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二、一……发布!”
林青敲下回车键,那段精心剪辑的视频,配着耸动的标题《实锤!教育局官员为捂盖子,竟派美女下属公然行贿记者!》,如同投入静默深海的炸弹,通过“真相之眼”的账号,在数个尚未被完全封锁的社交平台同时引爆。
视频不长,但信息量爆炸。从苏晴推过厚厚的信封,到她言语间的暗示引诱,再到林青最后犀利的反问“派你来的刘副局长,愿意出到什么价钱?”,以及苏晴瞬间煞白的脸色和邻座偷拍男子惊慌的神情,每一个画面都清晰无比,每一句对话都录得清清楚楚。尤其是林青将信封扔回桌上,掷地有声地说出“这是你们试图贿赂我的证据”时,那份冷静与正义感,与对方卑劣的手段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
一夜之间,舆论风暴逆转!
之前所有关于林青“敲诈勒索”、“报道失实”的指控,在这段铁证面前都显得苍白可笑。本地论坛、微信朋友圈、甚至是一些小众的短视频平台,都被这个话题刷屏。
“我的天!原来我们一直骂错人了!”
“这女的我知道,好像是教育局办公室的,根本不是老师!”
“支持林记者!这才是真正的记者!”
“那个刘副局长是不是该出来走两步?”
就连林青之前常去的那家面馆老板,都特意给他发来信息:“小林,错怪你了!下次来,面钱算我的!”
报社王主任也打来电话,语气复杂,少了之前的严厉,多了几分试探:“林青啊……网上的视频,是真的?你……唉,先保护好自己。”
看着屏幕上汹涌的支持和声援,林青长长地、缓缓地吐出了一口积压在胸中许久的浊气。那是一种沉冤得雪般的释然,更是一种力量回归的坚定。他证明了,真相即使被暂时掩埋,也终有破土而出的一天。这份来自公众的认可,远比想象中更让人振奋,也让他更加明确了自己脚下的道路——无论多难,都要走下去。
然而,就在一片支持声中,一个不和谐的音符悄然出现。一个拥有数十万粉丝、自称“独立评论人”的网红博主“求真哥”发布了一条长文,他没有直接否定视频内容,却用极其专业的口吻,从“光线角度的一致性”、“音频波纹的轻微异常”等技术层面,暗戳戳地提出“合理质疑”:“视频是否为经过精心剪辑的‘完美证据’?是否存在引导性拍摄的可能?我们呼吁更多元的信息,而非单一信源。”
这篇看似“客观理性”的分析,迅速被一些水军账号转发,评论区开始出现“视频造假”、“钓鱼执法”等混淆视听的言论。
林青看着“求真哥”那条博文,眼神微冷。他知道,这是对手的反扑换了一种更隐蔽、也更阴险的方式。舆论的战场,从来不只是简单的支持与反对。
他截下“求真哥”的博文和那些可疑的评论,一个新的计划开始在心中酝酿。看来,是时候让“真相之眼”,去会一会这位“求真”的同行了。这把刚刚点燃的火焰,能否经得住这瓢暗处泼来的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