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海博物馆“丝路遗珍馆”的七彩光柱消散未久,林晚的聚灵玉佩仍残留着灼热感。她将太平洋沉船的感应画面投影在会议室屏幕上——模糊的影像中,木质船身半埋在海底泥沙里,船舷隐约可见明代官用“永乐年制”的火漆印,舱内堆叠的青花瓷轮廓在灵气映射下泛着淡蓝色光晕。
“这是‘永乐号’商船,据《明实录》记载,永乐十三年(1415年),它载着200余件官窑青花,随郑和船队分支前往美洲,后因遭遇‘黑潮风暴’失联,成为海上丝路的未解之谜。”顾倾城翻着刚调取的明代航海档案,指尖划过泛黄的海图,“沉船位于北纬23°、西经158°的‘魔鬼三角区’边缘,海域暗礁密布,常年有10级以上大风,且水下能见度不足1米,常规打捞设备难以作业。”
林晚指尖轻触屏幕上的青花轮廓,聚灵玉佩与展厅内的青花执壶产生共振,脑海中清晰浮现出沉船内的细节:“船舱分三层,上层是青花碗盘,中层是青花梅瓶,下层藏着一件‘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杯底有‘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是永乐帝赏赐给航海官员的御用品,灵气最浓郁,也是定位沉船的核心标记。目前没有邪异波动,说明走私组织还未发现这里,但我们必须尽快行动,黑潮季节即将来临,届时海域会彻底封闭,再等就要等明年。”
李警官的加密通讯突然接入,语气急促:“国际刑警截获一条情报,日本‘海蛇’走私集团近期在太平洋海域活动频繁,他们招募了前深海潜水员,购买了新型无人潜水器,目标疑似古代沉船文物。虽然没明确指向永乐号,但根据他们的航线规划,很可能在一周内抵达魔鬼三角区。”
“海蛇的首领‘海夜叉’是臭名昭着的深海盗墓者,曾盗掘过东南亚多处水下古墓,擅长用‘爆破打捞’的方式获取文物,根本不顾及沉船的历史价值。”顾逸尘的视频通话同步发来,身后是海洋考古部门的设备清单,“我已经联系了中国海洋考古研究院,他们会提供‘深海探索者号’科考船,配备有载人深潜器‘蛟龙号’和无人探测机器人,还请了国内顶尖的深海打捞专家周教授协助你们。”
三天后,林晚、顾倾城登上停靠在青岛港的“深海探索者号”科考船。船身庞大,甲板上布满了各种探测设备,周教授早已在船舱等候——他头发花白,手上戴着厚厚的潜水手套,正对着屏幕调试无人机器人的参数:“林小姐、顾小姐,这片海域的海底压强是标准大气压的50倍,载人深潜器每次下潜最多停留4小时,且只能容纳2人。我们计划先用无人机器人绘制沉船三维地图,再由你们乘坐蛟龙号下潜确认文物状况,最后制定打捞方案。”
科考船驶离港口,朝着太平洋深处航行。途中,周教授详细介绍了风险:“除了恶劣天气和高压环境,海底还有‘甲烷气泡区’——气泡会腐蚀潜水器的外壳,一旦泄漏,后果不堪设想。另外,海蛇的船速度很快,可能会在我们作业时突然出现,需要做好应对准备。”
航行第五天,科考船抵达魔鬼三角区边缘。此时海面风平浪静,与“魔鬼海域”的名号截然不同。周教授启动无人机器人,机器人缓缓潜入水中,屏幕上的画面逐渐清晰——海底泥沙中,永乐号的船身轮廓越来越明显,舱内的青花瓷在探照灯下泛着莹润的光泽,正如林晚感应到的那般。
“找到了!沉船保存完好!”操作室里一片欢呼,顾倾城立刻记录下文物位置,林晚则紧盯着屏幕,聚灵玉佩突然微微震动——她感应到东北方向5海里处,传来一股熟悉的邪异波动,正是海蛇组织的气息。
“海蛇的船来了!”林晚立刻提醒,话音刚落,了望塔就传来警报:“发现一艘不明船只,正以30节的速度向我们靠近,船上有武器装备!”
周教授脸色一变,立刻下令:“收起无人机器人,启动防御系统!林小姐、顾小姐,你们准备乘坐蛟龙号提前下潜,务必在海蛇到来前确认压手杯的位置,这是保护文物的关键!”
蛟龙号的舱门缓缓关闭,林晚和顾倾城戴好潜水装备,深潜器如一道银色闪电,朝着深海沉船的方向驶去。海面之上,海蛇的船只越来越近,一场深海与海面交织的文物守护战,即将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