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收网行动大获全胜的消息通过加密频道确认传来的瞬间,精神一直紧绷如弦的林青,只觉得那支撑着他的最后一丝力气被骤然抽空,眼前一黑,在指挥车内众人的惊呼声中,再一次晕厥过去。
等他恢复意识,已然置身于一片纯白、弥漫着消毒水气味的单人病房。在经历了详细却查不出器质性病变的检查后,医生最终将他的症状——持续的头疼、恶心、心悸——归咎于长期精神高度紧张与身体过度劳累引发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开了些营养神经的药物,核心医嘱只有两个字:静养。
巨大的反差,让这间安静的病房仿佛成了一个被世界隔绝的孤岛。窗外是熙攘平凡的日常,窗内是他透支身体换来的寂静荣光。几天前雷霆万钧的收网行动,似乎已经是很遥远的事情,留下的,只有身体深处难以驱散的疲惫和不适。病床生活无聊且沉闷,他只能看着点滴瓶里的液体一滴滴滑落,感受着时间缓慢地流逝,英雄凯旋的激动过后,是一种无处着力的虚浮感,心情难免有些阴郁。
直到这天下午,病房门被轻轻推开。
沉闷的气氛瞬间被打破。以陈国华和老雷为首,几位身着便装但气场沉稳的官员依次走了进来,他们脸上带着肃穆而郑重的表情,瞬间让这间普通的病房充满了某种难以言喻的庄严感。原本在床边翻阅旧杂志的林青,立刻挣扎着想坐起来。
“躺着,别动。” 陈国华快步上前,轻轻按住他的肩膀,语气温和却不容置疑。
老雷则站在床边,目光锐利依旧,但其中多了几分难以察觉的赞许和缓和。他没有多言,只是从随行人员手中接过一个深蓝色、覆盖着天鹅绒的精致盒子。
“林青同志,” 老雷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在安静的病房里清晰地回荡,“我代表国家有关部门,对你在此次‘肃风’专项行动中,所展现出的非凡勇气、坚定信念和做出的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感谢!”
盒子被打开,一枚设计简洁、却透着沉重分量的金色奖章静静地躺在黑色衬垫上,图案是盾牌与利剑交织,环绕着稻穗与齿轮,没有文字,却仿佛诉说着一切。
“鉴于案件的高度敏感性与涉及国家安全的特殊性,你和所有参与此次行动的同志们的功绩,将不对外公开,不予宣传报道。你们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老雷双手将奖章盒递到林青面前,“但这枚奖章,以及我们所有知情者的敬意,真实不虚。祖国和人民,会记住你们的付出。”
虽然早有预料,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注定要隐藏于黑暗之中,但当这枚沉甸甸的奖章真切地出现在眼前,听到那番庄重的话语时,林青的心脏还是被一种难以言喻的热流狠狠击中。惊喜、激动、委屈、释然……种种情绪交织在一起,让他鼻腔发酸,眼眶瞬间湿润。他伸出微微颤抖的手,接过那枚奖章,冰凉的金属触感却仿佛带着灼人的温度。
“谢谢……谢谢组织。” 他的声音有些哽咽,千言万语,最终只化作这最简单的一句。所有的付出,所有的风险,在这一刻,都值得了。这种被国家最高层面认可、并给予最坚实信任的感觉,比任何明面上的鲜花和掌声,都更让人感到安心与自豪。
短暂的探望结束后,老雷等人先行离开,留下陈国华与林青进行最后的谈话。
病房里恢复了安静,但气氛已然不同。陈国华拉过椅子坐在床边,看着林青小心翼翼将奖章收在枕边,脸上露出了温和的笑容。
“身体感觉怎么样?”他关切地问。
“老毛病,休息休息就好。”林青笑了笑。
陈国华点了点头,沉默了片刻,目光变得深邃起来,他压低了些声音:“小林,有些话,出了这个门,我不会再问,也不会再说。你提供的那些信息……精准得超乎常理。我干这行这么多年,见过很多能人异士,但你的‘情报来源’,是我从未见过的。”
林青的心微微一紧,握着被角的手指下意识地收拢。
陈国华摆了摆手,阻止了他可能出口的解释(或者说编造):“你不用告诉我任何事。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秘密,只要这个秘密的用途,是对得起这枚奖章,对得起你心中的信念就好。” 他的眼神充满了理解和一种沉重的托付,“关于你的贡献,对上和对外,我的报告里,只会强调你作为顶级调查记者,所拥有的过人新闻素养、无与伦比的信息收集分析能力,以及丰富的调查经验和无畏的职业精神。这一点,你可以放心。”
这是一种心照不宣的承诺,也是一种最坚实的保护。林青看着陈国华真诚而坚定的眼神,心中最后的一丝不安也悄然落地。他拥有了一个来自官方最高层面的、知晓部分真相并愿意为他保密的强大后盾。
“我明白,陈处。谢谢您。” 林青郑重地说道。
陈国华离开后,病房再次安静下来。林青靠在床头,望着窗外逐渐西沉的落日,余晖将天空染成温暖的橘红色。
激动的心情慢慢平复,荣誉带来的热度也逐渐沉淀。他摩挲着枕边的奖章,感受着那冰冷的质感下所蕴含的滚烫意义。
人生不可能一直处于打击跨国犯罪、守护国家核心利益这样的高潮。轰轰烈烈的行动结束了,无名英雄的勋章也已在怀。他想起自己最初的身份,那份拿起笔、追寻真相、为无声者发声的初心。
“是时候,回归老本行了。” 他轻声自语。
他拿起床头的手机,开机,忽略掉那些爆炸性的未读消息和来电提醒,首先点开了几个熟悉的记者同行群和行业论坛。里面,依旧充斥着对各种社会热点的讨论、对调查线索的求助。很快,几条标红的帖子吸引了他的注意:《调查记者深夜猝死,谁关注过我们的“职业病”?》、《又一地曝出维权记者遭遇不明袭击,安全保护机制何在?》。
看着同行们用生命风险换来的报道和那些触目惊心的讨论,林青的嘴角微微抿起,眼神变得凝重而坚定。他的“真相之眼”,他的信念,在经历过高空博弈后,或许更应该回归地面,去关注那些与他的根、他的同行们休戚相关的,更贴近土地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