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戚雨登上了前往京都的列车。
车窗外的景物飞速后退,她靠在椅背上,闭目养神,脑海里却不断回放着与杨桥的对话,以及那个隔着街道的举杯。
杨桥的提醒,与吴川崎之前的警告,隐隐有种奇妙的呼应感。他们似乎都在暗示,京都有什么不能深究的势力存在。
“女士,需要饮料吗?”乘务员推着餐车经过。
戚雨睁开眼,轻轻摇头:“不用,谢谢。”
她看了眼时间,还有三个小时才能抵达京都。打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她开始整理此行的几个关键问题:
培训期间能否接触到更多关于“蛇刃”的信息?要不要主动联系吴川崎?杨桥的出现,与京都之行是否有关联?
笔尖在纸上轻轻划过,留下深深浅浅的痕迹。
京都警察学院坐落在城市西郊,红砖建筑透着庄严肃穆。戚雨提着行李走进报到大厅,立刻被熟悉而又陌生的警营氛围包围。
“戚顾问!这边!”
一个爽朗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戚雨回头,看见江州刑侦支队的王猛正朝她挥手。王猛是个身材魁梧的北方汉子,在前年的跨省缉毒行动中与还在丰城的她有过合作。
“王队,你也来参加培训?”戚雨难得露出一丝真心的笑意。
“可不是嘛!听说这次培训规格很高,部里直接组织的。”王猛帮她提起行李,“走,我先带你去报到。听说这次来了不少熟人。”
报到处的队伍排得很长,来自全国各地的刑侦精英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交谈。
戚雨注意到人群中几个熟悉的面孔:宁市的缉毒专家刘敏,海市的痕迹检验高手边度,还有几个曾合作共事过的同事。
“听说这次培训的实战案例很多,”王猛边走边说,“特别是那个‘慈恩’案,估计要重点分析。”
戚雨不动声色地点点头:“确实是个典型案例。”
办理完入住手续,戚雨被分在培训楼的三层。房间简洁干净,窗外正对着训练场,不时传来集训学员的口号声。
戚雨站在走廊看着墙面上的地标图,准备去领一些这次培训的资料,几个熟悉的声音几乎同时叫住了她。
“戚顾问!”
“戚法医!”
她回头,看见两个方向分别走来她的老熟人——省厅刑侦总队的陈志远队长和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的崔凯文主任。两人都是她在不同领域的旧识,此刻在这个场合相遇,颇有些意味深长。
“陈队,崔主任。”戚雨微笑着与两人握手。
陈志远先开口:“听说你要来,我特意调了班次。你在立县那几个案子的侦破思路,我们刑侦总队都在学习研讨。”
崔凯文接着说:“是啊,你那份关于利用微量物证串联系列案件的技术报告,我们鉴定中心已经列为参考教材了。”
戚雨谦逊地回应:“都是团队协作的结果。这次培训既能与刑侦同仁交流破案经验,又能向法医同行请教专业技术,是很难得的机会。”
开班仪式在学院大礼堂举行。主席台上就座的是部里和学院的领导,台下是来自全省各地的两百多名学员。
戚雨注意到自己在学员名册上被标注为“刑侦顾问\/法医学专家”,这种双重身份让她在人群中显得格外特别。
仪式后的第一堂课是《现代刑事科学技术整合应用》,由公安部特邀专家郑重男主讲。郑老已经七十高龄,但思维依然敏捷,他开场就说:
“现在的重大案件侦破,早就不是单打独斗的时代了。刑侦的逻辑思维要懂法医的物证分析,法医的技术手段要服务于侦查方向。我听说今天在座的就有这样的复合型人才...”
戚雨能感觉到不少目光投向自己。她知道,这是对她这个既是法医又是刑侦顾问的双重身份的认可,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课间休息时,两拨人分别围住了她。
刑侦系统的同行更关心她在案件侦破中的逻辑推理和嫌疑人侧写,而法医系统的同行则对她在物证检测和死因鉴定中的技术创新更感兴趣。
“戚顾问,您在‘慈恩’案中是如何通过现场锁定嫌疑人的?”一个年轻的刑警问道。
几乎同时,另一个法医同行也问道:“戚法医,您在那份尸检报告中提到的新型毒剂检测方法,能详细讲讲原理吗?”
戚雨从容应对,既讲解了侦查思路,又解释了技术细节。她注意到在人群外围,一个戴着无框眼镜、气质沉稳的中年男子一直在静静观察。
那是公安部特邀顾问郝淳隼,在刑侦和法医两个领域都颇有建树的神秘人物。
第二天的课程安排十分特别——《刑侦与法医的协同办案实战模拟》。学员们被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都需要同时包含刑侦和法医背景的成员,共同侦办一个模拟的重大案件。
戚雨所在的小组有六名成员:刑侦方面的陈志远、来自枫市的侦查高手廖青云;法医方面的崔凯文、毒物检测专家李好;还有两位特殊成员,痕迹检验专家小王,以及那个让戚雨格外在意的郝淳隼。
模拟案件是一个复杂的谋杀案,现场被精心布置过,尸体呈现出多种矛盾特征。
“从现场勘查看,这明显是伪装成自杀的谋杀。”廖青云首先发表看法,“但是动机不明,死者社会关系简单,没有明显的仇家。”
崔凯文仔细研究着尸检报告:“死因是神经毒素中毒,但毒素种类很罕见,不是常规毒物。”
戚雨站在模拟现场中央,目光扫过每一个细节:“现场太完美了,完美得不像真的。你们看这个...”
她指向书桌:“笔记本电脑还开着,页面停留在工作报告,但是键盘上没有任何指纹。一个在家加班的人,怎么可能不在键盘上留下指纹?”
陈志远立即反应过来:“有人在事后擦拭过现场!”
“不止如此。”戚雨戴上手套,小心地拿起桌上的水杯,“杯口有轻微的口红痕迹,但是颜色与死者唇色不符。而且...”
她仔细闻了闻杯沿:“除了咖啡,还有一股极淡的苦杏仁味。”
李好立即取样本进行快速检测:“确实含有氰化物!但是尸检显示死因是神经毒素,不是氰化物。”
一直沉默的郝淳隼此时开口:“这说明现场被至少两个人动过手脚。一个人下的是神经毒素,另一个人想伪装成氰化物中毒。”
这个推断让所有人都愣住了。复杂的案情超出了大多数人的预期。
戚雨却若有所思:“或许不是两个人,而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点的操作。先下神经毒素确保死亡,再布置氰化物混淆视听。”
她转向李好:“能不能检测毒素的作用时间顺序?”
“理论上可以,通过毒素在体内的代谢产物分析...”
实训持续了整个下午,各组需要提交完整的案件分析报告。戚雨所在的小组在她的协调下,将刑侦推理与法医证据完美结合,最终还原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真相——这是一起经过精密策划的专业人士作案。
“精彩。”实训结束后,郝淳隼特意走到戚雨身边,“能将刑侦思维与法医技术如此完美结合的,我见过的你是第一个。”
“郝顾问过奖了,是团队协作的结果。”
郝淳隼看了看四周,压低声音:“培训结束后,有时间聊聊吗?关于戚顾问你之前在丰城和立县的一些陈年旧案。”
戚雨心中警铃大作。郝淳隼怎么会对她的情况如此了解?
“我不太明白您的意思。”
“你会明白的。”郝淳隼递给她一张名片,“想聊的时候,打给我。”
当晚,戚雨同时收到了两个聚会邀请。
刑侦系统的同行聚会和法医系统的同行交流。她不得不把时间分成两半,先参加刑侦聚会,再去法医那边的场合。
在刑侦同行的聚会上,大家聊的都是近期的重大案件和侦破经验。
“戚雨,听说立县那边最近有几个蹊跷的案子?”陈志远问道,“省厅这边收到一些线索,可能涉及一个跨省犯罪网络。”
在法医同行的交流中,话题则更偏向技术层面。
“戚法医,立县送检的几个生物样本检测结果很特别,”崔凯文告诉她,“有些微生物标记与我们在跨境案件中见过的很像。”
两个圈子的信息在她脑海中交织,逐渐勾勒出一个模糊的轮廓。
交流结束后,戚雨独自走在回宿舍的路上。京都的夜空被城市的灯光染成暗红色,看不到星星。她拿出手机,看着郝淳隼的名片,犹豫是否该打这个电话。
就在这时,手机突然响起,是一个陌生号码。
“戚顾问吗?”电话那头是一个经过处理的电子音,“有人让我转告你,不该查的案子不要查,不该碰的不要碰。”
“你是谁?”戚雨厉声问道。
电话已经被挂断,只剩下忙音。
戚雨站在原地,夜风吹拂着她的发丝,却吹不散心头的迷雾。这个警告来得太突然,也太刻意。
回到宿舍,戚雨打开电脑,开始整理这几天获得的所有信息。刑侦系统提供的案件线索,法医同行提到的异常检测结果,还有郝淳隼神秘的邀约,以及刚才那个威胁电话。所有这些碎片似乎都在指向同一个方向——她调查的案件远比表面看起来复杂,而京都这边,似乎有人既希望她继续调查,又想要阻止她。
第二天清晨,戚雨早早起床,决定主动出击。她拨通了郝淳隼的电话。
“郝顾问,我是戚雨。你说的事情,我们可以抽时间见面聊聊。”
电话那头沉默片刻,然后传来郝淳隼平静的声音:
“好。地点我稍后发给你。记住,单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