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工人文化宫,一座苏式风格的老建筑,在八十年代初的县城里,算是气派的场所。展销会这天,宫门前人头攒动,红旗招展,高音喇叭里播放着欢快的乐曲,气氛热烈。
陈山河雇的卡车只能停在远处,他和王老蔫等人像蚂蚁搬家一样,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几件沉重的家具抬到那个偏僻的角落展位。
正如办事员所说,位置确实不好,在一个立柱后面,光线昏暗,人来人往也不容易注意到。
但陈山河没有气馁。他指挥着王老蔫,把展位精心布置起来。组合柜靠墙放好,玻璃拉门擦得透亮,里面分层摆上了李杏枝做的几个绣花枕头和一套新茶具,顿时有了生活气息。折叠餐桌打开,铺上李杏枝赶制的碎花桌布,放上一盆塑料花。两把扶手椅对称摆放,套上崭新的沙发套。就连那个小床头柜,也摆上了一个台灯(没通电,做个样子)。
经过这么一布置,原本不起眼的角落,竟然透出一股温馨、雅致的感觉,与周围那些简单粗暴地堆放着暖壶、脸盆、成捆的布匹的展位截然不同。
展销会正式开始,人流涌入。大多数人都被那些日常用品和热闹的国营厂展位吸引,匆匆从陈山河的展位前走过,最多好奇地瞥一眼。
陈山河也不急,他整理了一下身上笔挺的中山装(李杏枝特意熨过),面带微笑,耐心等待着。
转机发生在一个多小时后。
一对穿着体面、像是知识分子模样的中年夫妇,大概是走累了,想找个地方歇脚,看到了角落里的扶手椅。
“同志,这椅子能坐吗?”男的扶了扶眼镜,客气地问。
“当然可以!请坐!”陈山河热情地招呼。
夫妇俩坐下,立刻感觉到了不同。这椅子不像常见的硬木椅硌人,扶手的高度和靠背的弧度都很舒服。
“咦?这椅子坐着挺得劲。”女的惊讶地说,又摸了摸沙发套的布料,“这布也不错。”
“这是我们自己设计的,符合人体工学……就是坐着更舒服。”陈山河适时地介绍,“您再看看我们这个组合柜,带玻璃门,防尘,里面格局可以自己调整。还有这折叠餐桌,家里地方小的话,用起来特别方便。”
他一边说,一边演示着折叠餐桌的打开和收起。
那对夫妇显然被吸引了,站起身仔细观看家具的做工和细节。榫卯结构严丝合缝,漆面光滑平整,拉手等小五金也显得很精致。
“这家具……是哪家厂子生产的?样子以前没见过。”男的问道。
“我们是红旗公社农业生产服务队的,这些都是我们手工打的。”陈山河坦然回答,递上服务队的地址和简单介绍。
“个体户?”夫妇俩对视一眼,有些惊讶。他们原本以为是哪个新成立的家具厂的产品。
“是集体性质的服务队。”陈山河模糊了一下概念,重点强调质量和服务,“我们用料实在,做工精细,款式也都是根据现在的生活需求设计的。您要是有兴趣,可以订做,尺寸、颜色都可以按您家的要求来。”
正说着,又有一拨人被这别致的家具吸引过来,七嘴八舌地问这问那。
“这柜子多少钱?”
“能订做大的吗?我家墙宽三米五。”
“这桌子收起来真不占地方!”
角落展位渐渐热闹起来。陈山河不慌不忙,一一解答。他说话实在,不浮夸,重点讲家具的实用功能和工艺质量,很能博得好感。
那对知识分子夫妇没有立刻下单,但要了地址,说回去量量尺寸再定。但随后,一个穿着时髦、看样子像刚结婚的年轻女子,当场订做了一个带镜子的梳妆台。一个干部模样的老人,对折叠餐桌赞不绝口,也订了一张。
一个上午,陈山河带来的订单本上,就记下了五六条意向信息和三张正式订单!
消息像长了翅膀,在展销会上传开。很多人都听说角落里有个农村来的服务队,家具打得特别新颖、实用。好奇的人们纷纷涌过来看热闹,陈山河的展位竟然成了整个展销会后半程的一个小热点!
连展销会主办方的领导都被惊动了,特意过来看了看,对陈山河鼓励了几句,说这种有创新精神的产品应该支持。
展销会结束那天,陈山河收拾展品时,虽然累得筋疲力尽,但心里却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兴奋和成就感。
这次县城之行,不仅卖出了几件家具,拿到了订单,更重要的是,打开了知名度,验证了他设计的家具在县城市场的受欢迎程度!
回去的卡车上,王老蔫兴奋地数着收到的订金,咧着嘴笑:“山河,咱这下可出名了!县里人都知道咱了!”
陈山河看着窗外飞速后退的县城街景,脸上也带着笑,但眼神更加深邃。
出名只是开始。如何将这份关注转化为持续的生产力和品牌效应,才是接下来的挑战。
但他信心十足。因为他的家具,不仅仅是木头和油漆的组合,更承载着他对未来生活的理解和审美,是领先于这个时代的产品力!
逆袭的舞台,已经从农村扩展到了县城。而他的野心,远不止于此。这辆颠簸的卡车,正载着他和初步成功的喜悦,驶向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