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旁的诸子百家博士们互相看了一眼,心中已然达成共识——以后收拾墨家相里季的时候,儒家就别请来了。
要是哪天儒家不小心被他们抓住机会,那也得给儒家狠狠来一下。
不然,对得起当年孟子对他们劈头盖脸的痛骂吗?
【当听到许子提起孟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言论时,太子扶苏沉默了片刻。】
【作为曾经认认真真跟随许子学习农家学说半年的太子,扶苏自然清楚当年许子的弟子陈相与儒家孟子之间那场激烈的辩论。】
【更清楚,许子对孟子这套理论是有多么的反感。】
【甚至可以说,要是今天太子还坚持支持孟子的这套理论,许子说不定当场就要拂袖而去。】
【而许子这个人,太子扶苏一直是心存敬意的。】
【毕竟在他所了解的诸子百家中,真正能做到不图名、不图利,亲身下田劳作的,也就只有农家的许子和他的门人弟子了。】
【他自己做不到,但并不妨碍他对这样的人心怀敬意。】
【思索片刻后,扶苏开口问道:“许师,您有没有设想过,若由农家来主政,天下会变成什么样子?”】
【刚刚情绪有些激动的许子,也慢慢平静了下来,听太子这么一问,顿时来了兴趣,好奇地反问:“你说的农家主政,是指什么?”】
【扶苏接着解释道:“就是说,治理国家的方式,全部依照农家的主张来施行。”】
【“比如,农家主张‘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那就真正地推行这样的做法。”】
【“更进一步,让天下所有人都是普通百姓,没有贵族,没有官员!”】
【“没有上下尊卑之分,没有人凌驾于百姓之上。”】
【“也没有严刑峻法束缚百姓。”】
【“百姓不需要再供养国君和贵族,收成多少,就能吃多少。”】
【“人人自耕自种,自给自足,安乐自在。”】
【“如果天下是这样运行的,您觉得可行吗?”】
【听着扶苏的描绘,许子的眼神越来越亮,到最后连连点头,兴奋地说道:“当然可行!”】
【“天下战乱不断,归根结底,还不是因为那些诸侯贵族!”】
【“而百姓只求吃饱穿暖,安稳度日。”】
【“若是没有了国君和贵族这些贪得无厌的人,也就没人为了私利挑起战争,百姓也不会再因为战乱骨肉分离。”】
【“百姓不用再负担贵族的吃穿用度,单凭自己田里的收成,就足以养活一家老小。”】
【“没有了严刑酷法,大家也不会整日提心吊胆,害怕触犯律法而遭到惩罚。”】
【“每天开开心心地下田劳作,收获的时候也欢欢喜喜,一家人和和美美,真是再好不过了!”】
【“这才是农家理想中的大治之世,也是天下真正的大治!”】
【“想来上古三皇五帝的盛世,也不过如此!”】
【许子越说越激动,脸上满是神往的笑容。】
【太子扶苏描绘的,正是农家梦寐以求的理想国度。】
太子扶苏轻轻点头表示认可,随即继续问道:“那么等到天下变成如今这般模样之后,将来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故,许师可曾考虑过?”
许子脸上的笑意渐渐收敛,眉头微微皱起。
将来会发生什么事?
天下不是已经按照农家的理念实现了大治吗?
还能有什么事发生?
见许子露出一丝困惑的神情,扶苏不自觉地模仿起父王嬴政平时与他对话时的姿态,伸出食指,轻轻敲了敲案几,缓缓说道:“天下虽然在那时已实现大治。”
“但往后,真的就能一直太平安稳吗?”
“暂且不谈人为的祸患,倘若遭遇洪水、旱灾、风霜雨雪等天灾,致使百姓颗粒无收,甚至绝收。”
“这些陷入绝境的黎民百姓,又会对整个天下造成怎样的冲击呢?”
“当他们走投无路、难以维生时,会不会为了活命,去抢夺其他百姓的粮食?”
许子摆了摆手道:“不可如此,也不应如此!”
“若是自家庄稼歉收或绝收,他们可以向那些未受天灾、收成良好的百姓借粮,以度过灾荒。”
“怎能做出抢掠之举?若真是如此,与禽兽何异!”
“同时,那些未受灾难、收成丰足的百姓,也应当伸出援手,借粮给受灾之人,这是大义所在!”
扶苏点头,又继续追问:“那如果其他百姓也遭遇了不同程度的灾祸,自家收成仅能勉强维持一家老小的生计,没有多余的粮食可借。”
“这个时候,百姓又该如何应对?”
“那些濒临绝境的人,是宁愿挨饿等死,也不去抢夺他人?”
“还是为了生存,选择抢夺他人?”
“亦或是,为了活命,互相残食?”
“人相食”三个字一出口,许子立刻站起身来,惊声道:“这怎么行!人不是禽兽,怎能做出如此之事!”
扶苏轻轻摇头,缓缓说道:“极度的饥饿之下,人与禽兽又有何分别?”
“难道没听过《左传·宣公十五年》中记载,宋国百姓因战乱困苦至极,竟到了交换子女而食,折断尸骨当柴烧的地步吗?”
太子扶苏博览群书,至少秦国境内能找到的史书,他都通读过,并一一牢记在心。
其中,《左传·宣公十五年》便有记载:楚军长期围困宋国,阻止百姓外出耕种,断绝城内外的物资往来。
导致宋国百姓粮食断绝,最终陷入困苦至极的境地,甚至不得不交换子女吃肉,用骸骨作柴火。
最后还是宋王派出元帅华元,夜闯楚军大营,潜入楚军统帅子反的寝室,将其劫持,才迫使楚军退兵三十里,与楚国讲和。
从此之后,史书上便多了一个词——“易子而食”。
听到扶苏所举的例子,许子怔住了,半晌才喃喃低语:“就算如此,也不该那样做。”
扶苏点头,却并未停下追问:“若不相食,那便只能饿死,或去劫掠他人。”
“面对天灾,百姓终究要做出选择。
许师认为,该如何是好?”
许子沉思许久,才抬起头,神色复杂地望着扶苏道:“若换作是我,我不会选择相食,也不会违背大义。”
换句话说,他不敢担保他人会如何选。
他只能保证,自己在面对此种境地时,会做到不食人,也不为求活而抢掠他人,哪怕结果是饿死自己。
扶苏听后轻叹一声,但仍然继续说道:“天灾如此,再来说说人祸。”
“即便中原没有天灾,百姓人人自足,彼此不争,但四方的蛮夷,是否会趁机侵扰中原,劫掠百姓?”
【许子轻轻摆头,四方蛮夷不懂得礼仪,也不重视百姓,只晓得用强横手段夺取,凭借武力来显示威势。】
【倘若四方蛮夷了解中原百姓的生活状况,恐怕便会趁机进犯中原,掳掠百姓。】
【见许子点头认同,太子扶苏继续说道:“倘若蛮夷真要入侵中原,掠夺我中原黎民,百姓又当如何应对?”】
【“是奋起反抗?”】
【“还是默默承受?”】
【许子几乎脱口而出:“当然是奋起抗争!”】
【区区蛮夷竟敢妄图侵犯中原,掳掠百姓,简直自寻死路。】
【“若百姓真要反抗,可有反抗之力?”】
【“毕竟那时候,天下皆是百姓,各自耕种,自食其力,毫无军队可言。”】
【太子扶苏望着许子,满脸疑惑。】
【许子毫不犹豫地回答:“那就组建军队,抵御蛮夷。”】
【扶苏微微颔首,继续追问:“若组建军队,那么担任士兵的百姓,便无法耕作,自给自足。”】
【“总不能一边打仗,一边还下地干活吧?”】
【“若真如此,恐怕刚放下兵器去耕田,蛮夷又杀来了。”】
【许子稍作思索后说道:“那些担任士兵、守卫家园的百姓,他们不仅是在保卫自己,也是在守护其他百姓的安全。”】
【“因此,其他百姓也应拿出一部分收成,供给这些士兵,让他们无衣食之忧。”】
【听了这番话,扶苏脸上露出笑意,点头道:“许师所言极是。”】
【“那若是百姓之间起了争执,又该如何处理?”】
【“譬如,一块肥沃水田,你我皆看中,那这田该归谁?”】
【许子顺着话题答道:“自然是先发现者得之!”】
【扶苏又问:“如果我先看中了那块田,对方却仗着身强体壮,强行夺占,我又斗不过他,难道那田就归他了?”】
【许子再次摇头:“不可如此。
若对方强占,可请贤明之人来裁断,使其听从公道。”】
【扶苏不依不饶地问:“若贤者裁断他也不听呢?”】
【“即便众怒难犯,他仍蛮横逞强,强行抢夺,又该如何?”】
【许子毫不迟疑道:“若真如此不讲理,那就调兵遣将将其擒拿!”】
【“他力气再大,难道能敌得过千军万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