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筑巢聚创客,同心拓非遗
与省非遗中心达成共识后的第二周,澜城文创园区的公告栏前围满了人 —— 一张醒目的 “雪乡非遗创业孵化基地招募令” 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上面写着 “免费提供场地、非遗技艺指导、资源对接,助力非遗创业者实现梦想”。
工作室里,沈玉薇正对着电脑整理报名信息,嘴角抑制不住地上扬:“没想到才三天,就有 18 位创业者报名,有想做非遗文创设计的,有想开非遗体验店的,还有做非遗短视频传播的,覆盖面比咱们预想的广多了。”
林墨拿着一份场地规划图走过来,指着图上的区域划分:“咱们把工作室旁边的三间空屋租了下来,分别改造成‘文创研发区’‘体验实训区’和‘资源对接区’。创业者可以免费使用场地和设备,咱们还会定期邀请李奶奶、李宇这样的老工匠来做技艺指导,帮他们解决技术难题。”
“这才是真正的‘创业大本营’啊!” 张晓雅兴奋地说,“之前咱们只是自己做非遗项目,现在能带动更多人一起创业,不仅能扩大非遗的影响力,还能形成产业链,让更多人靠非遗赚钱。”
正说着,工作室的门被推开,一位背着画板的年轻女孩走了进来,有些拘谨地说:“您好,我叫陈曦,是一名插画师,看到招募令想来试试。我想把非遗剪纸和现代插画结合,做一系列文创产品,比如笔记本、帆布袋,但我对剪纸技艺不太了解,也不知道怎么找生产厂家……”
冯楠舒立刻迎上去,笑着说:“别担心,咱们的孵化基地有专门的技艺指导课,下周李奶奶会来教基础剪纸,你可以报名参加。生产厂家方面,咱们之前合作过雪乡的木雕工坊和澜城的印刷厂,能帮你对接,降低成本。”
陈曦眼里瞬间亮了起来,激动地说:“真的吗?那太好了!我之前自己找过厂家,要么起订量太高,要么价格太贵,一直没敢启动项目。现在有你们帮忙,我终于能把想法落地了!”
像陈曦这样的创业者还有很多。一周后,“雪乡非遗创业孵化基地” 正式揭牌,首批 12 为创业者入驻。基地里很快热闹起来 ——“文创研发区” 里,设计师们对着电脑讨论非遗元素的运用;“体验实训区” 里,李奶奶正手把手教创业者剪 “雪乡全景图”;“资源对接区” 里,林墨忙着帮创业者对接原材料供应商和销售渠道。
小宇则成了 “技术顾问”,每天都有创业者来找他请教木雕设计技巧。有位想做非遗儿童玩具的创业者王哥,拿着自己设计的 “木制生肖” 样品,苦恼地说:“小宇老师,我这玩具总觉得少点特色,小朋友可能不喜欢。”
小宇接过样品,仔细看了看,建议道:“可以在生肖上加入剪纸纹样,再设计成可拆卸的,比如生肖的耳朵、尾巴能拆下来,小朋友还能自己组装,既有趣又能了解非遗元素。我可以帮你画设计图,再教你怎么雕刻可拆卸的接口。”
王哥听了,兴奋地拍了拍手:“这个主意好!有你帮忙,我这玩具肯定能受欢迎。”
冯楠舒的 “非遗数字传承系统” 也成了孵化基地的 “宝贝”—— 她在系统里新增了 “创业者专区”,上传了大量非遗文创设计案例、生产流程指南和市场分析报告,创业者可以免费查阅。还有不少创业者提出,希望能在系统里添加 “定制化教程” 功能,根据自己的项目需求学习对应的非遗技艺。
“这个需求很合理!” 冯楠舒立刻记录下来,“比如做儿童玩具的创业者,需要学简单的木雕和安全工艺;做文创插画的,需要学剪纸纹样提取。我可以联合李奶奶、李宇,针对不同创业方向,录制专属教程,让大家学得更精准。”
随着孵化基地的运转,越来越多的好消息传来 —— 陈曦的 “剪纸插画文创” 系列上线后,首月就卖出了 3000 多件;王哥的 “非遗木制生肖玩具” 进入了澜城 10 所幼儿园;做非遗短视频的创业者小张,账号粉丝突破 10 万,带动了基地多款文创产品的销售。
更让人惊喜的是,有两位来自雪乡的村民也报名入驻了基地。他们之前参加过工作室的非遗培训班,学会了木雕和剪纸,想在澜城开一家 “雪乡非遗体验店”,把家乡的手艺带到都市。
“以前在雪乡只能做简单的木雕挂件,赚不了多少钱,” 村民刘叔感慨地说,“现在有了孵化基地的帮助,不仅能免费开店,还能学到文创设计和运营技巧,以后说不定能把店开遍全国,让更多人知道雪乡的非遗!”
孵化基地揭牌一个月后,澜城举办了 “非遗创业成果展”,基地创业者的 20 多款产品集体亮相,吸引了大量游客和企业客户。省非遗保护中心的负责人也来到现场,看着热闹的场景,对沈玉薇说:“你们这个‘创业大本营’做得太成功了!不仅传承了非遗,还带动了就业和创业,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我们打算把这个模式推广到全省,让更多非遗创业者受益。”
沈玉薇笑着说:“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的目标,就是让非遗不仅能活下来,还能火起来;不仅能让老手艺传承下去,还能让更多人靠非遗实现梦想。”
展会结束后,团队成员和创业者们一起回到孵化基地,围坐在院子里聊天。陈曦拿着刚签下的企业订单,兴奋地说:“谢谢你们搭建了这么好的平台,让我能把热爱变成事业!以后我会继续深耕非遗文创,让更多人喜欢上传统文化。”
李奶奶看着眼前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脸上满是欣慰:“俺这辈子就守着一门剪纸手艺,没想到老了还能看到这么多年轻人跟着做非遗,俺高兴!以后俺会把所有手艺都教给大家,让雪乡的非遗,在澜城、在更多地方扎根发芽。”
夜色渐深,孵化基地的灯依旧亮着,每一盏灯下,都有一个为非遗梦想奋斗的身影。沈玉薇看着这一幕,心里满是感慨 —— 从雪乡的小工坊到澜城的创业大本营,从一个人的坚守到一群人的奋斗,非遗传承的道路越走越宽。
她知道,这个 “创业大本营” 只是一个开始。未来,他们会带着这个模式走向更多城市,吸引更多创业者加入,让非遗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梦想,让老祖宗留下的手艺,在新时代绽放出更耀眼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