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山氏跟随多宝道人修行,一晃数年过去。他天资聪颖,又得明师指点,不仅初步掌握了导引吐纳、辨识药草的法门,更养成了细致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多宝道人常带他行走山野,讲解万物生克之理,使他明白天地运行、草木枯荣皆有规律可循。
这一日,烈山氏修行完毕,在部落中行走。时值深秋,天气转凉,他看到几个老人蜷缩在茅屋外晒太阳,面容憔悴,不时发出几声咳嗽。不远处,几个半大的孩子正围着一名妇人,眼巴巴地看着她手中小半块干硬的麸饼。那妇人面露难色,将饼细细掰开,分给孩子们,自己只舔了舔指尖的碎屑。
烈山氏心中一动,走上前问道:“阿婶,今年的收成不够吃吗?”
妇人见是烈山氏,叹了口气:“是烈山啊。今年山里猎物少,采集的野果、草根也不如往年多。眼看就要入冬,囤积的食物怕是撑不到开春。部落里已经省着吃了,可……”她没再说下去,但眼中的忧虑清晰可见。
烈山氏沉默地点点头。他又走到部落存放食物的地窖看了看,只见里面空荡荡的,只有一些晒干的野果、少量肉干和为数不多的野生黍米,确实捉襟见肘。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压上他的心头。族人依旧在温饱线上挣扎,依赖着大自然的恩赐,一旦山林馈赠不足,便要忍饥挨饿。
他想起多宝老师说过:“欲解其困,当溯其源。”族人的困苦,根源在于食物来源的不稳定。能否找到一种方法,让食物像草木一样,能在人的照料下,稳定地生长出来呢?
这个念头如同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他开始更加留意那些能结出可食用籽实的植物。他注意到,部落附近生长着一些野生的狗尾草(粟的祖先)、黍、稻等,族人也会采集它们的籽实,但数量稀少,且颗粒瘦小。
一日,他蹲在一丛野生狗尾草前,仔细观察。多宝道人悄然来到他身后,问道:“徒儿,对此物如此感兴趣?”
烈山氏抬起头,眼中闪着光:“老师,您看,这草结的籽实,虽然小,但能饱腹。若是能让它结的穗子再大些,籽实再多些,像我们种草药一样,把它种在固定的地方,精心照料,是不是就能有稳定的收成了?”
多宝道人眼中露出赞许之色:“善!汝能由此想,已得‘人造机缘’之妙理。天地生万物以养人,人亦可以智慧参赞天地之化育。然,欲驯化野生之谷,非一日之功。汝需明其习性,知其所需,择其优者,代代培育,方能使野性渐褪,良种乃成。”
得到老师的肯定,烈山氏信心大增。他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尝试。
第一步是选种。 他不再满足于随意采集,而是花费大量时间,走遍山野,寻找那些穗头最大、颗粒相对饱满、植株健壮、不易落粒的野生稻、黍、粟、麦、菽(豆类)的植株。他用水晶肚的异能,细细感知不同植株籽实中蕴含的能量多寡,挑选出生命力最旺盛的作为种子。这个过程极其繁琐,需要极大的耐心。
第二步是试种。 他在部落旁选择了一块阳光充足、靠近水源的缓坡,亲手开垦出一小片田地。他将精心挑选出的不同谷物的种子,分区分行种下。没有现成的农具,他就用磨尖的木棍(耒)掘土,用手将种子埋入土中。
第三步是照料与观察。 这几乎占据了烈山氏所有的时间。他每日清晨便来到田边,观察种子是否发芽,嫩苗的长势如何。他小心翼翼地拔除与禾苗争夺养分的杂草。天旱时,他从溪边取水灌溉;雨水过多时,他设法排水。他仔细观察哪些禾苗长得更壮,哪些更容易生病虫害,并尝试用一些已知的草药汁液来驱虫。他的水晶肚让他能更直观地感受到不同水土、光照条件下,禾苗吸收养分和生长的细微差异。
然而,希望之路布满荆棘。第一年的尝试几乎全军覆没。有的种子根本没有发芽;有的幼苗被虫吃鸟啄;有的因为排水不畅烂了根;好不容易有几株长成,结出的穗子却比野生的还要瘦小。族中开始有一些窃窃私语,觉得烈山氏是在“不务正业”。
烈山氏也曾沮丧过,但每当他看到族人期盼的眼神,想起多宝老师“失败乃成功之母,贵在坚持与总结”的教诲,他便又重新振作起来。他仔细反思失败的原因:是种子选得不对?是播种的时节不对?是田地不够肥沃?还是照料的方法有问题?
多宝道人没有直接告诉他答案,而是引导他:“徒儿,你看那山间野谷,无人照料,何以能岁岁枯荣?其必有适应此地风水气候之道。汝当效法自然,而非强求一致。”
烈山氏恍然大悟。他不再闭门造车,而是更加细致地观察那些野生谷物的生长环境:它们喜欢长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发芽、抽穗、成熟?周围的土壤是什么样的?有什么伴生的植物?
第二年,他改进了方法。他根据野生谷物的习性,选择了更合适的播种时间。他尝试将草木灰和腐熟的动物粪便混入土壤,发现禾苗长得更壮了。他继续优选更健壮、抗病能力更强的植株留种。
春去秋来,又到收获时节。这一次,田里的景象截然不同!虽然远未达到理想状态,但确实有部分禾苗结出了比野生品种更大、更饱满的穗子!尤其是他精心选育的粟和黍,成效最为显着。
当烈山氏捧着那一小把金灿灿、沉甸甸的谷穗来到族人面前时,所有人都震惊了!这不再是依靠运气从山野中采集,而是通过人的双手和智慧,在田地里种出来的粮食!
成功的喜悦激励着所有人。在首领的支持下,更多的族人加入到开垦田地的行列中。烈山氏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摸索出的选种、播种、施肥、除草、除虫的经验传授给大家。他还改进了农具,将单尖的木耒改进成双齿,提高了翻地效率;又发明了石耜(类似锹),用于平整土地。
数年之后,姜姓部落周围,出现了一片片规整的田地。春天,禾苗青青;夏天,绿浪翻滚;到了秋天,则是一片金黄灿烂、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部落修建了更大的粮仓,里面堆满了黄澄澄的粟米、黍米。人们终于不再为冬天的食物发愁,孩子们的脸上露出了红润的光泽,老人的咳嗽声也少了很多。
“五谷”种植的成功,像春风一样吹遍了黄河两岸。周边部落闻讯,纷纷派人来学习。烈山氏——此时人们更愿意尊称他为“神农氏”——总是热情地接待,慷慨地分享种子和技术。农耕文明的火种,由此播撒开来,为人族的繁盛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石。
多宝道人站在山坡上,望着脚下那片充满生机的田野和忙碌喜悦的人群,抚须微笑。他知道,弟子已经找到了自己的道,一条以大地为根、以生民为本的煌煌大道。地皇的功业,已在这金色的丰收中,奠定了最坚实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