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校的培训并非只有枯燥的理论。过了几天基础课程后,实践操作课陆续展开。这既是学员们最期待的,也是最容易暴露问题的环节。
第一堂实践课是注射。护士长推来一个小推车,上面摆着针管、针头(需要反复消毒使用的那种)、棉签、碘伏溶液和几个用来练习的橡胶皮块。
护士长先演示了肌肉注射的全过程:核对、定位、消毒、进针、推药、拔针、按压。动作干净利落,一气呵成。
学员们轮流上前操作。紧张是在所难免的,手抖、定位不准、消毒范围不够、进针犹豫、推药过快或过慢,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护士长严肃地一一纠正,气氛有些凝重。
轮到伊拉时,她深吸一口气。虽然她之前只在系统模拟和看李大夫操作中见过,但【模拟诊疗室】的训练和【基础急救护理(实操版-熟练)】的技能让她心里有底。
她个子矮,需要踮起脚才能方便操作。但她动作丝毫不乱:核对“药品”(其实是生理盐水练习液)、定位(十字法在她脑中清晰无比)、消毒(以穿刺点为中心螺旋式向外,范围足够)、进针(手腕发力,果断迅速)、推药(平稳匀速)、拔针、按压。整个过程虽然因为身高原因稍显慢,但步骤清晰,动作规范,甚至带着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沉稳。
护士长严肃的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惊讶,她仔细检查了伊拉的“注射”点位,点了点头:“嗯,定位准确,操作规范。很好。下一个。”
学员们再次投来惊讶的目光。这小姑娘,不仅理论懂得多,动手也这么稳?
然而,真正的考验在后面——静脉穿刺。
这对很多老护士都是个挑战,更别提这些新手了。模型手臂上的“血管”是蓝色的橡胶管,手感与真人血管相差甚远。护士长演示后,学员们上手,更是状况百出:扎穿“血管”、找不到“血管”、甚至有人紧张得把针头弄弯了。
伊拉再次上前。她凝神静气,手指在模型手臂上轻轻触摸(虽然模型没有真实触感,但她努力回忆系统知识里关于静脉触摸的要点:有弹性、可压瘪、无搏动)。她选择了一个“血管”相对固定的位置,消毒,绷紧皮肤,针头以一定角度刺入……手感不对,没有落空感!她立刻停止,微微调整角度,再进——这次,针尖顺利进入了“血管”,看到了“回血”(模拟的红墨水)。
“成功了!”旁边看着的赵红梅忍不住低呼一声。
护士长再次点头,这次眼神里的赞许更多了些:“不错,懂得调整。虽然模型和真人不一样,但这份冷静和手感很难得。”
伊拉松了口气,心里明白,这多半得益于系统技能带来的肌肉记忆和空间感知加成。
接下来的课程是清创缝合。用的模型是猪皮,质感更接近真人皮肤。护士长演示了如何清洗伤口、消毒、局部麻醉(模拟)、缝合、包扎。
这个操作更复杂,要求更高。学员们不是缝得歪歪扭扭,就是针距过大过小,或者打结不牢。
伊拉看着那弯弯的缝合针和羊肠线,却感到一种奇异的熟悉感。她想起前世在工厂做文员时,偶尔会帮老师傅缝补磨破的工作服手套,对手工活并不陌生,而且【基础急救护理】里也包含了简单的缝合要求。
轮到她时,她戴上手套(对于她的小手来说过于肥大),拿起持针器,夹好缝合针。沉心静气,进针、出针、拉线、打结……动作虽然因为手套和不熟练的持针器使用而略显笨拙,但针距均匀,松紧适度,打的是规范的外科结。
护士长看着伊拉缝好的那道“伤口”,终于忍不住问道:“伊拉同学,你以前……学过或者做过缝合?”
伊拉老实摇头:“没有,护士长。我就是看您做了一遍,然后……就觉得应该这样进针,这样打结不容易松。”她把原因归结为“觉得”,无法解释系统技能的存在。
护士长和旁边一位助教老师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难以置信。这天赋,也太惊人了!
【在实践操作课中表现出色,尤其展现出超乎年龄的冷静、规范操作和动手天赋,获得授课教师高度评价,实践操作能力显着提升。奖励积分+80点!】
【宿主当前积分:2008点!】
伊拉在实践课上的惊人表现,很快在培训班里传开了。再也没有人因为她年纪小而轻视她,取而代之的是佩服甚至一点点嫉妒。赵红梅干脆把她当成了“小老师”,一有空就拉着她问操作要点。连那个有些傲气的孙志强,也会偶尔向她请教打结的技巧。
伊拉并没有因此骄傲,她清楚自己的操作很大程度上依赖了系统技能,离真正熟练应用于真人还有很大距离。她练习得更加刻苦,一有空就跑去操作室,对着模型反复练习,直到每一个步骤都形成肌肉记忆。
理论课上,她也遇到了新的挑战。老师开始讲解更深入的病理生理和常见疾病的诊断鉴别。这需要更强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有一次,老师讲到了肺炎的诊断和与普通支气管炎的鉴别。提到了发热、咳嗽、咳痰、肺部听诊音等区别。
老师提出了一个案例:一个社员发热、咳嗽、咳黄痰,听诊肺部有湿罗音。
“同学们,考虑什么诊断?依据是什么?”老师问。
大部分学员都回答:“肺炎!”
老师点点头,又问:“那么,如果这个社员是在水利工地上劳累后淋雨发病的,和他在家里普通着凉发病,在治疗和预后判断上,有没有什么不同?”
教室里安静下来。大家似乎觉得,都是肺炎,治疗应该差不多吧?
伊拉却想起了李大夫曾经随口提过的一句话:“劳力后感寒,其病更深,耗气更重。”
她犹豫了一下,举起了手:“老师,我觉得可能有所不同。劳累后正气不足,又感外邪,病邪容易入里,可能病情会更重一些,恢复可能也更慢。治疗时,是不是……除了清热化痰,还要适当考虑扶助正气?”
老师眼中爆发出惊喜的光芒:“说得非常好!伊拉同学提到了中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理念,虽然我们主要学习西医诊疗,但这种整体观念和因人因地制宜的思路非常重要!在条件有限的农村,患者的体质、发病诱因都是我们必须考虑的因素!大家要向伊拉同学学习,多思考,多联系实际!”
又一次,伊拉用她融合了理论知识和传统经验的思考,赢得了满堂彩。
晚上,伊拉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着今天的收获,不仅记下了肺炎的诊断要点,还写下了自己的思考:“疾病诊断不能只看表象,还要结合患者自身情况(体质、劳累度、环境)。中医西医,各有长处,可互补。”
她的视野,在系统的学习、实践的磨练和不同思维方式的碰撞中,变得越来越开阔和深邃。
县卫校的培训,对她而言,不仅仅是在学习技能,更是在塑造一种综合的、立体的医学思维方式。
她知道,这些宝贵的收获,将来都会成为她服务乡亲们的坚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