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机器带来的高效率是显而易见的,但磨合期的磕绊也随之而来。
这天下午,石根用电刨处理一批做组合柜侧板的木料。小伙子求快,推料时手劲不稳,一块板子边缘刨得深了半毫,整块板子眼看就废了。
“哎呀!”石根懊恼地叫了一声,心疼地看着那块板子。
“慌什么!”郑怀古不知什么时候踱了过来,皱着眉捡起那块板子,用手指量了量,又看了看刨刃的角度,“刨子调歪了!跟你说了多少遍,上机子前先检查!这料子多金贵,糟蹋了!”
石根被训得缩着脖子,不敢吭声。
陈山河闻声过来,看了看情况,没急着批评石根,而是对郑怀古说:“郑师傅,您看这板子还能补救不?”
郑怀古哼了一声,没搭理陈山河,却转身走到电刨前,弯腰仔细检查起来。他用粗糙的手指拨弄着深度调节的螺丝,又看了看刨刃的平行度。
“螺丝松了,刃也不平。”他嘟囔着,然后竟然拿起旁边的工具,开始动手调整!他动作不快,但极其精准,每一个微调都恰到好处。
陈山河和石根都愣住了。这倔老头,平时对“电老虎”嗤之以鼻,今天居然主动上手修?
郑怀古调试完毕,随手拿过一块废料试了试。刨刃平稳运行,刨出的木花均匀细密。
“行了,再试试。”他板着脸对石根说,语气依旧硬邦邦的。
石根赶紧重新上料,这次小心翼翼,推出来的板子平整光滑,分毫不差。
“谢谢郑师傅!”石根又惊又喜。
郑怀古没理他,背着手,又踱回自己的铁匠炉旁,叮叮当当地敲打起来,仿佛刚才什么都没发生。
陈山河看着老头的背影,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他知道,这倔强的老匠人,虽然嘴上不饶人,心里却已经开始接纳这些新玩意儿了。他看重的是活计的质量,只要对提高质量有帮助,他骨子里那份对技艺的执着,会让他放下成见。
果然,从那天起,郑怀古对新机器的态度悄然发生了变化。
他不再一味地贬低,而是开始默默地观察。有时会站在电刨旁,看石根他们操作,看到不规范的地方,还是会毫不客气地指出来:“手!往下压!不是用蛮力推!”“这料子纹理反了,这么刨容易戗茬!”
有时,他甚至会趁没人的时候,自己上手摆弄几下电钻或者手锯,研究它们的结构和原理。他那双摆弄了一辈子铁锤和火钳的手,触摸冰冷的机器时,虽然有些笨拙,却带着一种探究的专注。
一天,陈山河在设计一款新的沙发框架,需要在一个弧形木料上打一排精确的斜孔。手工打孔很难保证角度一致。他正琢磨着,郑怀古溜达过来,看了看图纸,又看了看那块弯料,突然开口:
“用电钻,做个靠模。”
陈山河一愣。靠模?这可是后世才普及的辅助工装概念!
郑怀古没多解释,转身回铁匠铺,叮叮当当一阵,竟然用废铁片打了一个简易的、带角度的铁质导向套。他把导向套固定在木料上,递给陈山河:“套着这个打。”
陈山河一试,电钻钻头顺着导向套的斜面钻进去,打出的孔角度精准无比!效率提高了数倍!
“郑师傅!您这办法太绝了!”陈山河由衷赞叹。这老匠人的经验和智慧,真是无价之宝!
郑怀古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只是淡淡地说:“机器是死的,人是活的。好匠人,得让机器听人的,不能让人被机器牵着鼻子走。”
这话,让陈山河肃然起敬。是啊,无论工具如何进步,匠心才是根本。
从此,新作坊里的氛围更加和谐。电动工具负责提高效率,完成粗加工;郑怀古这样的老匠人,则凭借经验和巧思,负责技术指导和精细部分的把关,尤其是复杂的榫卯结构和需要特殊处理的部件。
传统与现代,经验与效率,在这小小的作坊里,找到了最佳的平衡点。
郑怀古虽然还是很少笑,话也不多,但他开始主动参与到新产品的设计和改进讨论中,偶尔还会对陈山河的设计提出一针见血的建议。他那间铁匠铺里打出来的家具五金件,如合页、拉手等,也愈发精巧耐用,与新式家具相得益彰。
李杏枝看着作坊里越来越红火的景象,看着山河哥和郑师傅之间那种默契,心里说不出的高兴。她感觉,这个家,这个事业,就像那新盖的厂房一样,根基越来越稳当了。
郑怀古的松口,不仅仅是接手了几台机器,更意味着陈山河真正赢得了这位技术核心的认可和支持。这对于他事业的稳固和发展,至关重要。
逆袭的路上,不仅需要抓住机遇,更需要凝聚人心。陈山河,正在一步步做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