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转眼已是林青与苏芮的锡婚纪念日。“灯塔计划”的办公空间被精心布置过,彩带与暖黄的灯光交织,充满了欢声笑语。新老成员济济一堂,王闯、李锐带着曙光工作室的几位骨干来了,乔乔、陆辰也已独当一面,还有不少在“灯塔”资助下崭露头角的年轻面孔。空气中弥漫着蛋糕的甜香和咖啡的醇厚,众人举杯,祝福这对在真相战场上结缘、在生活风雨中携手的伴侣。
在这充满温情的时刻,林青做了一个慎重的决定。他拿出一个略显陈旧的、皮革封面的厚笔记本,郑重地交到一位名叫方哲的年轻人手中。这个年轻人思维敏锐,兼具技术能力与人文关怀,是“灯塔”年轻一代中的翘楚。
“这是我十几年的一点心得,还有一些……特殊的经验,”林青的目光温和而深邃,他指的是那些无法言说、与系统共融的洞察,“现在交给你。希望它能帮你,也帮‘灯塔’,走得更稳、更远。”方哲双手接过,感觉那笔记本沉甸甸的,仿佛接过了一份沉甸甸的信念与责任。
然而,原本轻松的氛围,却被一个沉重的话题打破了。不知是谁先提起了最近轰动一时的“江南省出租车冲撞行人事件”。这起导致五死三伤的悲剧,本应引发对底层劳动者生存压力、社会心理干预机制等深层次问题的严肃探讨。
但现实是,网络上充斥着肇事司机被“人肉”出的碎片化信息、各种未经证实的“内幕消息”、遇难者家属悲痛欲绝的特写镜头,以及铺天盖地的愤怒宣泄与相互指责的骂战。各大流量平台算法推送着最能刺激情绪的内容,唯独缺少了一份冷静、客观、深入挖掘事件根源的深度调查报道。
“我盯了三天,没有一家传统媒体的记者做出像样的深度稿。”
“全是自媒体在带节奏,真相被情绪淹没了。”
“我们这行……是不是真的完了?”一位从传统媒体转型过来的老记者灌了口啤酒,语气萧索。
这个话题像一块寒冰,瞬间让热闹的聚会冷了下来。在座的或多或少都与调查新闻有着不解之缘,他们怀念那个为了一个线索奔波千里、为了理清一个事实彻夜不眠的年代。然而,现实的骨感让他们感到无力。深度调查记者群体的凋零,严肃新闻空间的萎缩,以及信息茧房和情绪化表达的肆虐,都像沉重的巨石压在每个人心头。连李锐这样技术乐观派,也沉默地推了推眼镜,盯着杯中旋转的泡沫。
林青听着大家的议论,看着窗外沉沉的夜色,内心同样充满了忧虑。他成功地从一线退下,找到了事业与家庭的平衡,培育着新的力量。但面对整个行业生态的剧变,面对似乎日益稀薄的理性空间,他同样感到个人的渺小与无力。自媒体资讯时代浪潮汹涌,传统的灯塔之光,能否穿透这越来越浓的迷雾?他不知道答案。
聚会的气氛变得有些沉闷和伤感,空气中弥漫着对昔日荣光的怀念与对前路的迷茫。
就在这时,林青放在桌上的手机屏幕,突兀地亮了起来,发出了一声清脆的信息提示音。
几乎所有目光都下意识地投了过去。
林青拿起手机,解锁。是一条来自“灯塔”公共求助渠道的加密信息。发信人匿名,内容简短却触目惊心:
【林记者,救救我们!县里唯一的化工厂长期夜间偷排,河水变了颜色,孩子们身上起了怪疹子,投诉无门,证据被压。我们怕……】
信息的后面,附着几张模糊但依然能看出河水异色和儿童皮肤红疹的照片。
一瞬间,餐厅里安静得能听到彼此的呼吸声。
林青的目光从手机屏幕上抬起,缓缓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他看到了苏芮眼中一闪而过的担忧,但她随即握住了他的手,给予无声的支持;他看到了摇篮车里睡得正香的女儿安安,小脸恬静;他看到了王闯、李锐这些老伙计眼中重新燃起的、熟悉的光芒;他也看到了方哲等年轻面孔上,那份混合着紧张、愤怒与跃跃欲试的神情。
个人的幸福、家庭的宁静,是如此具体而温暖。但那条求助信息,那背后可能隐藏的污染与不公,那些在困境中挣扎的人们,同样真实而迫切。
他没有立刻说话,只是将那条信息投射到了公共屏幕上,让所有人都能看到。
然后,他抬起头,眼神中的忧虑和迷茫已然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历经风雨后不曾磨灭的、如同磐石般的坚定。那光芒,与十几年前那个初出茅庐、誓要揭开黑幕的年轻记者,并无二致。
他看了看苏芮,看了看女儿,最后目光落在方哲,以及所有“灯塔”成员的身上,嘴角甚至勾起了一丝微不可察的、属于“林教头”的弧度。
“看来,”他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斩钉截铁的力量,打破了满室的沉寂,“我们闲不住了。”
脑中的系统开始波动,快速搜集线索和数据,寻找关键人。
林青想:新的危机,正在赶来,而灯塔,必将再次点亮,路还长着呢……
(第二卷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