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获奖的喜悦和喧嚣,如同夏日雷雨,来得猛烈,去得也快。当贺喜的人群散去,媒体的聚光灯移开,“北匠工坊”的院子里,又恢复了往日的节奏。只是,空气中似乎多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一种沉甸甸的底气,和一份静悄悄的担当。
陈山河没有沉浸在荣誉里。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奖杯是过去的证明,未来的路,还得靠脚下的功夫。他召集了核心骨干,在摆着奖状(省里颁发的,一个镀金的奖杯和一张大红证书)的“荣誉角”旁边,开了一个务实的会。
“奖,咱们拿到了,脸,露大了。”陈山河开门见山,语气平静,“可接下来,咋整?是靠着这块牌子,坐地起价,萝卜快了不洗泥?还是把这奖杯,当成压在心口的磨刀石,让咱的活儿,配得上这份荣耀?”
郑怀古磕了磕烟袋锅,第一个开口:“牌子越响,越得惜福!活儿要是差了,摔得更狠!我看,规矩得再立严点!”
“郑师傅说得对!”石根接过话,“现在找上门的活儿多了,啥要求的都有。有的图快,有的图便宜。咱不能啥都接,得挑!接,就得干好!不能砸了招牌。”
李杏枝翻着账本,补充道:“现在料钱、工钱都涨了,成本上去了。咱的价钱,也得体现咱的价值。不能光图量,得做精,利润才长远。”
王老蔫也点头:“是啊,山河。现在咱是名人了,得更讲究。料要用好的,工要细的,宁肯少接单,不能出次品。”
大家的意见高度一致:不冒进,不求量,要稳扎稳打,靠品质和信誉立足。
陈山河心里有了底。他综合大家的意见,提出了“后获奖时代”的发展思路:
一、产品分级,定位清晰。
将产品线明确划分为三个等级:
1. “怀古·典藏”系列: 由郑怀古亲自督造或指导,选用顶级材料,纯手工打造,限量生产,主打收藏和高端定制,是品牌的旗帜。
2. “北匠·匠心”系列: 由石根等骨干匠师主导,沿用传统工艺,用料扎实,面向注重品质和品味的中高端客户,是工坊的利润主体。
3. “家常·实用”系列: 在保证基本质量和“北匠”工艺特色的前提下,适当简化装饰,采用性价比更优的材料,满足普通家庭的实用需求,薄利多销,维持工坊基本运转和学徒培养。
二、流程再造,标准量化。
借鉴“明韵”项目的成功经验,将优秀工艺标准化。为每个系列、每类产品制定详细的《工艺标准手册》,图文并茂,明确用料、工序、工时、检验标准,让质量可控可查。新学徒必须通过手册培训和考核才能上岗。
三、客户筛选,宁缺毋滥。
建立客户评估机制。对于一味压价、不尊重工艺、要求不合理的订单,勇于说“不”。将资源集中在认可“北匠”价值、追求品质的优质客户身上。
四、品牌深化,文化赋能。
开始系统地整理“北匠”的品牌故事、工艺传承、匠人精神。计划筹建一个小型的“工匠精神展示角”,陈列老工具、工艺流程图解、获奖作品模型等,让客户不仅买到家具,更能感受到背后的文化和匠心。
策略定下,立刻执行。工坊门口挂出了新的价目表和产品系列说明,明确告知客户不同系列的差异。接单时,前台(由李杏枝兼任)会耐心介绍产品定位,引导客户理性选择。
变化是显而易见的。起初,有些图便宜的客户看到涨价和新规矩,嘟囔着走了。但更多认可“北匠”价值的客户留了下来,他们愿意为好的工艺和信誉买单。工坊的订单量似乎没有爆炸式增长,但单笔利润和客户满意度显着提高。工人们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疲于奔命,而是有更充足的时间去打磨每一件产品。
郑怀古有了新的任务,除了把关“典藏”系列,就是带着石根总结工艺,编写标准手册。老爷子干得津津有味,觉得这是比做一两件家具更有意义的事。
石根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不仅要管理生产,还要学习成本核算、客户沟通。他忙得脚不沾地,但眼神越来越沉稳,颇有几分陈山河当年的影子。
傍晚,陈山河和李杏枝散步到村口。夕阳下,工坊的新厂房披着金光,安静而坚实。
“山河哥,咱这么弄,是不是太慢了?”李杏枝看着远处,轻声问。她有时还会担心订单不够多。
陈山河笑了笑,指着路边一棵枝干遒劲的老槐树:“杏枝,你看那棵树,长得慢吧?可你看它这筋骨,风雨来了也撼不动。咱‘北匠’,不做春天的杨树,哗啦啦长一片,风一吹就折。咱要做这老槐树,一年年长,把根扎深,把干长壮。慢点,稳当。”
李杏枝顺着他的手指看去,点了点头,心里那点焦虑消散了。她挽住陈山河的胳膊,看着自家工坊的灯火,心里充满了踏实和希望。
获奖 获奖,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全新的起点。它让“北匠工坊”看清了自己的价值和方向。告别浮躁,回归匠心,在精益求精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这,就是陈山河为“北匠”选择的,最踏实、也最远大的未来。逆袭的故事,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