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空气仿佛还凝结着苏芮和安安离开时留下的冰冷寂静,但林青没有太多时间舔舐伤口。
安向宇在战略会上冰冷的质询言犹在耳,“民生微光”计划急需一个足够分量的案例来证明其商业与社会价值并存的可能性。就在这时,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社会议题浮出水面——“老人数字鸿沟”。
团队成员小孙提交的初步报告显示,随着公共服务全面线上化,不少老年人因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在就医、出行、办理政务等方面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这是一个真实存在,且能引发广泛共鸣的痛点。
“机会来了!”林青精神一振,立刻召集团队部署,“我们要深入挖掘几个典型案例,不仅要展现困境,更要探寻解决方案,比如社区组织的手机培训班,年轻人自发编写的‘大字版’使用手册,还有那些设计得更人性化的适老化App。角度要全面,既要反映问题,也要传递希望和可行性。”
他命令系统同步启动分析:【目标议题:‘老人数字鸿沟’。预测主流情绪共鸣点,分析潜在传播路径。】
系统界面数据流平稳运转:【分析中……核心情绪:焦虑、无助、同情。高传播潜力节点:具体困境场景(如医院挂号失败)、代际冲突、解决方案展示。建议:平衡负面情绪与正向引导,避免单一悲情叙事。】
林青心下稍安,系统的分析与他的判断基本一致。团队迅速分头行动,投入紧张的采编工作。
然而,几乎在同一时间,秦传勇的团队也锁定了这个热点。
秦传勇坐在自己的独立办公室里,面前的大屏幕上正运行着一个界面更为花哨、数据跳动更加迅猛的系统——这是他重金打造并引以为傲的“流量引爆系统”。他输入关键词“老人 数字鸿沟”,系统几乎在瞬间就弹出了密密麻麻的分析结果:
【关键词情感分析:负面情绪主导(愤怒88%,悲伤79%,焦虑65%)】
【爆款元素匹配:建议聚焦‘被时代抛弃的绝望’、‘子女不孝的控诉’、‘制度冷漠的指责’。】
【最佳引爆策略:选取极端个案,强化冲突,制造‘悲情爆点’,激发观众保护欲和愤怒情绪,实现病毒式传播。音乐库匹配:高悲伤值曲目已就绪。】
秦传勇嘴角勾起一抹尽在掌握的笑容。“听见没?”他对着手下吩咐,“就按系统说的办!去找最惨、最极端的例子,画面要冲击力强,文案要狠,直接把矛头指向不作为的机构和冷漠的年轻人!我们要的不是解决问题,是引爆情绪!”
他手下的人心领神会,如同精准的猎犬,迅速扑向他们需要的“素材”。
几天后,双方团队的视频再次狭路相逢。
秦传勇团队的视频率先引爆。标题极具冲击力——《数字时代抛弃了他们!七旬老人因无法扫码,雨中徒步十里求医!》。视频选取了一位言语不清、步履蹒跚的老人作为主角,镜头极力渲染其孤独无助,画面色调阴郁,配乐悲怆煽情。文案更是直接将矛头引向“冰冷的技术”和“缺失的人文关怀”,却刻意忽略了社区曾多次上门试图帮助老人办理线下预约,以及老人自身因顾虑麻烦他人而多次婉拒的复杂背景。
在“流量引爆系统”的推波助澜下,这条高度情绪化、简化归因的视频,如同投入干柴的火把,瞬间点燃了网络的愤怒。点赞、转发、评论数呈指数级暴涨,相关话题迅速冲上热榜前列。舆论几乎一边倒地谴责技术进步带来的“不公”和“冷漠”。
而林青团队精心制作的视频《跨越鸿沟,爱与科技同行》随后发布。视频客观呈现了多位老人面临的实际困难,但也详细介绍了社区志愿者如何耐心教导老人使用手机、科技公司开发的简易模式如何操作、家庭成员如何有效沟通协助等多元的解决方案。节奏平稳,叙事客观,基调温暖。
两相对比,林青的视频在数据上遭到了碾压式的打击。
后台监控屏幕上,代表秦传勇团队的红色数据曲线一飞冲天,而代表林青团队的蓝色曲线则增长缓慢,几乎被淹没。网络舆论几乎完全被秦传勇主导,甚至开始有声音嘲讽林青团队的视频“隔靴搔痒”、“为既得利益者洗地”、“缺乏共情”。
办公区内,气氛降到了冰点。团队成员们看着那惨淡的数据,脸上写满了沮丧和不解。
“林哥,我们……是不是又错了?”小孙的声音带着失落,“明明我们说的才是更全面的真相……”
林青紧抿着嘴唇,盯着屏幕上那条刺眼的红色曲线和系统界面不断弹出的【对方视频情绪渲染力超标,逻辑权重被压制】的提示,内心再次掀起了巨浪。
动摇,如同毒蛇般噬咬着他的信念。
难道在这个时代,复杂的真相真的毫无吸引力?难道只有极端的情绪才能赢得关注?他坚持呈现事实的全貌,探寻解决的路径,这种努力在流量洪流面前,是否真的毫无意义?如果“民生微光”计划的首个重磅项目就如此惨淡收场,他拿什么去说服安向宇?拿什么去支撑自己的理念?
巨大的压力让他几乎喘不过气。他甚至在一瞬间产生了怀疑,是否应该像秦传勇那样,稍微向流量妥协一点点?
就在这时,他脑海中的系统界面再次闪烁,不同于之前的受阻提示,这一次,它清晰地标注出了秦传勇视频中的几个关键帧和文案段落,并给出了冷静的分析:
【提示:检测到目标内容存在事实夸大。关键场景‘雨中徒步十里’与实际地理距离(约三公里)存在显着误差。】
【提示:目标内容存在选择性忽视。未提及社区已提供的七次上门协助记录。】
【警告:该传播模式短期流量增益显着,但建立在扭曲的事实基础上,长期存在舆论反噬高风险。建议:坚守信息可信度。】
系统的提示,像一盆冷水,瞬间浇熄了林青内心的动摇和浮躁。
他深吸一口气,眼神重新变得坚定。是的,他差点又迷失在流量的幻象里。秦传勇的系统追求的是瞬间的引爆,而他的系统,以及他所坚持的新闻理想,追求的是长期的、可持续的公信力。
“我们没有错。”林青转过身,面对团队成员,声音沉稳而有力,“数据暂时落后,不代表我们输了。真相需要时间沉淀,而情绪,总会退潮。做好我们该做的,持续跟进事件,尤其是那些有效的解决方案的落地情况。”
他选择坚守,哪怕前路看起来一片黯淡。
就在林青团队数据持续低迷,网络舆论几乎被秦传勇完全掌控的第三天,转机开始悄然出现。
一些关注社会民生领域的资深媒体人、社区工作者开始自发转发和评论林青团队的视频,肯定其全面、客观的视角。同时,网络上开始出现一些不同的声音,质疑秦传勇视频中那些过于戏剧化的情节的真实性。
而真正的致命一击,来自一则权威媒体的官方评论。
一家极具影响力的中央级媒体在其官方社交媒体账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解决“数字鸿沟”需要温度,更需要精度》的评论文章。文章并未点名,但犀利地指出:“近期,部分自媒体围绕‘老人数字鸿沟’议题的报道,存在过度煽情、片面解读甚至夸大事实的倾向,将复杂的系统性社会问题简单归因于技术进步或个体冷漠,虽能一时博取眼球,却无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反而容易激化社会情绪,误导公众认知。我们呼吁,关注弱势群体,更应秉持客观、理性、建设性的态度,将焦点放在如何切实推动适老化改造、加强社区帮扶、促进代际沟通等更具操作性的解决方案上。”
这篇文章,如同一柄精准的手术刀,直接剖开了秦传勇那套流量玩法的本质。
虽然秦传勇的视频数据依然庞大,但其内容的可信度和舆论风向,开始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一场围绕真相与流量的对决,第一次露出了逆转的曙光。而林青那套坚守真相、略显笨拙的系统,似乎在这场对决中,隐隐指向了更可持续的未来。秦传勇团队内部,第一次因为外界的质疑而出现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慌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