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雾还没散尽,冷链站工地就飘起了淡淡的砂浆味。
晾透的保温砖码成整齐的垛子,泛着干燥的土黄色,林薇正拿着卷尺量砖的尺寸,身后突然传来汽车喇叭声——县农技站的李工到了,手里拎着个帆布包,里面装着图纸和检测工具。
“林薇同志,陆队长,”李工握着两人的手,笑着打量堆好的保温砖,“这砖预制得不错,密度和湿度都达标,就是砌墙时得注意保温层的拼接,缝隙大了会漏冷,影响存材效果。”
他掏出张图纸,指着上面的保温层结构,“最好用‘错缝砌筑’,再在缝隙里填混合砂浆,里面加层玻璃丝棉,保温效果能提升40%。”
林薇心里一动,刚要琢磨砂浆配比,脑海里就响起系统的机械音:【检测到保温墙砌筑关键需求,触发支线任务“1天内完成冷链站东墙砌筑(含错缝拼接与缝隙保温处理)”。任务奖励:1. 玻璃丝棉补贴(县物资站免费提供50米);2. 错缝砌筑施工规范图解(简化版,方便村民学习);3. 屋顶彩钢板采购优惠资格(比市场价低15%)。】
“李工,您说的玻璃丝棉,我们正好能从县物资站调,”
林薇接过图纸,转头对陆衍说,“你带几个壮劳力去拉玻璃丝棉,再按系统……按施工规范调混合砂浆,我跟李工学错缝砌筑的手法,教给大伙。”
陆衍立刻应下,带着邻村的李二哥和几个后生往县城赶。
李工则蹲在保温砖旁,拿起两块砖示范:“你看,第一块砖对齐墙边,第二块砖得压在第一块的中间,这样缝才错开,受力更稳,保温也不漏。”
他手把手教林薇摆砖,“砂浆要抹均匀,厚度控制在1厘米,太厚太薄都不行。”
张大爷凑过来看着,突然指着砖缝说:“李工,俺们以前砌院墙,也常用错缝,就是没填过玻璃丝棉,这东西真能挡住寒气?”
李工笑着点头:“这是专门的保温材料,冬天存菜时,墙里的温度能比外面高10度,菜放半个月都新鲜。”
没一会儿,陆衍就拉着玻璃丝棉回来了。村民们立刻分工:红星村的后生跟着林薇学错缝摆砖,邻村的妇女负责调和砂浆(按水泥1:沙子3的比例,再加剪碎的玻璃丝棉),张大爷则拿着小锤,时不时敲敲砌好的墙,检查是否牢固。
“小柱子,这块砖偏了半厘米,赶紧调整!”
林薇蹲在墙根,用水平仪(系统伪装工具)校准,“错缝得对齐,不然以后墙容易裂。”
小柱子赶紧把砖挪正,抹上砂浆,嘴里念叨:“以前砌墙随便摆,没想到砌保温墙这么讲究。”
王翠花推着小推车来了,车上装着保温桶和竹篮,里面是刚熬好的姜汤和红糖馒头:“大伙歇会儿,喝口姜汤暖暖身子!李工,您也尝尝俺做的馒头,甜丝丝的,顶饿!”她给李工递过馒头,还不忘叮嘱砌墙的后生:“小心点,别踩着砖垛子摔了!”
李工咬了口馒头,看着热火朝天的工地,忍不住赞道:“你们两村协作得真好,比专业施工队还齐心!这墙砌得又快又好,照这进度,三天就能把四面墙都砌完。”他指着刚砌好的墙角,“你看这垂直度,误差不到2毫米,比规范要求还严,林薇同志教得好!”
林薇笑着摆手,心里却清楚——这离不开系统给的施工规范图解,更离不开村民们的认真。正说着,李二哥突然喊:“林丫头,这边的砂浆快用完了,再调点呗!”邻村的刘婶立刻应声:“来了来了!俺再加点玻璃丝棉,保证砂浆黏糊!”
中午歇工时,东墙已经砌到了一人高,错缝排列的保温砖整整齐齐,缝隙里填的玻璃丝棉隐约可见,阳光照在墙上,泛着柔和的光。
林薇打开系统面板,上面显示:【支线任务完成!奖励已发放。冷链站建设进度提升至75%,屋顶彩钢板可明日下单采购。】
“李工,您看这墙还有啥要调整的?”陆衍递过水壶,眼里满是期待。李工绕着东墙走了一圈,伸手敲了敲墙面,声音清脆:“没问题!下午接着砌南墙,注意跟东墙的转角处要对齐,别留大缝。”
村民们吃完饭,歇了会儿就又开工了。李工没走,继续在工地指导,教大伙怎么处理墙转角的保温层,怎么保证墙面平整。夕阳西下时,南墙也砌了一半,工地里的笑声和砌砖声混在一起,在晚风里格外热闹。
临走前,李工把一张写着联系方式的纸条递给林薇:“要是屋顶施工遇到问题,随时给我打电话。你们这冷链站建好了,绝对是全县村级的样板!”林薇接过纸条,连声道谢。
陆衍望着渐渐暗下来的墙面,轻声对林薇说:“再过几天,墙就能砌完,到时候就该盖屋顶了。”林薇点点头,看着村民们收拾工具的身影——王翠花在帮张大爷拎水壶,李二哥在跟小柱子说砌砖的技巧,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意。
她知道,这慢慢长高的保温墙,不仅是冷链站的围墙,更是两村人一起筑起的“希望墙”——每一块砖,每一道缝,都藏着专业的指导,裹着协作的热情,也装着对冬天存菜卖好价的期待。而这条路,他们还在继续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