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回应,只有秋风吹过坟茔的呜咽声。
但他不知道,他的话语和其中蕴含的忧虑与微弱的期望,如同一点星火,被沈星洛清晰地捕捉到了。
【分析外部环境:官方压制,豪强窥伺,信仰传播受阻。】
【分析内部需求:需突破封锁,维持并扩大信仰基础,获取官方默认或合法性依据。】
【推演破局方案:直接对抗不可行】
【最佳策略:制造或利用一次大规模的、官府无力单独解决的公共危机事件,通过显着介入并解决该危机,证明自身‘御灾扞患’的实用价值,迫使官方默认存在,甚至寻求合作。】
【等待时机......持续监控环境信息......】
沈星洛的意识如同最精密的雷达,以乱葬岗为中心,扫描着安陵县及其周边接收到的所有信息碎片。
她需要一个契机,一个能让她从“民间奇谈”跃升为“公共保障”的跳板。
这个机会,伴随着几场连绵的秋雨,悄然降临。
雨水带来了寒意,也带来了污秽。
安陵县排水系统本就陈旧,几处地势低洼的街区,尤其是贫民聚集的南城和西街部分区域——
积水难退,混合着垃圾和人畜粪便,形成了浑浊的污水洼。
起初,只是零星的几户人家出现呕吐、腹泻、发热的症状。
人们只当是寻常的受凉伤寒,并未太过在意。
但很快,情况急转直下。
患病的人数在短短两三天内呈倍数增长,症状也愈发凶猛。
高烧不退、上吐下泻、严重脱水,甚至开始出现死亡的案例!
先是体弱的老人和孩子,后来连一些壮年人也倒下了。
恐慌如同瘟疫本身,以更快的速度席卷了整个安陵县。
“是瘟病!瘟病来了!”
“快跑啊!南城不能待了!”
“官府呢?官府快救人啊!”
药铺的门槛被求医问药的人踏破,但郎中也束手无策。
只能开出一些清热解毒的方子,效果甚微。
更可怕的是,有两位坐堂郎中在连日诊治后,自己也出现了感染症状,吓得其他药铺纷纷关门歇业,唯恐避之不及。
县衙终于有了大动作。
知县大人惊怒交加,一方面紧急张贴安民告示,声称已延请名医。
并组织人手清理街道!
另一方面,却默许了衙役们,将主要兵力用于封锁南城和西街疫区。
严禁内部人员随意出入,美其名曰“隔离防疫”,实则近乎任其自生自灭。
绝望的气息笼罩了疫区。
哭喊声、呻吟声、咒骂声日夜不息。
就在这人间地狱般的景象中,刘老棍所在的西街边缘,却出现了一丝不寻常的迹象。
虽然也有人染病,但比例似乎远低于紧邻的街区。
尤其是刘老棍本人、和孙寡妇等最早的一批虔诚信徒,家中竟无一人出现症状!
起初无人注意,但随着疫情加剧,这种对比变得扎眼。
“刘叔......你们这边......好像没啥事?”
有被封锁在疫区的亲戚隔着衙役的封锁线,惊恐又希冀地喊道。
刘老棍自己也感到惊疑不定。他想起恩公的庇佑,心中似乎有所明悟。
他再次于夜深人静时虔诚祈祷,祈求恩公指明方向。
这一次,沈星洛回应得无比清晰和迅速。
强大的、集中的愿力来自于整个疫区绝望的人群。
虽然充满负面情绪,却无比精纯和强烈,为她提供了充足的能量来源。
【检测到大规模群体性绝望祈愿......】
【目标:安陵县疫区民众】
【事件:恶性痢疾(疑似霍乱弧菌或类似病原体引发)爆发......】
【可用能量:2.1%】
【直接大规模净化环境或治愈个体需能量>15%,不可行。】
【最优方案:信息引导(公共卫生措施)+ 定向微量能量抑制病原体活性及增强易感人群免疫力。】
【执行:
1.向核心信徒(刘老棍、孙寡妇等)投射‘清洁水源(煮沸)、隔离病患、处理污物、焚烧患者衣物’等信息。
2.向疫区内愿力最精纯强烈的个体进行微量能量辅助,增强其抵抗力。
3. 向陈观投射关键信息及‘造势’引导。】
刘老棍、孙寡妇等人再次于“梦”中得到了详细的指示。
他们毫不犹豫,立刻行动起来。
刘老棍不顾年迈,组织起尚未染病的邻里,严格按照“恩公指点”——
清理门前污水,焚烧垃圾,并最重要的一一反复强调必须喝煮开的水,并将病人的呕吐物、排泄物用生石灰覆盖深埋。
陈观则在焦虑如何记录这场瘟疫时,脑海中灵光一闪,浮现出极其清晰的念头:
“非是天灾,实乃人祸,污秽集聚,病从口入。”
“沸水可洁源,石灰能消毒......”
“此非医道,实乃‘阴司’防疫之法!”
“当公之于众!”
他浑身一震,瞬间明白了“祂”的意图!
这是要借他之口,将防疫之法传播出去,并冠以“阴司”之名,以区分于寻常医道,强化神异色彩!
他立刻奋笔疾书,将“沸水”、“石灰”、“隔离”、“焚烧”等要点写成通俗易懂的告示——
并冠以《阴司防疫善法》之名,恳请相熟的书生朋友帮忙抄录扩散,并设法送入疫区。
同时,疫区内,几个坚持喝煮过热水、并且内心始终未曾放弃希望的病患。
病情奇迹般地,出现了好转的迹象。
虽然依旧虚弱,但不再上吐下泻,高烧也渐渐退了。
“是恩公!是乱葬岗恩公显灵了!”
“还有陈书生散出来的《阴司防疫善法》!照做真的有用!”
“是阴司的恩公在救我们!”
求生的本能让人们疯狂地抓住这根稻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效仿。
煮沸饮水、清理环境虽不能立刻治愈疾病,却极大地切断了传播途径,遏制了疫情的进一步恶化。
而那些病情好转的案例,则成了最强有力的宣传。
“乱葬岗阴司恩公,能御瘟疫!”
“《阴司防疫善法》是救命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