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镇的空气里还带着刺骨的寒意,林记铁匠铺的大门却被贴上了一张泛黄的封条 —— 日军重新占领了小镇,以 “征用战略物资” 为名,强行查封了镇上所有的铁匠铺,连铺子里的铁砧、铁锤都被日军士兵搬上了卡车,只留下满地狼藉的废铁和林家人沉重的心情。
林卫国站在封条前,拳头攥得紧紧的,指甲几乎嵌进掌心。这是父亲林建业一手撑起的铁匠铺,是林家几代人的生计,如今却被日军无情查封。他回头看向站在院子里的家人:父亲眉头紧锁,母亲王氏红着眼圈,二奶奶和三爷爷沉默地站在一旁,弟弟林卫东和妹妹林卫兰吓得不敢说话。一股从未有过的无力感,像潮水般涌上心头。
“爹,咱们就这么算了吗?” 林卫国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愤怒,“那是咱们家的铁匠铺,是咱们的命啊!”
林建业叹了口气,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声音沙哑却坚定:“不算又能怎么办?跟日军硬拼,只会让家人遭殃。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铁匠铺没了,咱们还能找别的活路。”
可活路在哪?日军占领小镇后,不仅查封了商铺,还抢走了乡亲们的粮食,不少人家都面临着断粮的困境。林建业家里的存粮,最多只能维持半个月。看着家人饥饿的眼神,林卫国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找到活路,让家人活下去。
这天晚上,林卫国翻来覆去睡不着,想起镇外有一片荒废的土地 —— 那是几年前洪水冲过的河滩地,石头多、土壤贫瘠,没人愿意耕种。可现在,哪怕只有一丝希望,他也想试试。第二天一早,他就带着铁锹,独自去了河滩地。
河滩地比他想象的还要难打理 —— 地面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土壤里还掺着沙子,一铁锹下去,只能挖起一小块土。林卫国没有放弃,从早上挖到中午,手上磨出了好几个水泡,才清理出一小块空地。他坐在地上,看着手里的铁锹,心里却燃起了一丝希望:只要肯下苦功,总能开垦出能种粮食的土地。
回到家,林卫国把开垦河滩地的想法告诉了家人。林建业立刻表示支持:“好主意!咱们一家人一起上,多开垦些土地,种上麦子和红薯,总能填饱肚子。” 二奶奶和三爷爷虽然年纪大了,也主动提出要帮忙:“我们虽然干不了重活,却能帮着捡石头、拔草。”
就这样,林家一家人开始了艰难的开垦之路。每天天不亮,林卫国就带着父亲和弟弟,推着独轮车去河滩地,用铁锹挖石头、翻土壤;王氏则带着妹妹和二奶奶、三爷爷,跟在后面捡石头、平整土地。初春的风还很冷,吹在脸上像刀子割一样,可没人叫苦 —— 大家心里都清楚,这是他们唯一的活路。
开垦土地需要工具,可家里的铁锹只有两把,很快就不够用了。林卫国想起铺子里还剩下一些没被日军抢走的废铁,便偷偷把废铁捡回来,用家里仅存的小铁锤,一点点敲打,做成简易的锄头和耙子。废铁又硬又脆,敲打时很容易崩裂,林卫国的手被崩出的铁屑划伤了好几处,却只是简单地用布条缠一下,继续敲打。
“哥,你的手流血了,歇会儿吧!” 林卫东看着哥哥手上的伤口,心疼地说。
林卫国摇了摇头,手里的铁锤没有停下:“没事,这点小伤不算什么。多做一把工具,咱们就能多开垦些土地,早点种上粮食。”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林家终于开垦出了三亩多土地。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 没有种子。日军抢走了镇上大部分的粮食,种子更是稀缺。林卫国四处打听,才听说邻村有户人家藏了一些麦种,便连夜赶去,用家里仅存的一块银元,换了一小袋麦种。
播种那天,全家人都格外小心。林建业教孩子们如何撒种、如何盖土:“种子要撒均匀,盖土不能太厚,也不能太薄,这样才能发芽。” 王氏则在旁边准备了水,怕孩子们渴了。林卫兰拿着小铲子,小心翼翼地帮着盖土,脸上满是期待:“要是麦子能长得好,咱们就不用饿肚子了。”
种子播下后,林家人更是精心照料。每天早上,林卫国都会去地里查看麦子的长势,遇到干旱,就带着弟弟去河边挑水浇地;遇到杂草,就和家人一起拔草。有一次,地里来了一群麻雀,想要啄食刚发芽的麦苗,林卫国和妹妹就坐在地里,用树枝驱赶麻雀,直到天黑才回家。
日军偶尔会去镇上的地里巡查,看到有人耕种,就会抢走成熟的粮食。为了保护辛苦种出来的麦子,林卫国和父亲商量,在地里搭建了一个简易的窝棚,每天晚上轮流去窝棚里守着。窝棚里又冷又潮,林卫国却从不抱怨,只是抱着怀里的匕首,警惕地看着四周 —— 他知道,这地里的麦子,是全家人的希望,绝不能被日军抢走。
夏天来临的时候,林家的麦子终于成熟了。金黄色的麦浪在风中摇曳,看着眼前的景象,全家人都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收割那天,全家人都上阵,林卫国和父亲负责割麦子,弟弟负责捆麦子,王氏和妹妹负责把麦子运回家。二奶奶和三爷爷则在家门口等着,帮忙把麦子摊开晾晒。
可就在麦子快要收割完的时候,几个日军士兵突然闯进了地里,看到成熟的麦子,就要动手抢夺。林卫国立刻挡在麦子前,大声说:“这是我们一家人辛辛苦苦种的麦子,是我们的救命粮,你们不能抢!”
日军士兵不耐烦地推了林卫国一把,嘴里还说着生硬的中文:“八嘎!这是大日本皇军的东西,都要上交!”
林建业连忙上前,陪着笑脸说:“太君,我们一家人就靠这点麦子活命,求你们给我们留一些吧!”
日军士兵根本不听,开始动手抢夺麦子。林卫国看着辛苦种出来的麦子被抢走,心里像被刀割一样疼,却只能紧紧握着拳头,强忍着愤怒 —— 他知道,现在还不是反抗的时候,只有保住家人,才能有未来。
最终,林家只保住了一小部分麦子。看着家里仅存的麦子,林卫国没有气馁,而是对家人说:“没关系,咱们还有红薯地。只要咱们继续努力,总能活下去。”
接下来的日子,林家又开始精心照料红薯地。红薯比麦子耐旱,也更容易存活,林家人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红薯上。到了秋天,红薯终于成熟了,挖出来的红薯又大又甜,足够全家人过冬了。
这天晚上,王氏用红薯煮了一锅粥,还蒸了几个红薯。全家人围坐在炕桌旁,喝着热乎乎的红薯粥,吃着香甜的红薯,虽然简单,却充满了温暖。二奶奶看着林卫国,笑着说:“卫国,多亏了你,咱们才能有红薯吃,不用饿肚子。”
林卫国笑了笑,看向父亲:“都是爹教我的,遇到困难不能放弃。只要咱们一家人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林建业点了点头,眼里满是欣慰:“是啊,铁匠铺虽然没了,可咱们的手还在,咱们的心还在。只要肯努力,总有一天,咱们能重新把铁匠铺开起来,把林家的手艺传下去。”
日军占领小镇的日子,还在继续,林家的生活依旧艰难。可林家人没有被困难打倒,他们靠着开垦荒地、种植粮食,顽强地生存着。林卫国每天都会去河滩地看看,心里暗暗发誓:等抗战胜利了,一定要重新开起铁匠铺,让 “叮叮当当” 的打铁声,再次在青石镇响起。
而这段在生意低谷中艰难求生的经历,也成为了林家传承中重要的一部分。它让林家人明白,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有团结一心的信念,就能渡过难关,迎来希望。这份精神,像种子一样,在林家人的心里生根发芽,代代相传,支撑着林家在风雨中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