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一笔专利授权巨款到账时,引发的震动尚未平息,后续来自杜邦、以及另外几家医药和化工企业的授权费用与分成,便开始如同汇入大河的溪流,持续不断地注入“东方旅”那已然充盈的金库。这不再是孤注一掷的海上劫掠所得,而是建立在受法律保护的知识产权之上的、稳定而庞大的现金流。
林晓深知,财富若不能有效转化为实力,便只是账面上虚无的数字。他以其一贯的远见和魄力,开始构建一个隐秘而高效的“财富帝国”运作体系。
首先,是资金的全球化运作与隐匿。通过那位美籍专利律师和精干的“商务小组”,他们在瑞士、里斯本乃至中立国爱尔兰设立了数个复杂的离岸公司和信托基金。天文数字般的资金在这些账户间流动、拆分、再投资,如同一场精妙的金融魔术,完美规避了盟军内部可能存在的监管和日军的金融追踪。每一笔资金的调动,都经由林晓最终批准,核心财务团队直接对他负责,形成了高度集权又极其隐秘的财政管理体系。
其次,是财富向战斗力的高效转化。有了近乎无限的财力支撑,“东方旅”的后勤保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澳大利亚和印度的秘密基地,原本简陋的营房被坚固的半永久工事和舒适的生活设施取代;官兵的薪饷和阵亡抚恤金标准大幅提高,足以媲美甚至超过盟军一线部队,士气空前高涨;餐桌上出现了更多的新鲜肉类、蔬菜和水果,医疗保障水平直追美军,昂贵的奎宁、新到的磺胺类药物乃至实验性的青霉素(部分来自自身研发,部分通过特殊渠道采购)储备充足。
对于查理航空队而言,经费不再是制约训练的瓶颈。燃油、弹药、备用零件可以敞开供应,高强度的飞行训练和战术演练得以持续进行。甚至开始有计划地储备一批p-51“野马”和c-47运输机的备用整机,以防战损。地勤人员的待遇和培训也得到极大改善,维护效率和水平显着提升。
雷诺的潜艇部队获益尤为明显。“海狼号”和“海妖号”轮流进入船坞,进行全方位的升级改造。不仅仅是利用“龙鳞脂”优化机械系统,更关键的是,林晓动用巨额资金,通过秘密渠道从美国、瑞士甚至中立国,采购了大量用于实现“声呐浮标”和“磁异探测”概念的尖端电子元器件、特殊磁性材料和精密加工设备。这些在盟军内部都严格管控的物资,在美元和金条的攻势下,被伪装成普通工业品,源源不断地运抵秘密实验室。吴工领导的研发团队得以放开手脚,加速对这两项关键反潜技术的攻关。
此外,林晓的目光投向了更长远的基础建设。他斥巨资在缅甸根据地深处,扩建兵工厂,增设新的生产线,不仅扩大“破甲龙”火箭筒的产量,更开始小批量试制迫击炮和重型机枪。利用专利换来的技术支持,一座小型的特种钢铁冶炼炉和化工厂也在密林深处悄然动工,旨在逐步实现关键原材料的自给自足。
财富的力量,甚至延伸到了情报和外交领域。林晓批准了巨额专项资金,用于在全球范围内建立更完善的情报网络,收买关键人物,获取政治、军事和经济情报。同时,通过商业合作建立起来的人脉,以及慷慨的“公关”费用,“东方旅”在盟军内部,尤其是在美国军方和工业界,拥有了越来越多或明或暗的“朋友”和利益代言人。
一种前所未有的底气和从容,开始弥漫在“东方旅”从上到下的氛围中。他们不再需要为每一份补给、每一颗子弹向盟军指挥部费尽口舌,也不再因为经费问题而在作战计划上畏首畏尾。
“以前是提着脑袋找饭吃,现在是端着金碗打鬼子。”一名老军官在领到丰厚的新饷后,忍不住感慨。
查理看着机库里崭新的备用发动机,对林晓笑道:“头儿,我现在觉得,咱们这‘旅’字有点配不上这身家了,起码得是个‘财阀军团’。”
林晓闻言,只是淡淡一笑。他站在指挥部巨大的太平洋海图前,看着上面代表日军航运线的密集网络和己方活跃的“狩猎区”,心中计算的已不仅仅是战术层面的得失。富可敌国的财富,赋予了他在战略层面上更大的自主权和选择空间。
他可以用资金影响盟军的装备采购方向,可以为战后祖国的重建提前布局技术和产业,甚至可以……在未来的某一天,用经济的力量,去撬动某些看似坚固的政治壁垒。
“东方旅”的财富帝国,已然成型。它不再仅仅是一支战斗力量,更是一个拥有独立经济基础、正在向军工复合体演变的奇特存在。这巨大的财富,是护身的甲胄,也是刺向敌人的利剑,更是在波谲云诡的国际风云中,为自己和背后积弱的祖国,争取一席之地的沉重砝码。后勤再无后顾之忧,但前路的挑战与风险,也随着实力的膨胀而同步增长。如何驾驭这头由金钱与科技铸就的巨兽,将是林晓面临的下一场,不见硝烟却更为复杂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