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一个月的“国潮”项目赛马,在纷纷扰扰中终于落下帷幕。项目复盘会当天,大会议室里座无虚席,气氛相较于项目启动时,多了几分微妙与凝重。所有人都清楚,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项目总结,更是对两种内容模式、两条发展路径的一次终极评判。
李一舟端坐主位,神色平静。他的左手边,是秦传勇及其核心骨干,虽然努力维持着表面的镇定,但眉宇间难掩一丝挫败后的阴郁。右手边,则是林青和他的团队,经历过舆论风波的洗礼,他们身上反而多了一份沉静与笃定。
会议首先由数据分析部门汇报最终结果。巨大的幕布上,并排展示着两条数据曲线和一系列关键指标。
秦传勇团队的红色曲线,在初期以一个近乎垂直的角度飙升后,中后期增长明显乏力,甚至因为后期抹黑事件的反噬,出现了一段小幅度的下滑。最终数据定格在:总曝光量、短期引流销售额巨大,堪称耀眼。但用户画像显示,受众黏性低,负评率在事件后显着攀升,品牌关联词中出现了不少“炒作”、“浮躁”等负面词汇。
而林青团队的蓝色曲线,则呈现出一条典型的“慢热型”增长轨迹。初期平缓,在“开放式工作室”事件和后续持续的内容发酵推动下,中后期以一个稳健而持久的斜率不断攀升,最终在总互动量、视频完播率、用户口碑评分、媒体主动报道量等指标上实现了反超。更关键的是,用户画像显示其吸引的多为高学历、高收入、注重精神消费和品牌价值观的优质用户,用户黏性极高,品牌关联词多为“匠心”、“真诚”、“文化”、“有价值”。
数据分析总监总结道:“从纯粹的短期销售转化来看,秦总监团队略胜一筹。但从品牌美誉度提升、用户忠诚度构建、以及内容的长期生命力和社会影响力来看,林总监团队的‘寻根国潮’计划,为我们创造了更大的无形价值和更可持续的增长潜力。”
这番话如同一记无声的惊雷,在会议室里炸响。支持秦传勇的一方沉默了,而更多人则将目光投向了始终面容冷峻的商业副总裁——安向宇。
安向宇看着幕布上那鲜明的对比,手指无意识地轻轻敲击着桌面。他推了推金丝眼镜,镜片后的目光锐利地扫过林青,然后缓缓站起身。整个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想知道,这位一向以RoI(投资回报率)为唯一圭臬的副总裁,将如何评判这“无形”的价值。
“李总,各位同事,”安向宇的声音一如既往的平稳,听不出太多情绪,“首先,我必须承认,在项目初期,我对林总监的‘寻根国潮’计划,是持保留甚至怀疑态度的。”
他顿了顿,目光再次落在林青身上,这一次,带着一种复杂的、审视中夹杂着探究的意味。“我的判断基于最基础的商业逻辑:投入高、周期长、受众垂直,短期看不到明确的变现路径。在当时看来,秦总监聚焦流量和快速变现的方案,无疑是更符合商业效率的选择。”
他话锋一转,语气出现了细微的波动:“但是,这一个月的数据变化和市场反馈,尤其是后期围绕‘破线绣’事件的一系列发展,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我的观点。”
他指向代表林青团队的数据:“短期销售额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但品牌美誉度的提升、高端用户群的精准捕获、以及由此带来的媒体声量和平台价值溢价,这些同样是商业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长期效应,可能远超那部分销售额的差距。”
安向宇微微吸了一口气,似乎在组织语言,最终,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有些意外的表态:“我承认,我之前的判断可能过于聚焦短期KpI,忽视了内容生态健康度和品牌长期壁垒构建的重要性。林总监和他的团队,用实际结果证明了,‘深度内容’并非与‘商业价值’对立,反而可以开辟出一条更具韧性、更不易被复制和取代的护城河。”
他虽然依旧保持着商业精英的冷静,但这番主动承认判断有误的言论,无疑是对林青团队模式最有力的肯定!会议室里响起了一阵低低的议论声,不少人看向林青的目光充满了惊叹。
林青能感觉到身边团队成员们抑制不住的激动。他本人内心也松了一口气,但更多的是一种被理解的欣慰。他知道,赢得安向宇这种纯粹商业思维者的认可,远比赢得一场简单的数据比拼要困难得多,也重要得多。
李一舟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最终拍板,充分肯定了“寻根国潮”计划的成功,并宣布公司将加大对这类深度内容模式的资源倾斜。
复盘会结束后,人群逐渐散去。林青正准备离开,却被安向宇叫住。
“林总监,留步。”
林青停下脚步,看向这位一向难以捉摸的副总裁。安向宇走到他面前,沉默了片刻,似乎在斟酌词句。他不再是会议上那个冷静剖析数据的副总裁,眼神里多了一丝……堪称感慨的情绪。
“林青,”他罕见地直呼其名,声音低沉了几分,“你知道吗?在我过往的经验里,情怀和商业往往是两条平行线,甚至经常背道而驰。我见过太多打着理想主义旗号,最终却消耗完资源留下一地鸡毛的项目。”
他目光复杂地看着林青:“但你这次,确实让我看到了……内容的另一种可能。一种不是简单地迎合流量,而是通过创造真实价值来吸引和留住用户,并最终反哺商业的模式。”
他微微颔首,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叹服:“你做得很好。继续坚持下去。”
说完,他不等林青回应,便转身离开了,背影依旧挺拔,却似乎少了些以往的绝对冰冷。
看着安向宇离去的方向,林青站在原地,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胜利,更是他所坚信的那条“流量向善”之路,在残酷的商业世界里,第一次真正赢得了重量级人物的尊重和认可。前路依然漫长,但至少,他证明了,理想与商业,并非只能二选一。他握了握拳,眼神更加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