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吴起,也逐渐成了楚国贵族心中不愿提及的一段黑历史。
作为昔日楚国贵族之一的项梁,自然也遵守着这一心照不宣的默契。
因此,他从未在项羽面前多谈吴起之事,即便偶尔提及,也只是轻描淡写,一语带过。
“不过如今楚国已然覆灭,这些忌讳也就没那么重要了。
你若感兴趣,改日我再细细讲与你听。”
“恰好那吴令尹当年在战场上,也是所向无敌、无人可挡。
你想学的万人敌之术,或许能从他身上有所启发。”
项梁望着年少的项羽,语重心长地说道。
其实他自己也不知该如何劝说项羽多读些书。
既然项羽对这位吴起的事迹感兴趣,那不如就把那位的经历融入书中,让他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地多看些典籍。
如此或许能让项羽明白,即便战场上所向披靡,若不善谋略,下场也可能是被乱箭射死。
年少的项羽并不知晓叔父的这番“用心良苦”,只是点头应允:“好啊,那回头你再给我讲讲。”
他也想看看那位吴令尹在战场上的风光事迹,究竟是如何纵横无双的。
【“再后来,楚国又回到了世代为卿、贵族世袭的老路上。”】
【“当然,不只是楚国,其他各国也大多采用这样的制度。”】
【“所谓世卿,就是指在天子或诸侯君主之下的贵族家族,世代承袭、父传子继,担任如卿这样的重要官职。”】
【“所谓世禄,就是贵族们代代享有封地及其赋税收益,衣食无忧。”】
【“比如当年的晋国六卿。”】
【“晋文公回国后设立三军,每军设正副统帅,分别是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共称六卿。”】
【“这六卿掌军理政,几乎掌控了晋国的全部大权。”】
【“而且这六卿职位世代相传,主要由狐氏、先氏、郄氏等十一家世族垄断,按照‘年长者退位,次者补上’的规矩轮流执政。”】
【“因此在晋国,如果不是这十一家出身的人,根本不可能染指六卿之位!”】
【“甚至若有人出自十一家之外,妄图插手六卿之位,便会遭到十一家的联手打压。”】
【“就连晋国国君想任命非这十一家之人担任六卿,也会被他们一致拒绝。”】
【“在这样的制度下,晋国的国君也不过是十一家贵族手中的傀儡罢了。”】
【“世卿世禄制度下,国君从一开始便失去了对许多重要职位的任免权,权力也由此被大大削弱。”】
【“而那些世卿贵族们,则在这一制度之下稳坐高位,权势日盛。”】
【“若再经过几代人的积累与发展,就极易出现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那样的变局。”】
【“如今的魏、赵、韩三国,原本就是晋国的世卿势力,历经百年的经营与斗争,最终掌控了晋国大权。”】
【“最终三家联手瓜分晋国,将家族升格为国家。”】
【“连国君尚且如此,百姓更是毫无出路。”】
【“在世卿世禄制度下,即便底层百姓立下再多功劳,也不过是贵族们的附庸,永远难以翻身。”】
太子扶苏言语之间,毫不掩饰对世卿世禄制度的不满,也流露出对那些支持这一制度的贵族宗亲的疏远与戒备。
毕竟,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的历史教训,恐怕是每一位君主都不愿意在自己或后世子孙身上重演的。
天幕之下,六国贵族听罢扶苏对世卿世禄制度的批评,立刻忍不住出声驳斥:“我等先祖曾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曾为国家浴血奋战。
若无先祖筚路蓝缕、开疆拓土,又怎有今日之国?”
“先祖有此大功,后世得享世卿世禄,理所当然。”
“若无世卿世禄,谁还愿意为国效命?”
“国家不仅是君主的国家,也应是我等贵族的国家!”
“君主可以世袭王位,我等贵族为何不能世袭爵位?”
“哼,说得冠冕堂皇,你怎不将君位让出来,让大家轮流坐上一坐?”
“说到底,还不是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
“那你和我们又有什么分别?”
“再说,即便我们让位于平民,他们就能胜任我们所承担的职责吗?”
“平民识字吗?懂礼仪吗?懂治国之道吗?”
“他们什么都不懂,让他们占据高位,除了祸害国家,还能有什么结果?”
“即便平民有功劳,那也是我们贵族统筹安排、调度得当的结果。”
“没有我们贵族的引导,平民就像无头苍蝇一样,能成什么事?”
“平民就该安心耕种,听从我等的安排,这才是他们该做的事。”
“只要他们听话,服从我们的治理,国家自然安定,他们也自然能吃饱穿暖,这才是治国之道!”
然而,不论六国贵族言辞多么激烈,理由多么“正当”,天幕上的太子扶苏却听不见只言片语,依旧顺着自己的思路继续陈述。
【“相比之下,其他六国的平民几乎没有翻身的机会。”】
【“而秦国却可以通过军功授爵,使底层百姓跃升为朝廷重臣。”】
【“这几乎是当下平民阶层,唯一一条清晰可行的晋升之路。”】
【“但一旦秦国吞并六国、完成统一之后。”】
【“战争的规模会逐渐缩小,战争的频率也会逐渐减少,曾经依赖战争而存在的军功爵制度也将变得不合时宜,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基础。”】
【“最终,这唯一一条明确的晋升通道,也会对老秦人逐渐关闭。”】
【“而这,是老秦人所难以接受的。”】
【“因为一旦军功爵制度的大门对他们关闭,他们就会和其他六国平民一样,一时为黔首,一世为黔首。”】
【“甚至世世代代都只能是黔首,再难跻身公卿之列。”】
【“因此即便秦国完成了统一,为了改变自己的身份,为了让子孙后代有机会成为贵族。”】
【“支持军功爵制度的数百万老秦人,也不会就此安心。”】
【“既然统一之后战争少了,他们就会设法让秦国重新走上扩军征战之路。”】
【“既然战争次数减少,他们就会推动战争频率再度提升。”】
【“既然军功爵制度在和平年代失去土壤,他们就会人为创造出适合其发展的环境。”】
【“最终他们会迫使秦国不断对外用兵,只为争取那一份建功立业的机会。”】
【“如果秦国不给他们这样的机会,如果国君不肯给予这样的机会,那么数百万老秦人的怒火,将是秦国和国君都无法承受的。”】
【“要么,秦国与国君顺应他们的意愿,继续发动对外战争。”】
【“要么,强行压制这股怒火,最终导致数百万老秦人对秦国、对君主心生疏离,甚至反目成仇。”】
听到天幕上太子扶苏所说话语的老秦人,反应比先前得知秦国要为六国百姓分田时更加激烈。
“扶苏殿下这话是什么意思?”
“难道秦国要取消军功授爵的制度吗?”
“千万不能啊!绝对不能取消军功爵制度!”
“我还没拿到爵位呢,要是这个制度没了,那我这辈子都没机会了!”
“我才刚得了最低一级的爵位,还没升到二级呢,军功爵制度可千万不能取消啊!”
“说得对!我也想再往上挣一个爵位,要是制度废了,我这以后还怎么晋升!”
“秦国绝不能废除军功爵制度!”
“我们得把自己的想法告诉陛下!”
“去找地方官,让他们把我们的心声转达给始皇帝陛下,请陛下务必不要废除军功爵制度!”
“算我一个,我也去!”
“一起去!一起去!咱们一块去!”
一时间,关中各地的郡县官署纷纷迎来了一批批激动的老秦人,人数还在不断增加。
而另一边,原六国的百姓听到太子扶苏在天幕上的讲话后,也是一时间愣住了。
他们原本是排斥秦国军功爵制度的,因为在他们看来,那无异于被逼着上战场送命。
但如今听了扶苏的话,再回想起以前在六国的日子,心里忽然有些动摇。
他们意识到,秦国的军功爵制度似乎也不是那么糟糕。
同样是拼死打仗,在六国的时候,打赢了也不过是混口饭吃,最多得点赏赐。
至于翻身做贵族?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可在秦国,只要战功足够,他们真的有可能从一个平民变成贵族!
这样一想,他们开始觉得,如果早晚都要上战场拼命,那不如为秦国效力,也许还更值得。
只是如今就算他们愿意为秦国拼命,机会也不多了。
之前天幕上的扶苏也说过,秦国一统天下之后,战争少了,军功自然也不再那么容易获取。
甚至为了安抚六国百姓,秦国可能会打破军功爵制度的公平性,直接分田地给他们。
不用打仗就能分到田地,对大多数人来说当然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