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工作室关于江城县预制菜供应商“金丰源”生产环境堪忧的调查报道,在精心择定的时间点发布了。报道秉承了林青一贯的风格,措辞严谨,证据确凿,视频、图片、录音相互佐证,清晰地揭示了“金丰源”工厂内部触目惊心的卫生状况和违规操作。报道的核心诉求,聚焦于校园食品安全的监管透明度和家长知情权,并未全盘否定预制菜模式。
然而,报道引发的海啸,比林青预想的来得更快、更猛烈。如同一块巨石投入看似平静的湖面,瞬间惊醒了潜伏在湖底、以腐殖为食的庞大生物群。这背后牵扯的利益链条,显然远超一家县级工厂的范畴。
报道发布后不到两小时,网络舆论的风向开始出现诡异的扭转。
首先是一批粉丝量巨大的科普类、财经类自媒体大V几乎同时发力,标题耸人听闻:《别让恐慌扼杀产业创新!》、《深扒所谓‘黑心工厂’背后的反智逻辑》、《预制菜:科技进步的必然,为何总被污名化?》。这些文章避而不谈“金丰源”具体的卫生问题,而是巧妙地将议题拔高到“传统与创新”、“科学与愚昧”的对立层面,将林青的调查曲解为“对现代食品工业体系的全面否定”和“利用家长焦虑制造社会恐慌”。
紧接着,一场有组织、成规模的水军围攻拉开了序幕。在曙光工作室的官方发布渠道、东榆日报的App留言区、以及所有转载此报道的媒体评论区,瞬间涌入大量内容雷同、账号特征相似的评论。
“记者懂食品科学吗?就知道危言耸听!”
“预制菜是国策,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未来方向,个别问题不能否定全部!”
“这种报道就是在阻碍科技进步,其心可诛!”
“支持正规预制菜企业,反对污名化!相信政府和专家的监管!”
这些评论如同训练有素的军队,整齐划一地给林青和曙光工作室扣上“阻碍科技进步”、“制造社会恐慌”、“反智”的大帽子,试图将水搅浑,将针对具体企业、具体问题的监督,扭曲成对一项新兴产业的全面打击。
几乎在同一时间,几家与“金丰源”或其背后关联企业有合作关系的行业媒体,迅速刊发了“澄清”文章和“专家访谈”,大谈特谈预制菜生产的国家标准如何严格,某品牌(巧妙地避开“金丰源”)如何投入巨资建设无菌车间,并含沙射影地指责“个别媒体为博眼球,进行不负责任的片面报道”。
面对这铺天盖地的反扑,工作室的气氛一度有些凝重。
“妈的,这帮人颠倒黑白的本事真是一流!”王闯看着屏幕上汹涌的恶意评论,气得直拍桌子,“我们明明针对的是‘金丰源’这家黑心厂,他们倒好,直接给我们定性成反科学、反进步了!”
李锐紧盯着后台数据,冷静地分析:“水军账号的特征很明显,Ip集中,活跃时间同步。他们在刻意混淆概念,把水搅浑。”
乔乔和陆辰则忙着筛选、回复那些真正理性、表示支持的读者留言,但他们的声音在汹涌的水军浪潮中,显得微弱而艰难。
在这场舆论的狂风暴雨中,林青却显得异常平静。他站在办公室的白板前,目光扫过上面罗列的各路“声讨”信息和对方的核心论点。内心并非没有波澜,愤怒和无奈同样存在,但更多的,是一种在纷扰中愈发清晰的定力。他知道,对方越是反应激烈,动用资源越多,越是证明他们打到了对方的痛处,触及了冰山之下巨大的利益。
他没有被对方的污名化战术激怒,也没有陷入与水军无休止的争辩。他的大脑在飞速运转,思考着破局的关键。
“我们不能被他们牵着鼻子走。”林青转过身,对团队成员说道,声音沉稳有力,“他们想把水搅浑,想把我们拖入‘支持还是反对预制菜’这个无休止的争论泥潭。我们不能上当。”
他拿起记号笔,在白板上画了一个圈。
“我们这次调查的核心主线,从来就不是,也不应该是‘反对预制菜’。”他在圈外写下“反对预制菜”几个字,然后重重地打了一个叉。
“我们的核心,是‘安全’与‘透明’!”他在圈内写下这两个词,用力地敲了敲白板。
“我们要明确告诉公众:我们不反对规范的、安全的预制菜模式。我们反对的,是像‘金丰源’这样漠视安全、缺乏监管的害群之马!我们追求的,是让孩子们吃得放心,让家长们拥有知情权和监督权!”
他的目光扫过众人,带着一种破开迷雾的决断:
“下一步,我们的重点方向是:第一,继续深挖‘金丰源’如何通过审核的利益链,这是捅向对方最锋利的矛。第二,开辟新的战线——主动收集、核实来自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其他劣质、不安全预制菜的线索和证据。我们要用更多、更扎实的案例证明,问题不在于预制菜本身,而在于监管缺失和部分企业的无良!”
“我们要把火力集中起来,精准打击那些真正危害食品安全的企业。同时,我们要把消费者、家长的力量充分调动起来,将他们的担忧和诉求,转化为推动行业透明化和加强安全监管的磅礴力量!”
林青的策略,如同一盏明灯,驱散了团队心头的阴霾。他们不再被动地应对污名化,而是明确了进攻的方向——不为打倒一个产业,只为守护一个底线。这场舆论战,从简单的对抗,升级为一场旨在推动变革的、更为复杂的较量。而真正的风暴,才刚刚开始凝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