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号基地联动试车的成功,如同一声响亮的汽笛,宣告了“高记”舰队新旗舰的正式入列。媒体的报道、行业的关注、以及渠道商们更加热切的询单,都为这份喜悦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身处风暴眼中心的高辉和马明远,却比任何人都清楚,试车的成功仅仅意味着硬件和基础流程的打通,真正的挑战——两个基地、两套团队、乃至两种可能存在的亚文化之间的深度融合,才刚刚拉开序幕。
最初的“不适感”,并未出现在宏大的战略或激烈的冲突中,而是悄然潜伏于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细节里。
一号基地的一位资深班组长,被临时抽调至二号基地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技术支援。他习惯性地按照一号基地多年摸索出的、效率最高的“土办法”,指挥新员工调整某台封装机的进料参数,以解决一个轻微的卡顿问题。这在他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操作。然而,这一举动却立刻触发了二号基地严格推行的“标准化操作流程”警报——任何对已核定工艺参数的修改,必须经过书面申请、技术评估和主管批准。
年轻的二号基地当班主管,严格按照规章制止了老师傅的行为,并要求他补填变更申请单。老师傅觉得脸上挂不住,嘟囔着“死板”、“不懂变通”,气氛一时有些尴尬。虽然事件很快在管理层的调解下平息,但那种“老办法”与“新规矩”之间的隐形张力,却如同水下的暗礁,隐隐浮现。
类似的摩擦并非个例。一号基地的销售人员习惯了与生产部门负责人直接电话沟通,快速解决客户的加急或特殊需求。但在新的集团架构下,这类需求需要走正式的“产销协同系统”,由计划部门统一协调。流程的规范避免了混乱,但也失去了一些曾经的“灵活”与“人情味”,让一些老销售感到束手束脚。
更深的隔阂,则存在于认知层面。一号基地的员工,骨子里浸润着“高记”从作坊到首次规模化成功的创业文化,强调吃苦耐劳、经验至上、结果导向,对栓子那样的老师傅有着近乎本能的信服。而二号基地的新员工,很多来自现代化的食品企业或应届毕业生,他们更习惯于系统流程、数据分析和标准化操作,对“手感”、“火候”这类难以量化的概念,虽表面尊重,内心却未必完全认同。
这种文化上的微妙差异,在“赋能学院”组织的一次跨基地技术交流会上,显露无疑。
当时,讨论的议题是如何进一步提升“经典麻辣”小龙虾调料风味的一致性。一号基地的老师傅们,围绕着“花椒的麻香要在第三分钟顶上来”、“辣椒的煳香不能过头”等经验性描述,争论不休。而二号基地的技术员,则倾向于展示炒制锅内的温度曲线、搅拌速率与关键风味物质检出量的相关性数据图表。
“光看数据有什么用?”一位一号基地的老师傅有些激动,“炒料的时候,锅气、手感,这些东西数据能抓得住吗?就得靠经验!”
“但经验无法复制,也无法稳定传递。”一位二号基地的年轻工程师反驳,“只有将经验转化为数据,建立模型,才能实现大规模、高稳定性的生产。”
交流会的气氛变得有些凝重,仿佛一条无形的界线,将会议室分成了“经验派”与“数据派”两个阵营。
这些看似细小的摩擦与隔阂,通过不同的渠道,汇聚到了高辉和马明远的案头。他们没有简单地指责任何一方,而是意识到,这是企业扩张过程中必然经历的“融合阵痛”。强行压制或偏袒任何一方,都可能导致内部裂痕的加深。
“不能让他们变成‘老高记’和‘新高记’。”高辉在一次管理层会议上严肃指出,“我们必须找到一条融合之道,让一号基地的‘魂’与二号基地的‘形’有机结合,让经验与数据互为支撑,而不是相互排斥。”
马明远深以为然。他采取了多管齐下的策略。
首先,他强化了“集团技术标准委员会”的职能,由栓子担任名誉主席,成员则均衡地来自两个基地的技术骨干,既包括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也包括精通数据分析的年轻工程师。委员会定期开会,其核心任务,正是将那些宝贵的、隐性的“经验”和“手感”,通过反复的实验、记录和对比分析,尽可能地“翻译”成更精准的、可量化的工艺参数和状态描述,并固化为集团统一的技术标准。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绝佳的相互学习与理解的平台。
其次,他加大了跨基地人员交流的力度和深度。不再仅仅是短期的支援,而是推行“岗位轮换”和“项目共建”。让一号基地的员工去二号基地体验智能化生产的精确与高效,也让二号基地的员工到一号基地感受传统工艺的微妙与匠心。共同组建项目组,去攻克具体的技术难题或推进新产品研发,在共同的目标下,打破隔阂,建立信任。
林薇则从文化和品牌层面入手。她策划了一系列“寻根之旅”与“未来之窗”活动。组织二号基地的新员工参观老店、听栓子、春妮讲述创业故事,感受“高记”味道的源头与初心;同时也邀请一号基地的老员工参观二号基地的研发中心、体验中心,了解品牌未来的发展方向与科技赋能的可能性。她试图在企业内部构建一个共同的叙事:无论基地新旧,无论方法传统还是现代,大家都是“高记”风味的守护者与创新者,只是站在了巨人肩膀的不同位置。
融合之道,润物无声。它不需要轰轰烈烈的运动,而是体现在每一次标准讨论时的相互倾听,每一次项目合作中的彼此妥协,每一次文化交流后的会心一笑。
渐渐地,那种无形的界线开始模糊。一号基地的老师傅开始主动学习查看数据报表,尝试理解参数背后的逻辑;二号基地的年轻工程师则更加虚心地向老师傅请教,试图捕捉那些数据无法完全描述的微妙差异。销售团队也逐渐熟悉并善用新的协同系统,发现规范的流程虽然少了些“随意”,却带来了更稳定的交付和更少的后续麻烦。
百味归心,其路漫漫。高辉知道,两个基地、两种文化的完全融合,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但他欣喜地看到,那座连接的桥梁正在一砖一瓦地搭建。当经验的智慧与数据的力量真正握手言和,当传统的坚守与创新的勇气彼此赋能,“高记”所追求的“百味”,才能在更高层面上实现真正的“归心”,凝聚成一股无坚不摧的、独特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