云送行;猿猴在树上上蹿下跳,不时摘下野果,捧在手中,似要献上。门前池塘宽阔,树影悠长,石头裂开,苔花斑驳。
宫殿森然罗列,高耸入云,楼台缥缈,仿佛有丹霞飘落。此处当真是福地灵区,宛如蓬莱仙境中的洞府。这里清净无为,人事稀少,寂静之中,道心自生。
青鸟常常传递王母娘娘的信笺,紫鸾也时常送来太上老君的真经。看不尽那巍巍的道德之风,果然是一处静谧的神仙居所。
唐三藏下马离鞍,又看见山门左边有一块石碑,碑上刻着十个大字:“万寿山福地,五庄观洞天”。
唐三藏说道:“徒弟们,看来真是一座道观。”
沙僧说道:“师父,看这景色如此鲜明,观里必定有品德高尚之人居住。我们进去看看,如果日后功德圆满东归,这里也算是一处值得铭记的景致。”
孙悟空说道:“说得有理。”
于是,众人一同走了进去。又看见二门上有一副春联:“长生不老神仙府,与天同寿道人家。”
孙悟空见状,嘴角一扬,笑着说道:“这道士口气可真大,净说大话吓唬人。我老孙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时候,在太上老君的门口,都没见过这般大言不惭的话。”
猪八戒嘟囔着:“先别管这些,进去看看再说,说不定这道士真有些道行呢。”
等到走进二层门里,只见里面急匆匆地走出两个小童。瞧他们的打扮:
二人骨相清奇,神态爽朗,容颜秀丽,头顶扎着丫髻,短发蓬松。道服自然下垂,衣襟仿佛萦绕着雾气,羽衣的袖子随风飘动。
腰间的环绦紧紧束成龙头结,脚上的芒鞋轻巧地缠着蚕口绒。他们气质非凡,绝非普通之辈,正是清风、明月两位仙童。
两位童子恭敬地弯腰躬身,快步出来迎接道:“老师父,有失远迎,请进殿内就坐。”
唐三藏心中欢喜,便与二童子一同上了正殿观看。
只见正殿是坐南朝北的五间大殿,窗户都是上明下暗的雕花格子。
仙童伸手轻轻推开格子,邀请唐三藏进入殿内,只见墙壁中间挂着五彩绘制的“天地”二字,设有一张朱红雕漆的香几,几上摆放着一副黄金打造的炉瓶,炉边还备有便于整理香火的工具。
唐三藏走上前,用左手轻轻拈起香插入香炉,围着香炉缓缓绕了三圈,一脸虔诚地礼拜。
拜完后,回头温和地问道:“仙童,你们五庄观不愧是西方仙界,为何不供奉三清、四帝以及罗天诸神,却只供奉‘天地’二字呢?”
童子笑着回答:“不瞒老师说,这‘天地’二字,上头的‘天’,以礼来说,我们应当供奉;下面的‘地’,其实还受不起我们的香火。这是我们师父出于敬意而供奉的。”
唐三藏又问:“何为出于敬意?”
童子解释道:“三清是我们师父的朋友,四帝是我们师父的故人;九曜是我们师父的晚辈,元辰是我们师父的下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