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育才科教”供应商以及几位与张克处长关系密切的学校进行外围摸排时,林青敏锐地察觉到,自己似乎并不是唯一盯上这条线的猎人。一位干练利落、气质清冷的女性,如同影子般,数次出现在他调查路径的附近。
第一次是在“育才科教”公司楼下的一家咖啡厅,他正假装等人,观察进出公司的人员,那位女性就坐在不远处的角落,面前摊开着笔记本,看似在写稿,目光却不时扫向公司大门。
第二次,在他试图接触一位曾与明德中学有过仪器采购纠纷、后被迫离职的前副校长时,远远看见这位女性正从那位前副校长所住的小区出来,两人简短交谈后分开。
第三次,则是在省教育厅附近的一家书店,她正专注地翻阅着教育政策类的书籍。
事不过三。这绝不再是巧合。
林青不动声色地利用系统进行探测,结果却让他疑窦丛生——【未检测到明显谎言波动。情绪焦点:专注,探究,警惕。】系统没有像面对钟正涛或钱校董那样发出警报,这意味着对方至少在当前时刻,没有明显的恶意或欺骗意图。但她显然也在调查与教育系统、甚至可能与张克相关的事情,她的目的是什么?
他决定主动试探。在一次看似偶然的擦肩而过时,他低声道:“‘育才科教’的账目不好查吧?”
那女性脚步一顿,转过头,清冷的目光在他脸上停留了两秒,没有丝毫慌乱,反而带着一丝了然:“‘启明资本’的林助理?还是该叫你,‘真相之眼’的林记者?”
她果然知道他的身份!林青心中一凛。
“《东榆日报》,苏芮。”她简洁地自我介绍,算是默认了同行身份。
接下来的日子,两人陷入了一种微妙而紧张的“竞合”关系。
苏芮作为省报资深记者,人脉深厚,调查手段老辣,时常能抢先一步拿到一些林青难以触及的内部信息或关键人物的只言片语。而林青凭借系统的“谎言共鸣”和独到的切入角度,往往能更快地甄别信息真伪,直指核心矛盾。
他们像两条并行的猎犬,追逐着同一个猎物,却互不信任,时而抢道,时而因为对方的进展而被迫调整自己的方向。
林青试图接触一位曾被张克打压过的退休老专家,赶到时却发现苏芮刚刚结束采访离开,老专家碍于苏芮的提醒或别的顾虑,对林青的提问三缄其口。
苏芮想深挖“育才科教”与某位评审专家的资金往来,林青却通过系统提前嗅到危险,发现那专家与本地某个带有灰色背景的商社关系密切,间接阻止了她可能打草惊蛇的行动。
调查的阻力也远超林青在余通县的经历。被访对象更加警惕,言辞闪烁,打着官腔;一些看似普通的工商、税务信息查询,流程变得异常缓慢曲折;他甚至感觉到似乎有另一双眼睛,在暗处观察着他的举动,让他不得不更加小心谨慎。
这种无处不在的障碍和与苏芮的明争暗斗,让林青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省级层面的对手,不仅权力更大,手段也更加高明、更善于利用规则和人情网络来设置屏障。他们像隐藏在深海中的巨兽,触须遍布,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拖入无尽的黑暗。
然而,在这种高压和竞争下,林青对事件真相的轮廓却逐渐清晰起来。通过与苏芮有限的、往往是基于试探的信息碰撞,以及各自独立的调查发现,他拼凑出的图景显示,张克处长构建的这张黑网,可能不仅仅局限于“省级示范校”的评审,其触角或许还延伸至教材征订、教辅材料推荐、甚至某些教育信息化项目的审批等领域,涉及的利益金额更加惊人,牵扯的面也更广。
这天,苏芮主动约他在一家位置偏僻的茶馆见面。
“张克很警惕,他可能察觉到有人在查他了。”苏芮开门见山,语气凝重,“我收到消息,他最近在加紧处理一些海外资产,而且和几个核心关系人见面频繁。”
“看来我们给他的压力不小。”林青抿了口茶,“你查到他海外资产的线索了?”
苏芮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你呢?你的‘特殊渠道’,有没有找到能直接钉死他的东西?光靠目前的这些外围证据,很难撼动他。”
两人目光交汇,空气中弥漫着相互审视与权衡。他们都握有对方不知道的筹码,也都不愿轻易亮出底牌。
“或许,”林青缓缓开口,“在某些非核心、但足够引发连锁反应的点上,我们可以暂时……信息共享?”
苏芮沉默片刻,点了点头:“可以。但仅限于必要范围,而且,各查各的,最终凭本事发稿。”
一场有限度的、充满警惕的临时同盟,在这个安静的茶馆角落里,无声地达成了。林青知道,与苏芮的合作风险与机遇并存,但为了揭开这张覆盖全省教育系统的黑幕,他不得不尝试借助这份来自同行的、亦敌亦友的力量。而最终的真相,似乎也在这竞争与合作的拉扯中,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