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的战事如同阴云笼罩,天工苑的火器研发在艰难中摸索前行,而锐士营的练兵也如火如荼。就在这内外交困、百事待兴之际,一封来自函谷关的紧急奏报,却带来了一丝意想不到的转机。
“殿下!函谷关守将急报,有一行人自称墨家巨子及弟子,共三十七人,自东方而来,欲入咸阳求见长公子!”传令兵的声音在殿内回荡。
“墨家?”扶苏闻言,猛地从案几后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惊诧,随即化为浓浓的惊喜。墨家,这个在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称“显学”,以擅长守城器械、机关巧术和“兼爱”、“非攻”思想闻名于世的学派,自秦统一后便逐渐销声匿迹,没想到竟会在此刻主动前来!
“快请!不…备车,我亲往驿馆相见!”扶苏当即下令。他深知墨家掌握的技术和其组织纪律性,对于正致力于“格物致知”、大力发展实学的他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
咸阳城西驿馆,一间略显简陋却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客房内,扶苏见到了此行墨家的首领。新任巨子名为腹朜,年纪约在四旬上下,面容清癯,眼神明亮而坚定,穿着打着补丁却浆洗得发白的麻布深衣,风尘仆仆,却自有一股不容忽视的气度。他身后站着数十名同样衣着朴素、神色肃然的墨者,有老有少,皆默然肃立,纪律严明。
“墨家巨子腹朜,携门下弟子,拜见长公子!”腹朜见到扶苏,并未行大礼,只是依照古礼,拱手长揖,不卑不亢。
“巨子不必多礼,诸位远来辛苦!”扶苏快步上前,虚扶一下,语气诚挚,“苏久闻墨家兼爱非攻,精于巧术,心向往之。不知巨子此番率众西来,所为何事?”
腹朜抬起头,目光直视扶苏,声音平稳而清晰:“回长公子,墨家避世已久,然近闻长公子于咸阳设天工苑,重格物,兴实学,造雪盐,改农具,乃至以活字印书,以报纸通言路。此等作为,与我墨家‘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之旨暗合。”
他顿了顿,继续道:“尤其长公子于《大秦报》中言,‘格物致知,强国富民’,更令我等深感震动。暴…昔日秦法严苛,重刑轻教,非我墨家所愿见。然长公子施政,似有不同。故腹朜不才,愿率门下精通机关、城防、算数、格物之弟子,投效长公子麾下,效忠‘格物致知’之理念,以我墨家之术,助公子兴利除害,强我华夏!”
这番话,说得掷地有声。扶苏能感受到对方话语中的真诚与决绝。墨家这是在进行一场豪赌,赌他扶苏的理念能够改变大秦,赌他们的学说和技术能有用武之地。
“好!好一个‘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扶苏抚掌赞叹,心中大喜过望,“巨子与诸位墨家高士能来,乃扶苏之幸,亦是大秦之幸!天工苑正需诸位这般大才!”
他当即表态:“请巨子与诸位放心,既入我门下,必以国士待之!天工苑内,已设‘机巧’、‘攻防’、‘营造’诸部,正虚位以待!诸位可依据所长,入各部任职,一应俸禄、研究所需,皆由天工苑全力供给!我只问成果,不问过程,更不禁学术之争鸣!”
扶苏的爽快与重视,显然出乎腹朜等人的意料。他们本以为会经历一番盘问与考验,没想到扶苏如此求贤若渴,且给予的权限和待遇远超想象。
“腹朜,代墨家上下,谢过长公子信重!”腹朜再次深深一揖,身后众墨者也齐声拜谢,脸上都露出了激动之色。沉寂多年的墨家,终于看到了复兴的曙光。
扶苏亲自将墨家众人接入天工苑,安排住处,并召集公输哲等原有骨干,为墨家众人接风,并介绍天工苑目前的各项研究。
当腹朜及几位精通物理和机关术的墨家学者,在参观了活字印刷、改良农具,尤其是被引入戒备森严的“火器研造处”,亲眼看到那喷火的“火箭”和发出轰鸣的“火铳”雏形时,他们的震惊无以复加。
“此…此乃何物?竟有如此雷霆之威?!”一位年长的墨家大师看着那依旧冒着青烟的青铜管,声音都有些颤抖。墨家虽精于守城器械,但何曾见过这等直接利用爆燃之力推动弹丸的武器?
公输哲自豪地解释道:“此乃依据长公子构想,我等与墨家诸位未来同僚正在研制的‘火器’。其理在于火药之爆燃…”
扶苏在一旁观察着墨家众人的反应,他看到的不只是震惊,更有一种近乎痴迷的研究热情被点燃了。墨家注重逻辑与实践,火器这种全新的、威力巨大的武器,瞬间抓住了他们的心神。
腹朜深吸一口气,转向扶苏,目光灼热:“长公子,此物虽杀伤巨大,有违‘非攻’之念,然…若用于抵御外辱,保境安民,亦不失为‘大义’!我墨家愿倾尽全力,助公子完善此利器!”
他身后几位擅长冶金和力学的墨家学者已经迫不及待地围着那根钻膛而成的钢管讨论起来。
“此管虽糙,然思路极妙!若能解决钻头与冷却…”
“火药配比或可再优化,以求推力更稳…”
“或许可设计一机构,便于快速装填…”
看着迅速融入讨论的墨家学者,扶苏知道,天工苑迎来了一股强大的新生力量。墨家的加入,不仅带来了更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更多的技术思路,更重要的是,他们那种严谨、务实甚至有些固执的钻研精神,必将极大地推动各项研究的进程,尤其是正陷入材料困境的火器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