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宾事件的顺利解决,以及随之引发的对服务国际化的思考,像一缕微弱却清晰的风,吹散了林晓梦心头因李哥抵制而积聚的部分阴霾。陈默那句“管人还是管事”的提问,不再仅仅是一个哲学思辨,开始慢慢渗透到她的管理实践中。她意识到,要打破李哥那种基于“惯例”和消极抵制的壁垒,不能只靠下达指令和修改表格,更需要一种能够潜移默化、凝聚共识的方式。
她将目光投向了每天雷打不动的班前会。以往这会只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宣读通知、强调纪律、安排工作,枯燥而机械。能否给这短短的几分钟注入新的活力,让它成为一个学习、分享、甚至凝聚团队的平台?
一个想法在她脑海中逐渐清晰——“班前五分钟”案例分享。
她设想,在常规流程后,抽出五分钟左右时间,由员工(初期可以由她引导,后期鼓励大家轮流)简要分享一个最近工作中遇到的特例、难题或者有启发性的小事,并谈谈自己的处理方式和心得。目的不是批评或检讨,而是共同探讨,积累经验,让个人的经历变成团队的财富。
她首先私下找王姐商量了这个想法。王姐听后,眼睛一亮:“这个好啊!晓梦,咱们这工作,每天遇到的人和事千奇百怪,光靠规章制度哪够用?大家把遇到的坎儿说出来,互相提个醒,以后处理起来也顺手!我支持!”
得到了王姐的肯定,林晓梦有了些底气。她又找了性格相对开朗、上次提供过晚班观察的小刘。小刘也很兴奋:“班长,我觉得行!我上次就遇到个挺逗的事,正好可以分享一下!”
然而,她也预料到这不会一帆风顺。老赵那边,她只是简单告知了一下,老赵依旧是“嗯”了一声,看不出态度。至于李哥……她知道,这将是最大的阻力。
第二天班前会,林晓梦照常完成了信息通报和工作安排后,话锋一转,提出了“班前五分钟”的设想。她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是倡议而非命令:“……主要是想给大家多一个交流的机会,把咱们各自遇到的一些特别情况拿出来聊聊,互相学习,一起想想有没有更好的处理办法。今天我先开个头,抛砖引玉。”
她简要分享了前几天处理外宾事件的经过,重点描述了如何使用翻译软件和肢体语言进行沟通,以及事后关于提升多语种服务水平的思考。她没有刻意渲染自己的功劳,而是侧重于方法和反思。
她讲完后,目光扫过众人。
王姐立刻接口:“这个办法好!我上次也遇到个说不清话的老人家,急得直跺脚,后来还是画图才弄明白。以后这种沟通技巧,确实得多琢磨。”
小刘也跃跃欲试:“对对!我晚班遇到过假装残疾想逃检的,后来还是赵师傅火眼金睛看出来的!这种例子分享一下,大家都能长个心眼!”
有几个年轻同事也露出了感兴趣的表情,低声交换着眼神。
但老赵依旧沉默地坐在角落,仿佛置身事外。而李哥,则毫不意外地发出了清晰的、带着嘲讽意味的嗤笑声。他斜眼看着林晓梦,声音不大不小,刚好让所有人都能听见:
“哟,林班长新官上任,花样就是多。班前会就班前会,搞这些虚头巴脑的‘分享’有什么用?能当饭吃还是能加快安检速度?有这功夫,不如多查几个包实在。”
他的话像一盆冷水,瞬间让刚刚升温的气氛冷却了几分。那几个原本有些意动的年轻同事,也下意识地收敛了表情,重新变得观望起来。
林晓梦的心沉了一下,但脸上没有露出愠色。她早就料到李哥会唱反调。她没有直接反驳他,而是平静地回应:“李哥觉得查包实在,这没错。但我们工作的‘实在’,不仅在于速度,也在于准确和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分享案例,就是为了以后查包查得更准,处理问题更有效率。这本身也是一种‘实在’。”
她避开了正面冲突,将“分享”的意义重新拉回到了提升工作实效的层面。
李哥哼了一声,没再说话,但脸上那副不以为然的表情没有丝毫改变。
第一次“班前五分钟”,就在这种支持、沉默与公开反对交织的微妙气氛中结束了。可以说,它遭遇了预期的阻力,尤其是来自李哥的明确否定。
但林晓梦并没有感到气馁。她注意到,王姐和小刘是真心认同并愿意参与的;有几个年轻同事的眼神里,除了观望,也有一丝被点燃的好奇;甚至连老赵,在她分享外宾案例时,似乎也微微抬了下眼皮。
这只是一个开始。她知道,改变固有的工作习惯和氛围,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李哥的嗤之以鼻,恰恰说明他感受到了这种变化可能带来的冲击——冲击他赖以立足的“老资格”经验和那种固化的、排斥新事物的思维方式。
这微小的变革,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虽然未能激起滔天巨浪,甚至遇到了坚硬的阻挡(李哥),但那扩散开的涟漪,已经开始轻轻触动一部分人的心弦,开始尝试凝聚起一种超越单纯执行命令的、基于共同学习和成长的微弱向心力。
回到办公室,林晓梦在笔记本上记下了这次尝试的经过和不同人的反应。她明白,管理“人”,尤其是管理像李哥这样的“刺头”,需要耐心,更需要策略。这“班前五分钟”,就是她的策略之一,一场旨在争夺团队心智、潜移默化改变工作文化的持久战的序幕。
路还很长,但第一步,已经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