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稿完成,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伊拉深知,这篇稿子直接寄出去是万万不行的。字迹虽然工整,但依旧带着孩童的笔触,涂改之处也不少,更重要的是,有些地方的表述还需要再打磨,得更“像”一个农村娃的口气,同时又得把技术要点清晰地传递出去。
接下来的几天,伊拉一有空就抱着她那三页稿纸琢磨。扫盲班下课回来,别的“同学”可能回家纳鞋底、唠嗑去了,她却立刻趴在炕桌上,对着稿子修修改改。
她把一些过于书面化的词语划掉,换成更土气的说法。比如把“促进发酵”改成“烂得快”,把“保持湿度”改成“别让堆肥干了,时不时泼点水”,把“氮素挥发”这种词彻底删掉,换成“肥劲跑了”。
她还增加了一些听起来像是“试出来的”细节:“俺试过,堆肥的时候盖一层厚土,比盖破草帘子强,下雨冲不走肥劲,还更保温”、“撒了灰的堆肥,味道确实小多了,苍蝇都少了”。
王秀娟看着女儿对着一张纸涂涂画画,嘴里还念念有词,忍不住笑道:“俺拉拉这比大队会计算工分还认真呢!”
伊拉头也不抬:“娘,这是学问,得弄准了,别人才信。”
奶奶则有些心疼:“哎呦,费这脑子干啥,小脑袋瓜累坏了可咋整。”
伊爱国倒是很支持:“累点好!脑子越用越灵光!咱拉拉以后是要干大事的!”
伊拉修改得极其投入,常常忘了时间。这种高强度的、需要反复推敲和创造性转化的思维活动,让她明显感觉到大脑的“运转速度”在提升,那种偶尔出现的“滞涩感”似乎真的在一次次思考的冲击下,变得微弱了些。
【持续进行高强度深度思考与语言组织训练,有效冲击能量阻滞,智力属性隐性提升(当前效果微弱)。奖励积分+40点。】
【宿主当前积分:598点。】
积分快要突破600大关,这让伊拉更加干劲十足。
修改了足足五遍,直到自己再也挑不出毛病,觉得每一个字都恰到好处,既朴实又精准,伊拉才终于满意地放下了笔。
接下来是更艰巨的任务——誊抄。
她必须用最认真、最工整的字迹,将这篇修改好的文章,一笔一画地抄写到新的稿纸上。不能有错,不能有涂改,这对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
她摊开崭新的稿纸,深吸一口气,握紧了铅笔。手腕因为连日来的书写已经有些酸胀,但她毫不在意。
第一个字落下,横平竖直。
第二个字,结构匀称。
……
她写得极慢,全神贯注,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每一个偏旁部首,每一个间架结构,都力求完美。遇到复杂的字,她甚至会先在一旁的草稿纸上练习几遍,确认无误后才写到稿纸上。
时间一点点流逝。煤油灯的光晕下,她的小身板坐得笔直,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眼神专注得可怕。
王秀娟几次想叫她休息,都被伊爱国拦住了。他对着妻子摇摇头,示意别打扰女儿。他看着女儿那副近乎虔诚的认真模样,心里又是骄傲又是心疼。
抄写到第二页中间时,伊拉的手腕开始微微发抖,一个笔画写歪了一点点。她立刻停下笔,看着那微小的瑕疵,小脸上闪过一丝懊恼。
她没有用橡皮擦——那样会留下难看的痕迹。她毫不犹豫地将这张抄了一半的稿纸轻轻揉成一团,扔到一边,重新铺开一张新的,从头开始抄写。
王秀娟看得倒吸一口凉气,那可是崭新的稿纸啊!但她没敢出声。
第二遍抄写,伊拉更加小心。速度更慢,每一笔都凝聚了全部的心力。
终于,当最后一个句号稳稳落下时,伊拉长长地、长长地吁出了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她看着眼前三页干干净净、字迹工整得完全不似六岁孩童能写出来的文稿,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疲惫感同时席卷而来。
【完成高质量知识输出成果(技术建议文稿),并克服困难完成高标准誊抄,意志力与专注力得到锤炼。奖励积分+50点!】
【宿主当前积分:648点!】
值了!一切都值了!伊拉看着那648点积分,感觉手腕的酸胀和精神的疲惫都减轻了大半。
她小心翼翼地将三页稿纸叠好,装进信封。这一次,她不用再问父母,自己就从抽屉里拿出珍藏的邮票,端端正正地贴在右上角。
收件人地址:《农业科技报》编辑部。
看着这封凝聚了她无数心血的信,伊拉的小手轻轻在上面拍了拍,仿佛在给予它力量和祝福。
“爹,明天帮我寄出去吧。”她把信交给伊爱国。
伊爱国接过那封沉甸甸的信,感觉手里的分量远超一张纸。他郑重地点头:“放心,爹明天一早就去公社邮局,保证寄得妥妥的!”
夜里,伊拉睡得格外香甜。她做了一个梦,梦见那封信变成了金色的种子,飞到了很远的地方,落进土里,长出了茁壮的禾苗,禾苗上结满了沉甸甸的、散发着墨香的报纸……
而与此同时,在她沉睡之时,她的意识深处,那层无形的能量阻滞,似乎又极其微不可查地松动了一丝丝。持续的高强度思维输出,正在悄然改变着她。
投稿的种子已经播下。
接下来,又是漫长的等待。
但这一次,伊拉的心中充满了更多的期待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