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根基稳固,百姓仓廪实而知礼节,也有了更多的闲暇和资本去追求更好的生活。凌薇顺势而为,开始大力推动手工业的发展,旨在丰富物质供给,增加百姓收入,形成农工互补的良性循环。
她将从“民生库”中获取的,符合当前时代技术水平的手工业技术资料,进行分类整理,通过将作监和各地官营工匠坊,逐步向全国推广。
首先是对传统纺织业的升级。凌薇拿出了改良后的脚踏纺车和织布机的图纸。这种新式纺车比旧式手摇纺车效率提高了数倍,织布机也增加了提花功能,可以织出更复杂美观的纹样。她鼓励民间兴办纺织作坊,朝廷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和技术指导。同时,她推广了从“民生库”中选出的、适合各地种植的优质棉花、桑树、麻类品种,从源头上提升纺织原料的质量。
其次是陶瓷和冶炼业的精细化。凌薇提供了更先进的窑炉设计图,有助于控制火候,烧制出更精美、更坚固的瓷器。在冶炼方面,她改进了鼓风设备,并给出了初步的焦炭炼铁法(替代部分木炭),虽然受限于整体工业水平,无法实现跨越式发展,但也能有效提升铁器的质量和产量,为农具、工具乃至军器的制造提供了更好的材料基础。
再次是食品加工技术的普及。她将青竹村成功的那套酱菜、果脯、肉干腌制加工技术,系统整理成册,由各地官府组织学习推广。这不仅解决了农产品季节性过剩的问题,延长了保存期,还创造了更高的附加值。诸如利用水果酿酒(非粮食酒)、制作饴糖等技术也小范围试点。
最后,是支持地方特色手工业。凌薇下令各地官员调研本地特色手工艺,如刺绣、剪纸、木雕、漆器、造纸等,对于有市场潜力的,由朝廷帮助其改进技术、统一标准、开拓销路,甚至组织参加官办的“物资交流会”。
为了保障工匠的利益和积极性,凌薇还建议萧玦颁布了《工匠奖励令》,对于有重大技术革新或制作出精品者,给予金钱或名誉奖励,并提高其社会地位。同时,鼓励工匠收徒传艺,并将此纳入地方官考核的一项内容。
这些措施如同给大靖朝的手工业注入了活水。各地的纺织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布匹、丝绸的产量和质量显着提升,价格也更加亲民。精美的瓷器、坚固耐用的铁器、风味独特的加工食品,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还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贸易,远销海外,换回了大量金银。
许多农民在农闲时节,投身于家庭纺织、编织、小型加工等副业,收入大大增加,日子过得更加宽裕。一些原本贫困的地区,因为发展起了特色手工业,迅速脱贫致富。
“男耕女织”的传统模式被注入了新的内涵,变成了“男耕女织工商互补”的多元发展格局。国家的税收来源也更加多样化,商业税的比重逐渐增加。
凌薇站在皇宫的高台上,俯瞰着日渐繁华的京城,街道上车水马龙,商铺林立,各色商品琳琅满目。她知道,一个充满活力的商品经济体系正在逐步形成,这是盛世不可或缺的另一重要支柱。
萧玦从身后拥住她,下巴轻抵她的发顶,低声道:“薇儿,你看,这万家灯火,这市井喧嚣,皆因有你。是你让这大靖天下,真正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