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1965年的春节,在纷纷扬扬的雪花中到来。这是伊拉穿越后的第三个年头。如今的伊家,虽然物质上依旧不富裕,但氛围却大不相同。伊拉获得的各级奖状被王秀娟精心贴在墙上最显眼的位置,象征着这个普通农家前所未有的荣光。前来拜年的社员络绎不绝,言语间充满了真诚的敬意和感激。
伊拉穿着簇新的花棉袄(这是公社作为奖励特意发给她的),安静地坐在炕沿,应对着长辈们的夸奖和询问,脸上带着符合年龄的腼腆,眼神却比同龄人沉稳得多。她心里清楚,这些荣誉是肯定,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大年初三,一辆吉普车再次打破了屯子的宁静。这次来的,是县卫生局和农业局的联合调研组,带队的是那位曾经考察过伊拉的赵科长。他们的目的更加明确:总结“伊拉现象”,探讨如何将伊拉的成功经验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系统化推广。
调研组在红星生产队待了整整两天。他们不仅再次详细考察了卫生所、药圃、实验田,还召开了多次座谈会,听取了张书记、李大夫、普通社员乃至伊拉本人的详细汇报。他们询问的细节更加深入,从伊拉的学习方法、时间管理,到药圃的成本核算、农业实验的数据记录,事无巨细。
伊拉尽可能坦诚地分享了一切,但她坚持强调集体和环境的作用:“没有队里给我创造条件,没有李伯伯手把手地教,没有乡亲们的信任和支持,我什么都做不成。”
赵科长最后对伊拉说:“伊拉同志,你的成长经历,你的工作方法,尤其是你将医疗卫生、农业生产和群众工作结合起来的思路,非常有价值。县里初步决定,要将你的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形成材料,供其他公社和生产队学习参考。同时,也希望你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在公社层面带带其他的年轻卫生员?”
这意味着,伊拉的影响力将进一步制度化、常态化。她即将从一个生产队的典型,转变为公社甚至县里的一面旗帜。
送走调研组,伊拉站在院子里,看着远处白雪覆盖的田野,心情复杂。她知道,这意味着更大的平台,也意味着更多的约束和更高的期望。她不能再仅仅满足于做好红星生产队的事,还要思考如何将自己的经验提炼成可复制的方法,去影响和帮助更多的人。
就在伊拉消化着调研组带来的信息时,春节刚过,又一个新鲜事物闯入了红星生产队的生活——一批来自省城的“知识青年”,响应号召,上山下乡,来到红星生产队“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一共六个人,三男三女,都只有十六七岁年纪,穿着统一的、带着城市气息的棉大衣,提着大包小裹,脸上带着好奇、兴奋,也有一丝难以掩饰的茫然和不安。他们的到来,在平静的屯子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社员们像看西洋景似的围着这些“城里娃”,议论纷纷。
张建军书记召开了隆重的欢迎会,将这些知青分派到各家各户“吃派饭”,并安排了有经验的老农作为他们的“师傅”,带领他们学习农业生产。
伊拉对这些大哥哥大姐姐也充满了好奇。他们带来的城市气息、他们谈论的新鲜事物、他们随身携带的书籍,都让她感觉到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但同时,她也敏锐地察觉到,这些知青对农村生活很不适应,干农活笨手笨脚,有的甚至因为想家而偷偷哭泣。
一天收工后,一个叫周薇的女知青,因为不适应北方的严寒和干燥,手上脸上都冻裂了口子,还引发了严重的咳嗽,被同伴搀扶着来到卫生所。
李大夫给她看了,开了驱寒止咳的草药。伊拉在一旁帮忙,看到周薇冻伤的手,便拿出自己用猪油和草药调制的、效果很好的防冻膏,细心地帮她涂抹,并轻声告诉她注意事项。
周薇看着眼前这个比自己小很多、却异常沉稳能干的小女孩,又是感激又是惊讶:“小妹妹,你……你真是赤脚医生?报纸上说的那个伊拉?”
伊拉点点头,笑了笑:“嗯,周姐姐,以后有啥不舒服,或者不习惯的,都可以来找我。”
这件事很快在知青点传开。这些离家的年轻人,在陌生的环境中,突然发现了一个可以信赖和依靠的“小大人”。他们开始主动接近伊拉,不仅是因为看病,更是想从她这里了解农村,排解思乡之情。伊拉也乐于和他们交流,从他们那里,她听到了关于城市、关于学校、关于更广阔天地的描述,这极大地开阔了她的眼界。
然而,伊拉也发现,有些知青带来的书籍里,有一些关于农业技术和基础科学的读物,正是她目前非常渴望学习而难以获得的!她小心翼翼地提出借阅的请求,知青们也很慷慨地借给了她。
【成功应对县级联合调研,展现出顾全大局、谦虚谨慎的态度,获得更高层级认可,角色定位面临升级。奖励积分+60点。】
【与下乡知识青年建立良好关系,获得新的信息渠道和学习资源,视野得到拓展。奖励积分+30点。】
【宿主当前积分:3533点!】
新旧交替,内外互动。伊拉的生活中,既面临着来自体制内更高的期望和更系统的要求,也涌入了来自外部世界的新鲜血液和知识源泉。她站在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一方面,她要继续深耕本土,巩固卫生所、药圃和农业实验的成果,并思考如何将个人经验转化为可推广的模式。
另一方面,她要如何与这些来自城市的知青相处,如何吸收他们带来的新知识,又如何帮助他们真正融入农村?这对她的人际智慧和领导能力提出了新的考验。
夜幕降临,知青点的窗户透出煤油灯的光晕,隐约传来口琴声和思乡的歌声。伊拉坐在自家炕头,翻看着从周薇那里借来的一本《植物生理学浅说》,虽然很多术语看不懂,但她看得津津有味。
她知道,一个更加复杂、也更加精彩的时代画卷,正在她面前缓缓展开。而她,这个扎根于黑土地的小小幼苗,必须努力吸收一切阳光雨露,让自己生长得更加茁壮,才能迎接未来的风雨和彩虹。她的故事,即将进入一个波澜壮阔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