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陈奕成提供的内部文件,林青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是立刻撰写报道,用这些确凿的证据给松鼠快车一记重拳,还是继续深入,获取更鲜活、更震撼的一手体验?他望着窗外川流不息的车辆,最终做出了决定——最笨的办法,往往才是最可靠的办法。他要亲自钻进那个由算法编织的牢笼,用自己的皮肤去感受规则的冰冷。
注册松鼠快车司机的过程比想象中复杂。线上提交各种证件、参加安全培训、线下验车...整整十天过去,林青才终于通过了审核。当他第一次打开司机端App,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数据指标和不断跳动的派单信息时,深吸了一口气,开始了他的卧底生涯。
狭小的车厢成了他移动的办公室,一待就是十二个小时。除了争分夺秒地解决吃饭、上厕所,其余时间都被牢牢绑在驾驶座上。腰背的酸痛、长时间保持坐姿的僵硬,成了他每天必须面对的常态。
傍晚的充电站总是格外热闹。林青把车插上充电枪,和其他司机一样靠在车边休息。
今天怎么样?他递给旁边一个中年司机一支烟。
别提了,对方接过烟,叹了口气,早上六点出车,现在流水还不到三百。平台抽完成,再扣掉电费,还剩多少?
那个服务分才要命,另一个司机凑过来,昨天一个乘客定位错了,我多等了三分钟,反手就是一个差评。分数一掉,好单子根本轮不到你。
林青默默记下这些对话,手机里存满了司机们展示的流水截图和扣款记录。他亲眼看到一位司机因为导航失误被扣除了全天奖励,也听到好几个司机抱怨那个连续高峰时段在线的规则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第三天,他接了一个前往机场的订单。不巧遇上高速事故,绕路导致比预计时间晚了十分钟。乘客是个商务人士,一上车就黑着脸:怎么这么慢?
不好意思先生,前面有事故,绕了点路。
你们司机就会找借口。
行程结束时,林青收到一个一星差评,理由是绕路、服务态度差。他立即申诉,上传了导航路线截图和事故报道链接。但系统的回复很快弹出:申诉不通过。看着被扣除的服务分,他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种有理说不清的憋屈。
深夜十一点,他收车后跟着几个老司机来到他们常去的路边摊。热腾腾的麻辣烫端上来,几瓶啤酒下肚,司机们的话匣子彻底打开了。
我最怕接到去医院的单子,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司机说,上次拉了个孕妇,一路紧张得要命,就怕出点什么事。
你那算什么,另一个年轻司机苦笑,我上周拉了个醉汉,吐了一车,洗车钱自己掏,还得了差评。
林青静静地听着,偶尔附和几句。在这些看似琐碎的抱怨中,他听到了一个个被系统规则压得喘不过气的真实人生。那个头发花白的司机,女儿正在上大学,学费全靠他一天十四小时的方向盘;那个年轻司机,家里还有个生病的母亲,每个月医药费压得他直不起腰。
第五天,他遇到了最棘手的情况。一个乘客在车上遗落了手机,他专程开车送回去,对方却反咬一口,说他偷拿手机,还要投诉。虽然最后通过行车记录仪证明了清白,但那种被冤枉的屈辱感让他整晚都没睡好。
一周过去了,林青的账户里攒下的钱扣除平台抽成和租车成本后所剩无几。更折磨人的是那种精神上的压抑:时刻担心下一个差评,焦虑地看着服务分波动,还要强打精神应对形形色色的乘客。
这天深夜,他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住处,脑海中那个沉寂许久的系统突然传来一阵微弱的波动。不同于以往冰冷的逻辑分析,这次像是某种感同身受的共鸣。系统似乎在默默记录着他经历的所有委屈与不公,那些规则的不合理之处,那些算法对人性忽视的地方,都在被一点点拆解、理解。
这一次,当林青亲身体验到系统对普通人的压迫时,那个正在悄悄进化、试图理解人类情感的系统,能否在关键时刻为他提供破局的灵感?
它那尚未成型的新能力,这次能帮上忙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