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里陈浩那沙哑但充满巨大喜悦的声音,如同最美妙的音乐传入李晓宇耳中。
“总工,‘女娲’……她活了。”
李晓宇握着话筒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知道最艰难的从0到1的一步,已经由这群年轻人亲手跨了过去。
“干得漂亮。都先去睡一觉,明天早上我来看你们的成果。”
第二天清晨当李晓宇走进“补天”小组的实验室时,迎接他的是一双双布满血丝但亮得惊人的眼睛。
陈浩没有多言,只是将他引到那台简陋的pc测试平台前,再次运行了那个虽然简单但意义非凡的演示程序。
看着屏幕上那完美交替闪烁的‘A’与‘b’,李晓宇点了点头。
他没有急着去看代码,而是走到白板前,亲自将那张贴在公告栏上的、充满了嘲讽意味的《信报》撕了下来,扔进了垃圾桶。
“从今天起,”他转过身对着所有“女娲”计划的成员平静但有力地说道,“我们不再需要用别人的嘲笑来激励自己。”
“因为我们已经有资格用自己的实力让世界闭嘴。”
内核的诞生如同一针强心剂注入了整个算法研究院。
但李晓宇深知一个能跑并行任务的内核,距离一个能驱动精密机床的工业大脑还有着十万八千里的距离。
他必须立刻为这个刚刚诞生的“灵魂”找到它的第一个“身体”。
“张部长,”他直接拨通了精密制造总院的电话,“我需要你们在三天之内为我改造一台试验平台。”
“要求很简单,把我们仓库里那台精度最差、即将报废的三轴雕刻机给我拆了。保留它的机架和三个步进电机。然后按照这张图纸为它设计一套最简单的、可以通过pc并口直接控制的驱动接口卡。”
一张由李晓宇亲手绘制的、充满了巧妙设计的电路图被迅速传真了过去。
有了灵魂有了身体,接下来就需要构建连接两者的“小脑”和“神经”。
Nc运动控制小组在林涛的亲自带领下,立刻开始了对核心的“直线与圆弧插补算法”的攻关。
“传统的‘逐点比较法’虽然简单,但计算过程中存在累积误差,无法满足我们的精度要求。”
在Nc小组的第一次技术会议上,林涛很快就发现了问题,“而‘数字积分法’虽然精度高,但计算量太大,以我们486电脑的算力在高速运动中可能会出现卡顿。”
就在众人为此一筹莫展时,李晓宇再次如同“扫地僧”般出现在他们身后。
他只说了一句话。
“为什么一定要用浮点数去做乘除法呢?你们有没有试过用整数的加减法和移位运算去‘模拟’一个乘法器?”
一句话如同一道闪电再次劈开了林涛的大脑!
用更高效的整数运算去替代低效的浮点运算!这是一种典型的用算法去弥补硬件算力不足的天才思想!
就在Nc小组因为得到了“神谕”而投入到新一轮的算法优化中时,精密制造总院那边一个足以让整个“龙渊”计划都为之振奋的重磅好消息也正式传来!
钱秉义教授和林涛的仿真小组捷报频传!
在“盘古”计算阵列那恐怖的算力支持下,他们对那上百种矿物配比方案进行了数万次大规模“模拟退火”仿真优化。
最终一条在理论上近乎完美的、兼顾了“热稳定性”、“振动阻尼性”和“浇筑工艺性”的最佳工艺曲线被成功地计算了出来!
“浇筑!”
在钱秉义教授的亲自指挥下,精密制造总院那座由军方支援的、国内最先进的大型真空熔炼炉第一次发出了震天的轰鸣!
经过七十二小时紧张而精准的作业。
第一块用于“龙渊一号”原型机的重达二十吨的巨大的人造花岗岩床身铸件一次浇筑成功!
当它从巨大的模具中被缓缓吊起时,那黑灰色的、致密而均匀的完美表面,让在场的所有铸造专家都发出了如痴如醉的赞叹!
经过初步检测,它的各项核心性能指标全面超越了图纸的设计要求!
“龙渊”的奠基之石成了!
……
半个月后,一个星光璀璨的深夜。
算法研究院那间被临时改造的软硬件联合调试实验室里灯火通明。
那台被“开膛破肚”的三轴试验台已经被成功地与一台486电脑连接在了一起。
陈浩亲自将他们“补天”小组迭代了上百个版本、已经初步稳定下来的“女娲”内核V0.8 Alpha版烧录了进去。
而林涛则将他们Nc小组基于“整数模拟”思想写出的第一版直线插补程序整合到了系统中。
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已就绪。
李晓宇、钱秉义,甚至连刚刚从工地赶回来的李建国都齐聚一堂,屏息凝神见证这历史性的一刻。
陈浩深吸一口气,在那台486电脑的dos界面下,用一种近乎于朝圣般的无比郑重的姿态,缓缓地敲下了一行无比简单的G代码指令。
【G01 x100 Y100 F200】
(指令:以每分钟200毫米的速度,直线移动到x=100,Y=100的坐标点。)
然后他按下了回车键。
没有反应。
一秒,两秒,三秒……
整个实验室死一般的寂静。
就在一个年轻工程师忍不住想要开口问是不是哪里出错了的时候。
突然!
“嗡——”
一阵轻微但无比悦耳的步进电机合鸣声从那台试验台上缓缓响起!
在所有人紧张得几乎要停止了心跳的注视下,试验台的x轴和Y轴滑块如同被一只无形的、无比精准的手所牵引。
没有丝毫抖动,没有丝毫迟疑。
同时地平滑地启动!
然后在空气中划出了一道无比精准、无比稳定、无比流畅的……
完美斜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