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封门,北风呼啸,东北的冬天仿佛将时间也冻结了。但对于伊拉而言,这个冬天却是异常忙碌和充实的“深耕”季节。外出的推广活动因天气暂时减少,这给了她宝贵的时间,能够静下心来,专注于两件大事:完善《红星生产队实用手册》和提升自身的理论功底。
手册的编写工作进入了攻坚阶段。有了县卫生局的初步认可,伊拉和周薇、孙晓芸等知青小组成员干劲更足。她们围坐在队部烧得暖烘烘的火炉旁,常常一忙就是大半天。
伊拉负责提供核心内容和专业审核。她与李大夫的讨论越来越深入,不再满足于“某个症状用某味药”的经验层面,而是开始追问“为什么这味药有效?”、“它的性味归经是什么?”、“与其他药物配伍会产生什么变化?”。李大夫倾囊相授,将自己几十年积累的、甚至是师父口传心授的诀窍都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这个过程,对伊拉而言,无异于一次系统的中医理论再学习。
周薇和孙晓芸则发挥了她们的文化优势。周薇的字迹工整清秀,负责最终的文字誊抄;孙晓芸的图画得越发精准传神,草药形态、针灸穴位、甚至一些简易的解剖示意图,她都力求逼真易懂。其他知青也各展所长,有的帮忙校对错别字,有的负责刻写蜡版。
为了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实用性,伊拉还不厌其烦地走访队里的老农,核实农业技术的细节;反复推敲疾病描述的准确性,力求让即使没多少文化的人也能看明白。手册的语言极其朴实,甚至带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但逻辑清晰,步骤明确。
“拉肚子(腹泻),分辨清楚是着凉了(寒湿)还是吃坏东西(湿热)……着凉了肚子疼喜暖,大便稀溏……可用生姜三片、红糖适量煮水喝,或艾灸肚脐……”
“玉米螟,发现田间有枯心苗,或玉米棒子有虫孔……可在成虫羽化期(大概七月中)用灯光诱杀,或于心叶末期撒施少量草木灰……”
每一个字,每一幅图,都凝聚着众人的心血。当第一本完整的手册初稿用蜡纸刻印出来,手工装订成册,传到每个人手中时,大家都激动不已。这本薄薄的、纸张粗糙的小册子,仿佛有千钧重。它不仅是知识的结晶,更是集体智慧的象征。
李大夫摩挲着册子封面,眼眶湿润:“好啊……真好……这东西,比啥奖状都实在!能传下去,能救人,能增产!”
张建军书记翻看着手册,连连点头:“这可是咱们队的宝贝!得好好保管!开春我就跟公社汇报,争取多印一些!”
【成功主导完成《红星生产队实用手册》初稿,系统整合医学、农业知识并形成可推广的文本成果,知识传承项目取得里程碑式突破。奖励积分+200点!】
【团队协作能力得到充分锻炼,领导力与项目管理能力显着提升。奖励积分+50点。】
【宿主当前积分:3883点!】
手册的完成给了伊拉巨大的信心,但也让她看到了自身理论知识的不足。尤其是在与李大夫探讨深层次医理,以及思考如何将手册内容提升到更具普适性的教材高度时,她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她开始有计划地、系统地“啃”那些以前觉得晦涩难懂的书籍。不再是碎片化阅读,而是带着问题去精读。她重新拿出县卫校的教材,结合李大夫的医案和手册编写中的疑问,一点一点地钻研《内经》、《伤寒论》的基础理论,虽然只能理解皮毛,但已然觉得豁然开朗。她还向知青们借阅了《植物学》、《土壤学》等基础科学读物,试图从更本质的层面理解农业生产。
这个过程枯燥而艰难,远不如使用【知识传导】功能来得快捷。但伊拉甘之如饴。她发现,当真正沉下心来理解一个概念、弄通一个原理时,那种发自内心的愉悦和踏实感,是任何外力辅助都无法给予的。她的知识体系,正在从一堆散乱的经验,逐渐向一个初具雏形的框架转变。
系统似乎也认可了她的这种转变。虽然积分增长放缓了(因为减少了立竿见影的“任务”完成),但偶尔会跳出提示:【宿主进入深度自主学习状态,知识内化效率提升,智力潜能开发度微幅增加】。
这个冬天,伊拉还做了一件重要的事——她利用系统积分,谨慎地兑换了【基础化学原理】和【人体解剖学精要】这两项基础科学知识。她意识到,无论是理解药性还是疾病机理,都离不开这些基础学科的支撑。这一次,她没有追求即时应用,而是像盖房子打地基一样,耐心地吸收和理解这些基础知识,虽然过程缓慢,却为未来的突破埋下了种子。
窗外是冰天雪地,屋内是书香和讨论的热烈气氛。伊拉在这个冬天里,仿佛一棵落叶的树,表面上停止了生长,却在无人看见的地下,奋力将根系扎向更深处。她的成长,从追求枝叶的繁茂,转向了追求根基的牢固。
当春风再次吹拂黑土地时,伊拉将不再是那个仅仅依靠天赋和系统技能的“小神医”,而是一个有了自己知识体系、有了可传承成果、有了更深厚底蕴的真正的“知识青年”和乡村建设者。她的手册即将接受实践的检验,她的理论将指导新的探索,她的故事,也将迎来更加厚重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