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去冬来,古城又迎来了一年中最冷的时节……
“正心”基金会的传承基地里,却暖意融融。一批新的年轻学员已经在这里学习了半年多,从最初对传统手艺的一无所知,到现在已经能够独立完成一些基础的工序。老艺人们看着这些年轻的面孔,眼中满是欣慰,仿佛看到了手艺传承的希望。
丁元英依旧保持着他低调的作风。他很少出现在基地,但基地的每一个重要决策,每一个项目的推进,都离不开他在幕后的指点。他更像是一个定海神针,只要有他在,肖亚文和欧阳雪就有底气。
这天下午,丁元英接到了一个特殊的电话——来自北京一所着名艺术院校的邀请,希望他能去给学生们做一次关于“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讲座。
“丁总……,您真的要去吗?”欧阳雪有些担心,“您不是一直不喜欢抛头露面吗……?”
丁元英笑了笑:“以前是不喜欢,但现在觉得,有些话,还是需要有人说。这些年轻人是未来的希望,我希望能给他们一些不一样的启发……。”
讲座当天,艺术院校的大礼堂座无虚席。来的不仅有学生,还有很多老师和业内的专家。大家都听说过丁元英的传奇经历,对这位神秘的“格律诗幕后推手”充满了好奇。
丁元英走上讲台,没有多余的寒暄,直接开口:“今天我不是来给大家讲大道理的,也不是来分享什么成功经验的。我只是想和大家聊一个简单的话题——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
台下一片寂静,所有人都竖起了耳朵。
“很多人说,传统文化过时了,跟不上时代了。”丁元英的声音平静而有力,“但我想问大家,什么是‘过时’?是那些精雕细琢的手艺过时了,还是那份精益求精的匠心过时了?是那些蕴含着东方智慧的哲学思想过时了,还是那份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过时了……?”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我看不见得。恰恰相反,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力量。传统手艺教会我们的,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慢下来的生活态度,一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一种对‘道’的领悟……。”
“有人说……,传统文化是‘老古董’,不适合现代社会。”丁元英的目光扫过台下,“但我想说,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化,从来都不是僵化的、静止的。它是流动的、发展的。我们要做的,不是把传统文化当成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要把它融入现代生活,让它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新的生机。”
他举了格律诗的例子,举了“正心”基金会的例子,告诉大家,传统文化不是只能放在玻璃柜里供人欣赏,它可以和现代商业结合,可以和现代设计结合,可以走进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我们学习传统文化,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为了更好地创新。”丁元英的语气越来越坚定,“我们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灵感,用现代的语言和方式,讲好中国的故事,让世界看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讲座结束后,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很多学生围上来,向丁元英请教问题,眼中充满了敬佩和向往。
“丁老师……,我也想学习传统手艺,但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一个女生问道。
丁元英笑了笑:“从你感兴趣的地方开始。无论是刺绣、陶艺,还是木工,只要你真正热爱,愿意付出时间和耐心,就一定能有所收获。记住,手艺的传承,不仅仅是技术的传递,更是匠心的传承,是文化的传承……。”
离开学校时,夕阳正红。丁元英看着身边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心中充满了感慨。他知道,他今天说的话,可能会在一些人的心中埋下一颗种子。也许有一天,这颗种子就会发芽、开花、结果。
回到古城,丁元英径直去了小丹的墓地。
他把一束新鲜的白菊放在墓碑前,静静地坐着。
“小丹,我今天去学校做了讲座,给那些年轻人讲了传统文化的意义。”他轻声说道,仿佛在和小丹面对面交流,“他们听得很认真,我能感受到他们心中的热情。我想,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我们自己的文化了……。”
“我知道……,你一直希望我能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丁元英的声音有些哽咽,“我现在做的,就是想把你当年的那份理想,那份对文化的热爱,继续传递下去。我想把我们的神话,写得更长、更精彩……。”
寒风拂过,吹动了墓碑上的照片。照片上的小丹,笑得依旧那么灿烂。
丁元英站起身,最后看了一眼墓碑,转身离开。他的背影,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坚定。
他知道,“正心”基金会的路还很长,文化传承的路还很长。但他不再孤单,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进来。他们就像一束束小小的火苗,汇聚在一起,形成了熊熊燃烧的火炬,照亮了传统文化传承的道路。
他的余生,将在这条路上继续前行。他的“道”,也将在这份薪火相传的坚守中,永远闪耀。而他为小丹续写的这篇“神话”,也将在岁月的长河中,成为一段永恒的传奇……
故事,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