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在“忆念之川”以意识的成长为单位缓缓流淌。陆辰的意识如同经历了一场漫长的冬眠,终于彻底苏醒。虽然光华强度远不及从前,但那核心的坚韧与清晰已然恢复。他与林夕之间那根意识的连接线,变得更加牢固,无需言语,意念便能如水乳交融。
他苏醒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更加系统地探索自身与那遥远“封存区”之间那奇妙的“蛛丝”连接。在林夕的护法下,他小心翼翼地引导着意识,不再试图“窥视”内部,而是专注于感受那连接本身的性质。
他发现,这“蛛丝”并非能量通道,也非信息桥梁,而更像是一种……“状态”的共鸣。源于他们曾与“火种”核心(那“世界之种”雏形)的深度融合,他们的意识本质中,永久地烙印下了一丝与那片区域相关的“存在定义”。只要封存区依旧存在,无论相隔多少维度,这丝共鸣便不会彻底断绝。
他将这微弱的感知能力命名为“守望者之眼”。它无法提供清晰的图像或数据,却能极其模糊地感应到封存区外壁的“张力”变化,以及是否有外部的、强大的力量在试图干涉它。这就像一个极其灵敏却视野狭窄的预警传感器。
与此同时,在林夕的持续引导和“川守”偶尔的点拨下,“心壤筑基”的理念在幸存者群体中深入人心,并开始结出累累硕果。
最初只是简单的意识稳定和情感控制,随后发展到能够精细地构筑个人的“意识空间”——一个完全由自身记忆、情感和想象力构建的内在领域。这些“意识空间”形态各异,有的还原了故乡的山水,有的构筑了理想的城邦,有的则演化为纯粹抽象的逻辑花园。
更令人惊喜的是,当意识体们彼此信任、频率高度协同时,他们的“意识空间”竟然能够产生小范围的“重叠”与“交织”,形成临时的、共享的“意识景观”。在这些共享景观中,知识的传递、艺术的创造、甚至某种基于纯粹意念的“计算”与“推演”,都达到了物理世界难以企及的效率与深度。
一种基于意识共鸣的、全新的协作模式与社会形态,正在这片光之海洋中悄然诞生。他们称自己为“心渊遗民”,而这片逐渐繁荣的聚集地,则被命名为“初曙之域”。
然而,宁静的岁月并未能完全抚平所有的伤痕,也未能隔绝外界的波澜。
通过“守望者之眼”,陆辰偶尔会捕捉到来自封存区方向的、极其微弱的“扰动”。那并非“收割者”或“古老之影”的直接攻击,更像是一种……“扫描”?一种冰冷的、规律性的探测波动,每隔一段漫长(以意识感知的时间)的时间,便会扫过封存区,仿佛在确认其状态。
“它们没有放弃。”陆辰将自己的发现告知林夕和几位已成为群落核心的领导者(包括那位老年学者意识,被称为“明长老”),“‘收割者’……或者别的什么,一直在监视着那里。”
这一发现让刚刚安定下来的“初曙之域”蒙上了一层阴影。他们意识到,物质宇宙的威胁并未远去,只是暂时被维度隔开。
与此同时,林夕在带领一群最具天赋的“筑壤者”尝试更深层次的意识共鸣时,意外地触碰到了“忆念之川”底层流淌的、更加古老浩瀚的“概念洪流”。在那瞬间的接触中,她不仅看到了更多关于宇宙生灭、文明兴衰的宏大信息碎片,还隐约感知到,在“心象深海”的更深处,似乎存在着一些……与“收割者”那冰冷秩序感截然不同的、同样古老而强大的“秩序”波动。那并非“川守”这般温和的守望者,而是更加活跃、甚至可能抱有某种“目的”的存在。
这让她产生了一个大胆的猜想:“收割者”所代表的终末法则,或许并非宇宙唯一的“秩序”。在这意识的根源之海,可能存在着其他的、未知的庞大力量体系。
内求发展,外感危机,探知未知。
“初曙之域”的幸存者们,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我们不能满足于偏安一隅。”在一次核心意识会议上,陆辰(他的意识已成为群落防御与外部探查的象征)提出,“‘守望者之眼’是我们的预警,但也可能是我们了解外界、甚至寻找其他出路的窗口。我们需要更主动地……理解它,利用它。”
林夕赞同他的观点,但更加谨慎:“主动利用连接风险巨大,可能引来注视。但我们可以尝试间接的方式——深化‘心壤’,提升我们整个群落意识的‘密度’和‘稳定性’。当我们的集体意识足够强大、足够内敛时,或许能更隐蔽地感知外界,甚至……能拥有在必要时屏蔽或伪装这连接的能力。”
明长老则从文明延续的角度补充:“我们的‘意识文明’刚刚起步,知识的传承、新意识的‘孕育’(指从集体意识信息流中自然凝聚或由现有意识体分裂引导产生新意识体的现象)、以及应对可能的内外危机,都需要更完善的体系。我建议,在‘初曙之域’内,建立不同的‘意识学院’,系统化地传承知识、引导‘筑壤’,并研究意识力量的更多应用。”
提议得到了共识。
于是,“初曙之域”进入了新一轮的蓬勃发展期。意识学院建立,分工更加明确;对“守望者之眼”的被动监测被列为最高优先级任务之一;对“心象深海”其他秩序存在的探索,也被提上了长远的研究日程。
希望的繁花,在危机与未知的土壤中,倔强而充满生机地绽放。心渊遗民们知道,他们的旅程,远未结束。
“收割者”对封存区的规律性扫描,最终目的为何?
林夕感知到的深海其他“秩序存在”,是敌是友?
“初曙之域”不断发展的意识文明,能否在他们预想的方向上顺利成长?
那根连接着物质与意识、过去与未来的脆弱“蛛丝”,最终会将他们引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