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城第一百七十三日的清晨,灵草园北侧的空地上热闹非凡 —— 河狸族的壮丁们正用灵木搭建房屋框架,木架间嵌着柔软的藤席,既通风又保暖;木灵族的姑娘们围着院子栽种 “四季青”,翠绿的枝叶间点缀着淡紫色的小花,空气中飘着清新的草木香;后勤队的张婶带着学徒,正往临时搭的灶台里添柴,锅里熬着香甜的灵麦粥,香气飘得很远。
这里,就是新夏城即将落成的 “暖心养老院”—— 半个月前,李猛在巡查聚落时,发现城中有七位孤寡老人:毒蜥族的蜥婆婆独居在灵田旁的旧棚屋,每逢雨天漏雨;人族的周大爷腿有旧伤,没人帮忙挑水;兽人族的石婆婆无儿无女,冬天连厚衣裳都没有。看着老人们孤单的模样,李猛当即决定:“建一座养老院,让所有孤寡老人都住进来,有热饭吃、有暖屋住、有人照顾!”
筹备消息一传开,各族主动请缨 —— 河狸族族长河伯拍着胸脯保证:“俺们族最会盖房子!用灵木搭梁、藤席做墙,再给屋顶铺层防水的灵草毡,冬天不冷、夏天不热,比自家棚屋舒服十倍!” 木灵族的绿禾则说:“俺们在院子里种四季青和安神花,老人看着舒心,还能净化空气;再搭个葡萄架,夏天能乘凉,秋天能吃果子!”
孙老药也主动承担医疗保障:“俺每天带学徒来给老人诊脉,备上常用的感冒药、止痛膏;再教老人们简单的养生操,用灵草园的温水泡脚,对关节好。” 后勤队更是早早规划了饮食:“每天三顿热饭,早上熬灵麦粥、配灵菌酱,中午有灵米饭、炒时蔬,晚上煮软和的灵稻汤,保证老人吃得香、消化好。”
建设过程中,城里的居民也主动帮忙 —— 张老栓扛着刚收获的灵稻来,说要给老人做新米糕;老铁匠打了十几把轻便的木椅,椅面磨得光滑,怕硌着老人;甚至孩子们都提着篮子,把自家种的小果子送来,说要给 “爷爷奶奶” 吃。
十日后,养老院正式落成 —— 三座灵木小屋并排而立,每间屋都有一扇大窗户,阳光能洒满全屋;屋里摆着两张木床,床上铺着木灵族织的灵草绒褥子,软和得像云朵;屋前的院子里,葡萄架已爬满藤蔓,四季青围成的小花坛里,安神花正悄悄绽放;院子东侧搭了个石桌石凳,西侧是后勤队负责的 “小厨房”,随时能给老人热饭。
“搬新家喽!” 李猛带着蜥婆婆第一个走进养老院 —— 蜥婆婆之前住的旧棚屋漏雨,此刻摸着灵草绒褥子,眼眶泛红:“这辈子从没住过这么好的屋子,还能晒着太阳,闻着花香……” 周大爷拄着木灵族做的拐杖(特意做了防滑柄),走进自己的屋子,看着窗边的木椅,笑着说:“以后能坐在这晒太阳、看灵田,不用再自己挑水劈柴,真好!”
当天,七位孤寡老人全搬进了养老院 —— 兽人石婆婆收到老铁匠打的暖手炉,激动得直摩挲;人族的陈奶奶看着后勤队送来的新衣裳(木灵族用灵草布缝的,轻便保暖),当场就穿在身上;最热闹的是晚饭时,张婶端来刚蒸的灵稻糕,孩子们跑进来给老人捶背,孙老药还特意给每位老人熬了安神汤,院子里满是笑声。
为了让老人住得安心,李猛还定了 “养老院保障规矩”:第一,河狸族每月来检查房屋,修补漏雨、加固木架;第二,后勤队每日送三餐,按老人口味调整,牙口不好的就做软食;第三,孙老药的医疗组每周来两次,给老人体检、送常用药;第四,木灵族和孩子们轮流来陪老人说话、散步,不让老人孤单。
入住后的第三天,蜥婆婆拉着李猛的手,指着院子里的安神花:“绿禾姑娘教俺们种花儿,说等花开满了,整个院子都香;周大爷还教俺编藤筐,以后俺们也能给城里做点事,不白吃白住。” 李猛笑着说:“您老好好住着就行,要是想做点事,就帮着看看院子里的花,也是给城里添彩!”
这天午后,养老院的院子里格外温馨 —— 蜥婆婆和陈奶奶坐在葡萄架下编藤筐,周大爷和石婆婆在石桌边下棋(棋盘是陈秀才特意做的,棋子用灵木削的);绿禾带着孩子们送来新摘的灵果,孙老药提着药箱来给老人测血压;后勤队的张婶路过,还顺手给石桌上添了壶热灵草茶。
夕阳西下时,金色的阳光洒在养老院的灵木屋顶上,映得院子里的花草格外鲜亮。老人们坐在院子里,聊着天、笑着,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来 —— 以前他们是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如今在养老院里,有伴、有暖屋、有热饭,还有全城人的牵挂,终于有了 “家” 的感觉。
李猛站在院外,看着这温馨的一幕,心里满是踏实。他对身边的张强说:“咱们建城,不光要让大伙吃饱穿暖、不受外敌欺负,更要让每个需要帮助的人都有归处。这养老院,就是新夏城的‘暖心窝’,以后不管是谁,只要没了家,咱们就给他一个家。”
当晚,新夏城的居民们都知道了养老院的事 —— 不少人主动送来家里的旧衣裳、木家具,还有的提议要轮流来陪老人说话。而养老院的门口,被孩子们挂上了一块木牌,上面用炭笔写着:“新夏一家亲,老人不孤单”,字虽稚嫩,却透着最真挚的温暖。
自此,新夏城的民生画卷又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从灵田丰产到商铺林立,从农技授课到医疗保障,再到如今的养老院兜底,这座由各族同心筑起的城,不仅有抵御外敌的硬气,更有呵护弱者的温柔,正一步步变成所有人心中 “老有所养、幼有所教、居有所安” 的幸福家园。