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朔日”的月光再次清冷地洒落,天幕如约亮起。这一次,致知院将目光投向了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却又往往被士大夫视为“末业”的领域。光幕上的字样,让无数商贾、工匠、乃至掌管钱粮的官吏都竖起了耳朵——
「天幕学府·致知院朔日讲经:经济之道·货殖流转析微」
此标题一出,天下哗然!经济?货殖?这些以往登不得大雅之堂的俗务,竟也被天幕列为“致知”之列,与历史、人心并列?
---
一、 开宗明义,经世济民
天幕之音带着一种务实而宏大的视角,为这看似“俗气”的学问正名。
“致知非独清谈空论,更在经世济民。‘经济’者,经邦济世,关乎一国财富之创造、分配与流转,关乎万民之生计温饱,其重要性,不亚于兵甲礼乐。”
光幕上,浮现出繁忙的市集、穿梭的漕船、运转的工坊、以及农夫在田间劳作的景象,共同构成一幅生动的民生画卷。
“今日便析此‘货殖流转’之微,观钱财货物如何如血液般,滋养家国天下。”
---
二、 初解原理,洞察流转
天幕开始阐述一些基础的经济学概念,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呈现。
· 分工与效率: “一人造箭,一日不过数支;若分而为之,甲削木,乙炼铁,丙装配,则一日可成数十支。此乃‘分工’之效,可大幅提升劳作效率,创造更多财富。” 画面展示了原始作坊与初步分工协作的对比。
· 市场与价格: “物以稀为贵,需以多为贱。市集之上,买卖双方博弈,最终形成‘价格’。价格如同信号,指引着生产者该多造何物,消费者该如何取舍。” 图像演示了粮食丰收价跌、灾年价涨的动态过程。
· 货币与交换: “以物易物,诸多不便。‘货币’(金银铜钱)应运而生,作为普遍接受之媒介,大大便利了交换,促进了流通。货币如同血液,其流通速度与数量,关乎经济之活力。”
· 资本与积累: “将部分财富(资本)投入工坊、田亩、商队,而非尽数消费,以期未来获得更多产出与回报,此乃‘积累’与‘再生产’,是财富增长之引擎。”
天幕强调,这些并非冰冷的规则,而是无数个体选择汇聚而成的宏观现象。
---
三、 联系现实,振聋发聩
理论迅速与综武世界的现状结合,其分析一针见血。
“明此理,便可观当下之弊:
为何江南富庶而北地贫瘠?(分工、交通、资本积累差异)
为何漕运一断,南北物价腾贵?(流通受阻,市场割裂)
为何朝廷加赋,有时反致税收减少?(杀鸡取卵,抑制生产)
为何海禁一开,沿海州府迅速繁荣?(扩大市场,促进分工)”
每一个问题,都直指各国面临的现实困境,让许多只会空谈仁义道德的文人,以及那些只知盘剥的贪官污吏,面红耳赤,汗流浃背。
---
四、 天下反响,心思剧震
这堂“经济”讲经,引发的震动远超以往。
· 帝王将相的顿悟与焦虑:
慕容复看着光幕,再回想江南的繁荣与北伐的粮草压力,心中豁然开朗。“原来治国并非一味征收,更在于‘培育财源’,促进‘流通’!” 他立刻召见户部官员,商讨如何改善商路、鼓励工坊。
北元脱欢大汗,则对“分工效率”与“资本积累”大为心动。他意识到,光靠掠夺难以持久,必须让汉地稳定生产,才能有源源不断的财富供养大元。
南宋小朝廷内部,主战派与主和派的争论,也因此多了经济层面的考量:北伐需要巨额军费,这钱从何而来?加赋是否会逼反百姓?
· 商贾阶层的狂喜与野望:
天下商贾,几乎要对着天幕顶礼膜拜!他们的营生,第一次被提到了“经邦济世”的高度!许多大商人开始以天幕的理论武装自己,思考如何进一步扩大经营,优化分工,甚至尝试联合起来,影响地方政策,为自己争取更有利的商业环境。
· 世家大族的警惕与算计:
那些依靠土地垄断和特权获利的世家大族,则感到了深深的威胁。天幕所言的“流通”、“市场”,意味着财富将更多地通过商业活动产生和流动,这可能会动摇他们赖以生存的根基。他们开始想方设法阻挠商业政策的改革,或试图将商业资本也纳入自己的掌控。
· 底层百姓的模糊希望:
“分工效率”、“财富创造”这些词语,也让一些贫苦的工匠、农户看到了一丝曙光。或许,通过更有效的劳作方式,他们也能改善自己的生活?
---
五、 “实践榜”的财富智慧
讲经最后,天幕照例引导实践,方向却极为特殊。
“经济之道,在于富民强国。凡于促进生产、畅通物流、改良商业模式、乃至提出惠民富国之策等方面,有实效、有创见者,其功甚伟,皆可为‘实践’。期待下期实践榜,见到于此道贡献之智者。”
这无疑鼓励的不仅是学术研究,更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建设。谁能更好地创造和分配财富,谁就能得到天幕的认可。
朔日讲经结束,光幕隐去。
但一场关于财富创造与分配的思想风暴,已然席卷天下。经济之道,这门以往被轻视的学问,因其直指国计民生的根本,一跃成为了庙堂江湖新的显学。未来的争斗,除了刀光剑影,必将更多地在市场、工坊与田亩之间展开。
---
(第157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