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定远走出中军帐时,天还没亮。雨已经下了半个时辰,帐篷外的火把被浇得只剩一点红光。他没披蓑衣,直接走进雨里。肩上的伤在湿冷中发紧,像有根铁丝在里面来回拉扯,但他没停下。
他先去了兵器架。火铳放在干燥的木箱里,弹药用油布包着。他一个个检查,确认没有受潮。然后把长枪提起来,试了试重量。枪头有些锈,他拿出布擦了几下,直到能照出人脸。
营地号角响起的时候,大军开始集结。戚继光站在高台上,声音穿过雨幕:“松浦港一战,关系台州安危。此去不为夺地,只为断敌生路。全军听令——开拔!”
队伍动了。张定远带着亲卫队走在前锋位置。泥水很快漫过靴子,山路越走越窄。到了断崖边,前面传来骚动。一个士卒脚下一滑,差点摔下去,被旁边的同伴拽住。绳子绷得笔直。
张定远立刻下令:“所有人绑上腰绳,前后连成一串。我走第一个。”
他把长枪插进石缝,试了试稳固,然后一步步往前走。雨水顺着铠甲往下流,脚下是深谷。他回头喊:“抓稳绳子!一步不退,一尺不让!我们身后是千百百姓的活路!”
队伍慢慢挪过断崖。没人再滑倒。
天快亮时,雨小了些。地图上标的是主道,但张定远看了眼地形,决定改走密林陡坡。那里更难走,但能避开倭寇可能设的哨点。
“走这边。”他指着斜上方的一片树林。
亲卫们没问为什么。他们知道张定远从不做无把握的事。
林子里全是烂泥和倒伏的树干。有人踩到朽木,整个人陷进去。张定远伸手把他拉出来,拍掉他脸上的泥,说:“喘口气,继续走。”
没人抱怨。他们都记得昨夜庆功宴上那些将领的脸色,也记得张定远是怎么一个人站在沙盘前,把整个作战计划讲清楚的。现在他们只管跟上去。
半夜时分,海风变了方向。张定远停下脚步,抬头看天。乌云裂开一道口子,露出几颗星。他对照了一下,确定了方位。
“还有两里。”他说,“保持安静。”
就在这时,前方传来脚步声。不是他们的节奏。
张定远抬手。全队立刻趴下。倭探穿着黑衣,提着刀,从旁边小路上走过。一共三个,走得不快,但很警觉。
雷声突然炸响。趁着那一瞬的巨响,张定远做了个手势:猫行蛇进,五步一停。
他们在泥里爬行,铠甲贴地,呼吸压到最低。一个亲卫的刀鞘碰到了石头,发出轻响。张定远立刻伸手按住他的肩膀,摇了摇头。
倭探停了一下,四处看了看,没发现什么,继续往前走。
等他们走远,张定远才带头起身。队伍继续前进,像一群影子,无声无息地穿过了敌人的巡逻线。
黎明前最黑的时候,他们抵达了西坡高地。这里是俯瞰滩头的最佳位置。张定远爬到最高一块岩石上,望向海面。
潮位已经开始上涨。远处的海平线还是一片漆黑,但能感觉到水在动。
他回头看了看队伍。所有人都到了,没掉一个。他点点头,开始部署。
“弓弩组去左侧坡地,火铳组居中,长枪手在后。记住,没我的旗号,谁也不准动。”
有个新兵手抖得厉害,火铳差点掉在地上。张定远走过去,蹲下身,帮他重新绑好皮带。
“我第一次上阵,手抖得比你还厉害。”他说,“那一次,我被砍了一刀,从肩膀划到肋骨。血流得太多,差点站不住。但我没退。因为我知道,只要我一退,后面的人就会跟着乱。”
那新兵抬起头,看着他。
“现在你也一样。你不是一个人在站岗,你是整条防线的眼睛。”
新兵咬了咬牙,把火铳握紧了。
张定远站起来,走向指挥位。他取出令旗,握在手里。旗面被雨水打湿,沉甸甸的。
他再次爬上岩顶。海风扑面而来,带着咸腥味。东方开始泛白,海水的颜色一点点变浅。滩头的轮廓清晰起来。那是一片狭长沙地,两边是礁石,中间只够十人并行。
正是最适合伏击的地方。
他摸了摸腰间的剑柄。剑还在。昨晚他特意换了新绳,怕旧的会在关键时刻松脱。
下面的士兵已经各就各位。火铳上了弹,弓弩上了弦。长枪列成三排,枪尖对着滩头入口。
张定远坐下,背靠岩石。他闭了会儿眼,又睁开。不能睡。必须盯着海面。
远处传来一声鸟叫。不是本地的鸟。
他立刻抬手,示意全队警戒。
所有人都静了下来。只有风吹过岩石的声音。
他又看了一眼潮位。水已经涨到一半。按照推算,敌人应该在两个时辰内靠岸。
他把手伸进怀里,摸到了那份作战图。纸已经被体温烘干。他没拿出来,只是确认它还在。
然后他抽出剑,轻轻刮掉枪头残留的锈迹。动作很慢,一下一下。这不是为了清理,是为了让自己保持清醒。
太阳升起的时候,第一缕光照在海面上。水面像被撕开一道口子,金红色的光刺进来。
张定远站起身,举起令旗。
就在这时,他听见身后传来一声极轻的响动。像是石头滚落。
他没有回头。他知道是谁来了。
但他也没有放下旗子。
旗子还在手里,指向滩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