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丰源中央厨房”那令人触目惊心的生产车间回来后,林青和团队并没有急于将暗访素材公之于众。他深知,预制菜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绝不能因一家工厂的问题而全盘否定一个产业,更不能被情绪裹挟,失去客观公正的立场。真正的深度调查,需要倾听并验证各方的声音。为此,他制定了详尽的采访计划,力求全面还原真相——既包括家长们的合理担忧、学校的实际困境、监管部门的立场,也包括支持预制菜一方的理论和依据。
几天下来,他们密集走访了江县城的几所中小学校长、部分持反对意见的家长代表,也与县教育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的相关科室负责人进行了初步沟通。这些采访提供了不同角度的信息碎片,但关于预制菜安全性与必要性的核心争论,依然胶着。支持者强调标准化、效率与可控的安全风险;反对者则执着于新鲜度、营养流失和潜在的长期健康影响。
为了打破僵局,林青将目光投向了拥有话语权的专家群体。通过公开渠道,他联系到了几位曾在媒体上发声,对校园引入预制菜持积极态度的学者。其中,东榆省食品工业协会的副会长、省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的董志明教授,是态度最鲜明、也是媒体上最常见的“支持派”代表。
采访安排在董教授位于省农大的办公室。窗明几净,书香四溢,墙上挂满了各类奖状和学术聘书。董教授本人温文尔雅,逻辑清晰,从食品工业化的必然趋势,讲到现代杀菌与锁鲜技术的进步,再谈到预制菜在食品安全控制上相较于传统食堂模式的潜在优势。
“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董教授推了推眼镜,语气笃定,“规范生产的预制菜,其微生物控制水平、农药残留检测标准,是很多传统后厨难以企及的。家长们对‘添加剂’谈虎色变,这可以理解,但只要是合规、限量使用,就是安全的。关键在于标准和监管是否到位。”
林青认真记录着,努力保持思维的开放。他提醒自己,不能因为见过“金丰源”的肮脏,就对所有预制菜和相关论述抱有偏见。他渴望找到一个坚实的支点,来平衡各方观点,还原一个尽可能客观的图景。
然而,就在董教授侃侃而谈,引经据典为其观点提供支撑时,林青脑海中那个已能初步感知他情绪波动的谎言识别系统,竟在未收到任何主动指令的情况下,被悄然激活了。
一股微弱的数据流开始在他意识深处涌动。起初,林青并未在意,以为是自己在快速思考时产生的杂念。但那数据流越来越清晰,并且明显与他正在听取的访谈内容无关。系统似乎在自主地调取、关联和分析着某些外部信息——它基于董志明这个名字,以及“预制菜”、“校园”、“支持”等关键词,正以一种林青无法完全理解的方式,穿透网络屏障,抓取着与这位教授相关的海量碎片化信息:他近五年来在各类媒体上的发言稿、参与的研讨会名单、署名发表的产业研究报告、甚至其负责的科研项目列表和部分公开的经费来源记录……
这些信息在林青的“意识视野”中快速闪过、碰撞、链接。他感到一阵轻微的眩晕和诧异,表面上仍保持着专注倾听的姿态,内心却已翻江倒海。系统这是在干什么?它难道在自行调查董教授?
几分钟后,董教授正讲到“某些企业对预制菜营养保留技术的研发已取得突破性进展”时,那股无序的数据流骤然停止。所有信息被瞬间整合、提炼,最终在林青的意识中,清晰地投射出一条冷静得不带丝毫情感的警示:
【目标言论与特定利益关联方存在高度相关性风险。关联指向:多家预制菜生产企业(包括“金丰源”关联企业)、相关行业协会及特定方向的科研经费支持。建议对言论客观性保持审慎评估。】
这行文字的浮现,让林青握着笔的手指微微一僵。他抬眼看向面前依旧风度翩翩、言之凿凿的董教授,一股寒意悄然爬上脊背。
系统没有判断董教授的话是真是假——因为从纯技术角度,他说的很多内容可能确实符合现行标准和部分科学事实。但它绕过了话语本身,直指说话的“动机”和背后的“利益网络”。它进化出的,是一种更为深刻、也更接近真相核心的“利益关联分析”能力!
林青内心涌起一种复杂的情绪。一方面,是对系统能力再次突破的惊叹与一种“老父亲”般的满意感——它不再仅仅是被动应答,而是开始主动提供更具穿透力的洞察。另一方面,则是一种深沉的悲哀与警惕。连学术权威的声音,都可能被无形的利益之手所编织的网络所影响甚至操控,普通公众又该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与立场?
他没有表露出任何异样,继续完成了对董教授的采访,并礼貌地道别。
走出农大校园,坐进车里,林青久久没有说话。王闯看他神色凝重,问道:“怎么了?专家说的没道理?”
林青摇摇头,将系统提示的内容掐头去尾地简要告知。
王闯吹了个无声的口哨:“好家伙,这是直接从根子上刨啊!这么说,网络上那些铺天盖地、看起来挺有道理的支持声音……”
“没错,”林青接口道,目光锐利地看向窗外,“我们需要警惕,其中有多少是像董教授这样,背后有着复杂利益关联的‘权威发声’,又有多少,可能是更加直接、更加隐蔽的……网络水军。”
一个新的、更为隐蔽的调查方向,在他心中明晰起来。水面之下,暗流汹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