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 年的盛夏,江城大学的毕业典礼刚结束,林建国就收到了三份来自城市的工作邀请 —— 一份是国营机械厂的工程师岗位,薪资优厚,还能解决城市户口;一份是科研院所的助理研究员职位,能接触最前沿的机械自动化项目;还有一份是外资企业的技术顾问工作,待遇更是远超同期毕业生。同学们都羡慕地说:“建国,你这随便选一个,以后都是大城市的人了,再也不用回小镇了!”
林建国却把三份 offer 仔细叠好,放进帆布书包的夹层里,没有立刻答复。他站在大学宿舍的窗前,看着楼下穿梭的人群、远处林立的高楼,心里却想起了青石镇的老槐树、林记铁器维修铺里的车床,还有父亲在信里提到的 “镇上的农具总坏,没人会修” 的困境。大学四年,他无数次在梦里回到家乡,看到乡亲们在田地里辛苦劳作,却因为农具陈旧、维修不便,常常误了农时;看到父亲守着老旧的维修铺,想改进设备却苦于没有技术支持。这些画面,像一根绳子,紧紧牵着他的心。
毕业离校前,系主任特意找林建国谈话,希望他能留在江城的国营机械厂:“建国,你的毕业论文《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研究》很有价值,机械厂正在筹备农业机械研发项目,你来了就能挑大梁,这对你的职业发展是最好的选择。” 林建国感激地看着主任:“老师,谢谢您的认可,我很想参与这个项目,但我还想回去看看我的家乡,再做决定。”
带着复杂的心情,林建国坐上了回青石镇的火车。一路上,他反复翻看那三份 offer,又想起了大学时去汽车制造厂参观的场景 —— 自动化生产线高效运转,而家乡的农田里,乡亲们还在用最原始的人力农具;城市里的工厂早已实现机械维修标准化,而青石镇的维修铺,还在靠手工打磨零件。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在大学里学到的机械自动化知识,不仅仅能在大城市的工厂里发挥作用,更能为家乡的发展带来改变。
火车到站时,已是傍晚。林建国刚走出车站,就看到父亲林卫国骑着一辆半旧的自行车在等他,车把上还挂着一个布包,里面是母亲特意给他煮的鸡蛋。“建国,可算回来了!你娘在家做了你最爱吃的红烧肉,就等你了!” 林卫国接过儿子的书包,脸上满是笑容,眼角的皱纹却比四年前提拉了不少。
回家的路上,林建国坐在自行车后座,看着熟悉的田野、破旧的石桥,还有路边三三两两扛着锄头回家的乡亲,心里五味杂陈。“爹,镇上的农具还是老样子吗?” 他忍不住问道。林卫国叹了口气:“还是老样子,有的用了十几年都没换,坏了只能凑合用,县城的维修师傅半年都来不了一次,耽误了不少农活儿。前几天你李婶家的抽水机坏了,只能靠人挑水浇地,累得腰都直不起来。”
林建国的心猛地一沉。他想起自己毕业论文里提到的 “农业机械自动化改造方案”,如果能把这些技术带回家乡,改进农具、升级维修设备,乡亲们的劳作就能轻松很多。这个念头一旦冒出来,就像藤蔓一样在他心里迅速生长。
回到家,院子里的老槐树依旧枝繁叶茂,林记铁器维修铺的门虚掩着,里面的车床还在 “嗡嗡” 作响,是弟弟林建军在帮父亲加工零件。看到林建国回来,秀莲抱着已经四岁的女儿跑过来,女儿怯生生地拉着他的衣角,喊了一声 “爹”,让他瞬间红了眼眶。
晚饭时,林建国把城市的工作机会告诉了家人。林卫国放下筷子,沉默了片刻说:“建国,你能有这些机会,爹为你高兴。你是林家第一个大学生,能在大城市立足,是咱们全家的骄傲,你不用惦记家里,选一个你喜欢的工作就行。”
秀莲也轻声说:“我和女儿都支持你,你去哪,我们就去哪。”
林建国却摇了摇头,把自己想回镇上改进农业机械、升级维修铺的想法说了出来:“爹,娘,我在大学里学的是机械自动化,知道怎么改进农具、提高维修效率。咱们镇上的乡亲们种地太辛苦了,要是能把技术带回来,帮大家解决农具问题,比我在大城市做一份安稳的工作更有意义。而且,咱们家的维修铺也能升级成专业的农机维修站,不仅能养活自己,还能带动镇上的人一起干。”
林卫国愣住了,他没想到儿子会放弃城市的好机会,回小镇做这些 “不起眼” 的事。“建国,你想好了吗?在大城市工作,前途无量;回小镇搞农机,又苦又累,还不一定能成功。”
“我想好了。” 林建国坚定地说,“我在图书馆里读过很多农村发展的文章,知道农业机械化是未来的趋势。咱们镇有这么多农田,只要能改进农机、做好维修,肯定有市场。而且,我不是一个人干,我可以找大学的同学帮忙,王强是学农业机械的,他肯定愿意来咱们镇看看;学校的老师也说过,我的毕业论文有实际应用价值,说不定还能申请到技术支持。”
接下来的几天,林建国没有闲着,而是骑着自行车,走遍了青石镇的各个村子,了解乡亲们的实际需求。在李婶家,他看到破旧的抽水机躺在院子里,零件锈迹斑斑,李婶叹着气说:“这抽水机用了十年了,坏了好几次,修一次要等半个月,要是能有个方便修、又好用的抽水机就好了。” 在张叔家的田里,他看到张叔和儿子在用人力拉犁,累得满头大汗,张叔说:“要是有个小型的拖拉机,种地能省一半力气,可城里的拖拉机太贵,咱们买不起,也没人会修。”
这些话,更加坚定了林建国返乡创业的决心。他回到家,把自己的调研结果整理成一份详细的计划,包括改进农机的种类、维修站的运营模式、需要的设备和资金等。他还给大学的王强写了一封信,邀请他来青石镇考察,信里详细介绍了镇上的农业情况和发展潜力。
王强很快就回信了,说愿意利用暑假来青石镇看看。两人见面后,一起走遍了镇上的农田和维修铺,王强对林建国说:“建国,你说得对,这里的农业机械市场潜力很大。咱们可以先从改进小型农机入手,比如把人力犁改成畜力带动的,把旧抽水机升级成节能型的,成本低、易操作,乡亲们肯定愿意用。我还可以帮你联系学校的农业机械研究所,争取技术支持。”
有了同学的支持,林建国更加有信心了。他再次找到父亲,把详细的计划和王强的建议告诉了他:“爹,咱们先把维修铺升级成‘青石镇农机维修站’,引进两台小型的精密车床,再招聘几个年轻的学徒,教他们维修技术。然后,咱们和村里合作,先改进十台抽水机、五台犁,免费给乡亲们试用,要是好用,大家肯定会来订做。等有了一定的规模,咱们再成立农机合作社,组织大家一起购买、使用大型农机,降低成本。”
林卫国看着儿子眼里的光芒,想起了自己年轻时坚守铁匠铺的初心,想起了抗战时支援游击队的勇气,突然明白了儿子的选择。他拍了拍林建国的肩膀,说:“建国,爹支持你!你想干就干,家里的积蓄都给你用,爹和你弟弟也跟着你一起干!”
消息很快传到了镇上。有的乡亲不理解,觉得林建国放着大城市的好工作不做,回小镇折腾是 “傻”;但更多的乡亲却支持他,张叔说:“建国是个实诚人,肯定不会骗咱们,他要是能帮咱们改进农机,咱们种地就能轻松多了!” 李婶也说:“我第一个支持建国,我家的抽水机先让他改!”
镇政府的干部听说了林建国的想法,也主动找他谈话,表示愿意提供帮助 —— 不仅能帮忙协调场地,把维修铺旁边的闲置仓库借给他们做农机改造车间,还能帮忙申请农业扶持资金,减轻他们的资金压力。干部握着林建国的手说:“林建国同志,你放弃城市的机会,回镇里带动乡亲们发展,是咱们镇的榜样!政府肯定会全力支持你,希望你能把青石镇的农业机械化搞起来,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
林建国感激地说:“谢谢领导的支持,我一定不会辜负大家的期望,好好干,让咱们青石镇的农业发展更上一层楼!”
那天晚上,林建国站在老槐树下,看着满天的繁星,心里满是憧憬。他想起了大学时系主任说的 “机械工程是工业的基石”,现在他要让这 “基石” 扎根在家乡的土地上,为农业发展添砖加瓦。他知道,返乡创业的路肯定不会一帆风顺,会遇到资金短缺、技术难题、乡亲不理解等各种困难,但他有信心克服 —— 因为他不是一个人,有家人的支持、同学的帮助、政府的扶持,还有乡亲们的期待。
他摸了摸帆布书包里的三份城市工作 offer,把它们拿出来,仔细叠好,放进了抽屉的最底层。这不是放弃,而是选择 —— 选择一条更有意义的路,选择用自己的知识回报家乡,选择让家族的 “坚守与担当” 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芒。
而院子里的老槐树,仿佛也感受到了他的决心,枝叶在夜风中轻轻摇曳,像是在为他加油鼓劲,见证着这个从小镇走出的大学生,即将在家乡的土地上,开启一段全新的奋斗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